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知识点题库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一察举制一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下列描述与“九品中正制”相关的是(    )
A .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 .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C . 龙生龙,凤生凤 D .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中国古代有个家境贫穷的读书人贾生,寒窗苦读十年,被郡的中正发现,但由于出身较低,被评为“中下品”,推荐到西北怀远县做县令。该事件应该发生于(    )
A . 汉朝 B . 魏晋南北朝 C . 唐朝 D . 宋朝
商鞅变法、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
A . 加强了君主专制 B . 缓和了阶级矛盾 C . 打破了世袭特权 D . 促进了民族融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对皇帝之诏敕的封驳蔚然成风,并作为一项制度确立下来。贞观元年,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畦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唐朝后期到五代,封驳制度一度被废。到北宋,再度恢复。北宋前期设置封驳司负责官文的传递、审查和反馈等,皇帝的诏书、宰相和其他部门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送交有关部门执行。

——摘编自王雪玲《论唐宋时期的封驳制度》

材料二:法国1875年宪法确定议会为立法机关,有对政府的监督权,内阁应取得议会的“信任”,如果议会对政府投不信任票,则将引起内阁辞职。议会的职权还包括通过法律、选举总统、监督政府的活动。总统由议会两院联席会议以秘密投票方式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总统有立法提案权,为军队总司令,可以任免一切文武官员,宣布大赦,行使国家元首的职能。此外,总统也可以经参议院同意解散众议院。宪法规定,总统得到上院的同意,便可解散议会的下院。

——摘编自游盛华《从1875年宪法看第三共和国政治生活》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封驳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宪法设计权力制约的理论依据,分析唐宋封驳制度与法国权力制约的主要不同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唐宋到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出身、来源情况对比。《唐书》所载830位进士出身分布比例:士族子弟71%,寒素子弟19%,小姓子弟13%;下表为两宋、明清官员任官前的出身情况比例。

时期

两宋

明清

任官前出身

50%以上的进士来自平民

43%的进士来自贫寒家庭

材料三: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1. (1) 据材料一指出三代(夏商周)官制的名称,并指出秦在任用官员方面的特点。
  2. (2) 据材料二的图表,分析从唐宋到明清时期科举制有什么发展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积极影响?
  3. (3) 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科举考试与唐宋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
汉魏以来的察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变迁的重要阶段,科举制脱胎于察举制的母体之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建立孝廉察举。同时设立太学,为五经博士设弟子50人。孝廉察举体现了“以德取人”的鲜明意向,在实际察举中,汉廷对吏能十分重视。东汉时孝廉都要经过吏员试用期才有资格被举至中央。顺帝时左雄改革察举制,使以举荐为主的察举制,开始向采用书面考试的科举制演化。

材料二:隋唐时期,科举考试原则上“取士不问家世”,允许自由报考。宋代对于科举取士的控制日趋严密,在个环节上强化了对于举子与考官双方的防范。随着教育普及,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经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而最终录取者,即为“天子门生”。科举制度使居官者得不到世代承袭的保障,对于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选官的途径和标准并概括东汉选官的发展变化。
  2. (2) 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科举取士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北宋著名词人苏轼曾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此论述旨在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
A . 将官职限定在特权阶层范围之内 B . 选拔方式和程序都体现封闭性特征 C . 选官途径多样且各有其时代特色 D . 保证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良好素质
东汉中期,选举之政已失其实,流弊甚大,各郡所察举的孝廉,只是徒有虚名而已。为了纠正这种流弊,汉顺帝接受左雄的建议,规定了严格的制度并采取了限年考试的办法。材料表明 (   )
A . 察举制已经失去了选拔人才作用 B . 东汉察举制为科举制产生奠定了基础 C . 东汉采用考试选官代替察举制 D . 孝廉成为东汉士大夫做官主要途径
有学者在评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最大限度地消弭了士大夫离心离德的可能。”这一制度应是(    )
A . 郡国并行制 B . 察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
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
A . 官员特权遭到否定 B . 地方权力得到强化 C . 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 . 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计、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净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中》等

  1. (1) 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2. (2) 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
  3. (3) 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4. (4) 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九品中正制”相一致的 (    )
A .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 . 唐制,取士之多,多因隋旧 C . 立嫡以长不以贤 D .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杜佑《通典》

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标准的演变。从汉至元时期,我国选官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其政治根源是什么?
  2. (2)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和政治影响。
下表是唐代科举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据此可知,在唐代(    )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A . 科举制成为选官的唯一方式 B . 进士科更注重选拔具有才华和能力的人才 C . 明经科完全脱离社会的实际 D . 进士科考试对唐诗的繁荣起着决定性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世纪后期,欧洲逐渐形成了四个精英阶层:国王、贵族、教廷和后起的城市中产阶级。四个精英阶层为各自的利益长期斗争,使欧洲既回不到罗马时代的统一,又达不到一个较为稳定的平衡,逐渐发展出一些弱专制的地域性国家。在斗争中,宗教势力在天主教和新教的斗争,以及理性意识形态的冲击下逐渐下降,欧洲的国家力量得以进一步加强;贵族阶层部分转化为国家官僚和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城市中产阶级一起,共同为欧洲殖民打开了空间,促进了商业和工业技术的发展,也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提供了条件。

——摘编自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精英阶层逐渐结晶为两个主要群体,那就是皇族和通过科举获得功名的士绅官僚集团,而其中的大部分是由科举出身。即使是那些未进入政府的儒士,也和进入政府者一样,都在预备考试的岁月中培养起了一种儒家意识形态。他们忠君爱国,讲和谐重仁爱,政权和儒家精英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这在欧洲是很难想象的,因为很多欧洲贵族精英,拥有独立于国家之外的权力基地。

——摘编自王国斌《转变的中国》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精英阶层对近代欧洲社会发展的作用。概括古代中国精英阶层与中世纪欧洲精英阶层的相同之处。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精英阶层与中世纪欧洲精英阶层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江苏有一显赫世家,世世代代珍藏着其祖.上进士及第时的条幅:“少年才俊光宗耀祖,天子门生惠及乡邻”这一条幅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
A . 早在汉朝,此条幅就已经出现 B . 文人在当时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C . 当时的皇帝和官员都特别重视科举考试 D . 这一家族是通过科举考试显赫一时的
自科举制创立以来,选官取士,历代却并不限于科举。宋代有荐辟、恩荫之滥;明、清两代都实行荐举、捐纳。特别是捐纳一项,清自嘉道以后,内官自郎中,外官自道府而下,皆可报捐。这说明中国古代(   )
A . 多元化的用人机制利于社会公平 B . 科举制无法选拔真才实学的人才 C . 血缘政治深刻影响各朝选官制度 D . 选官制度带有明显专制主义色彩
南宋人王林说:“唐末进士不第,如王仙芝辈倡乱,而敬翔、李振之徒,皆进土之不得志者也。……故圣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作者认为宋代科举制(   )
A .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 . 促使社会底层好学上进 C . 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D . 误导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文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华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钱穆《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教中矣。”......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1. (1) 材料一是什么选官制度,选官标准是什么?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
两汉实行州都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 .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B .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C .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D .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