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知识点题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

《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材料二:在欧洲,19世纪被誉为“历史学的世纪”,历史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自然界的规律适用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应该以回忆录、日记、外交报告等原始文献为材料,通过科学的解释方法,寻求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引起欧洲史学界的普遍关注,成为史学研完的重点之一。很多史学家批判拿破仑对各国的侵略,认为历史是体现民族特性的标志。各国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编纂各自的国家通史。普鲁士的《民族历史评论》发刊词说,历史“比任何学科都有助于全体德国人民的统一”。

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仍然是社会上层,但包括工人在内的社会下层的历史也逐渐受到关注。1850年,斯坦因的《1789年至今的法国工人运动史》和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问世,思格斯指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材料三:“历史有什么用呢?”面对孩子的疑问,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克撰写了一部史学专著来回答这一问题。

  1. (1) 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
  2. (2) 阅读材料二,概括19世纪欧洲历史学发展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
  3. (3)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谈谈历史对你有什么用。

    要求:从“能力或方法”“价值观”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下列主张与上述言论观点相近的是(  )
A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B .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C .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D .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逐渐形成玺印制度。图7、图8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部分代表官印。这表明战国时期(   )

图7:国·魏·文桘西疆司寇(印)  图8:战国·齐·大车之鈢(玺)

A . 封建体制开始崩溃 B . 集权体制初现雏形 C .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D . 玺印具有统一风格
《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   )
A . 思想内涵的丰富性 B . 核心理念的多样性 C . 治国措施的深刻性 D . 传播阶层的广泛性
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的趋势 B .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 . 孔子思想与各学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 .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孔子主张:“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材料主要体现了儒家(   )
A . 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 B . 重义礼的道德原则 C . 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 D . 轻利益的价值观念
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

•荀子认为: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

•柏拉图认为上天给就统治者的命令最重要的就是决不能姑息孩子灵魂里混入一些废铜烂铁,应当把他们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如果农民工匠的后代中发现其天赋中有金有银者,他们就应该重视他,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

①要求打破等级秩序

②带有“举贤”思想

③追求自由平等公正

④背离礼治法治主张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这说明先秦宗法制(   )
A . 孕育了家国天下的文化情怀 B . 构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 C . 凝聚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D . 构筑了爱有差等的社会秩序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段话反映思想家的主张是 (    )
A . 无为而治 B . 小国寡民 C . 朴素的辩证法 D . 崇尚自然
诸子百家对人性话题的探讨主要集中于战国时期,有56处之多。春秋时期则较少涉及,甚至“孔子不言性”。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 . 开始了哲学本源的探讨 B . 社会转型更为剧烈 C . 周天子权威进一步削弱 D . 战争规模影响更大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官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这反映了诸子百家(    )
A . 思想趋向融合特征 B . 均为治国理政方案 C . 最终达到殊途同归 D . 在理论上求同存异
有学者指出:“这个思想体系体现着一种以民生而非以国家政治为关怀目标的价值。它虽然也讨论国家政治哲学,但是却强调人民的生存状况。这个体系在国家间竞争的时代缺乏实用性,但是这种庶民自觉意识的觉醒是值得重视的。”这一论述提及的思想体系是(   )
A . 儒家思想 B . 道家思想 C . 法家思想 D . 墨家思想
韩非子说:“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这一描述,反映出(   )
A . 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激烈交锋 B . 韩非子人性好利的思想主张 C . 战国时以军功爵制激励百姓 D . 诸侯争霸急需专制集权理论
孔子说:“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反映了当时(    )
A . 私人教育的盛行 B . 人才培养的标准 C . 社会人伦的秩序 D . 新兴阶级的愿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人才流动激荡的时期:在这古今变革交汇的特殊历史时期出现了很多的政治空隙,这为人才自由流动提供了前提条件;天人关系问题上逐渐实现了从“重人”到“重天”的转变,逐步确立起以人为本的处事原则;由于阶级结构的变化和宗法制的动摇,人身依附关系得以削弱,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人格的独立,特别是“士”的解放;“士”四处奔走,在流动中,除少数人是追求某种理想外,多数则企求步入仕途;各国征伐不止,人才便受到普遍重视……这一时期的人才流动不仅表现在国别之间的横向流动,更重要的还表现在人才由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转变的纵向流动。

——摘编自娄金香、李亚光《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流动论述》

材料二:民国是一个动乱的时代,有似于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但又不同于春秋战国。相同的是国军阀割据、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不同的是国外还有列强入侵,中华民族处于忧外患、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士”族,有着非常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所想,无不是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很少关注个人的名利得失。他们有着高尚的情操,远大的抱负,只要是能强国富民的,他们都全力以赴。处于新旧文化交替的时期,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不断接受和探索新的文化。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又有帝国主义压迫,所以涌现了很多有识之士立志报国。

民国时期高校教师流动大体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第一,教师在高校内部纵向的职称晋升和在不同学校之间的横向流动;第二,教师在高校系统和社会上其他系统(主要是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流动。前一种情况可视为是系统内的流动,而后一种情况则是跨系统的流动。抗战爆发后,还出现了从北方向南方(西南)的区域流动。

——摘编自李强华《民国时期教育及人才的变迁》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和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的异同
梁启超把春秋战国时期几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分别概括为“无治主义”、“德治主义”、“法治主义”等。其中“德治主义”对应的思想流派是(    )
A . 道家 B . 儒家 C . 法家 D . 墨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荀子是先秦时期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同时,“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荀子还将强国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王、霸与强三种霸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亡国富筐筐,实府库”,只有“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进而选贤任能才能真正成为霸者。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隋唐时期是中国粮食储备辉煌发展的时期,粮食储备仓库有正仓、太仓、转运仓、军仓、常平仓等六种仓库,其中太仓(含嘉仓)是专为皇室、京官提供俸米的粮仓,主要盛纳全国州县所交租米,并起着关东和关中之间漕米转运站的作用。下图是唐代洛阳含嘉仓十九号粮窖出土的四方铭文砖及铭文。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张。
  2. (2) 根据材料二,提取含嘉仓铭文信息,并据此说明对研究唐朝社会经济的史料价值。如果要了解唐朝的粮食仓储制度,还可寻找哪些类型的史料?
  3. (3) 综上,谈谈你对古代粮食安全的认识。
孔子虽谓“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却对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颇加称许;孟子则尊王黜霸,对诸侯以王政相勉,希望新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让天下“定千一”。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周王室权威得以恢复 B . 君主专制的时代诉求 C . 儒法思想的相互融合 D . 社会变革的进程加速
孔子倡导“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二者言论所强调的是(    )
A . 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 . 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 . 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 . 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前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   )
A .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B . 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C . 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D . 墨家、法家、道家、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