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知识点题库

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

A . “世胄嗫高位,英雄沉下僚” B . “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C . “立嫡以长不以贤” D .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依据才学选拔官员,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公平、公正、合理的氛围;也促进了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建立,被西方誉为“第五大发明”的选官制度是(    )
A . 军功爵制 B . 察举制 C . 科举制 D . 九品中正制
据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所载本年登科进士六百零一名中,平民出身四百十七人,占百分之六十九点三八。这说明(   )
A . 科举制在南宋发展至黄金时期 B . 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C . 南宋皇帝开始总揽取士的大权 D . 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宋前期实行官职名衔与其具体从事工作的分离,造成官职中纷繁复杂,名实不侔的现象,宋神宗年间改革官制,从“正名”入手,改变诸司官员名衔与实职分离的状况,全面调整中央官像制度,划分权限,对“领空名者一切罢去”;将原有散官名称加以改造,形成新的一套寄禄阶称谓;选拔官员的途径有科举考试、学校考选、恩荫补官、吏员出职、杂色补官等。

材料二宋代对于在任官员的考核(当时称为“考课”或“课绩”)以“循名责实”为目标,对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进行综合评定;对“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构成德行“四善”;课绩比较重视才干的考查核实、力求做到“凡职皆有课,凡课皆责实”,官员在申报课绩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绩”、“实迹”,由负责部门核验填报内客,作为课绩定等的主要依据;课绩定等通常根据职务高低要冗等既定因素,对绝大多数官员固定“常考”,能力绩效互不相同,考第却无不同,这从根本上违背了“黜陟能否”的精神,全然失去了针对性与激励的意义。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神宗年间官制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代官员考评制度。
唐代科举进阶后,吏部选官以书判人,“故人竞学书”;北宋时期为了防止考官识别字迹,采取誊录制度,科举进阶后直接授官。故欧阳修说:“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今文儒之盛,其书屈指可数者,无三四人,非皆不能,盖忽不为耳。”材料可表明(    )
A . 书法艺术受选官制度影响 B . 文人士子审美情趣改变 C . 书法艺术在唐代达到巅峰 D . 儒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
宋代在官员考试、选拔、任用、督察、奖惩、俸禄、退休等方面,均有详尽的制度性规定。这些规定(    )
A . 导致了官多为患的困局 B . 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C . 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 D . 使文官政治走向完善
下表是唐代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表
名称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
比例71%16%13%

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

A .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B . 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 C .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D .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人举场三十年,竞音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竞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 . 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 . 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 . 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 . 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下面是唐朝前期、中期和后期明确记载郡望和年份的士族科举入仕人数简表。表格信息主要反映了(   )

郡望

唐初期

唐中期

唐末期

陇西李氏

3

14

4

清河崔氏

1

4

2

博陵崔氏

0

4

5

京兆韦氏

0

5

3

范阳卢氏

0

9

7

荥阳郑氏

0

6

5

彭城刘氏

1

0

3

A . 科举中能否入仕与出身没有关系 B . 科举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形式 C . 门阀大族对科举制由抵制到接受 D . 士族在科举考试中占据较大比例
有学者认为:某一制度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士人群体乃至平民百姓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保证了古代社会架构的基本稳定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因素。他所说的制度可能是(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 C . 察举制 D . 科举制
下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造成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 . 选官制度的变革 B . 儒学地位的动摇 C . 自然经济的发展 D . 国家疆域的变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材料三 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
唐代,许多寒士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他们显达后进,如李逊、李建兄弟“家素清贫”,举进士而得高官。元和十一年(816年),李建知贡举,“三十三人皆取寒素”。这说明科举制(  )
A . 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B . 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C . 专为社会下层而设计 D . 使人才选拔更加公平
如图所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盛行于(  )

A . 秦汉时期 B . 魏晋南北朝时期      C . 唐宋时期 D . 明清时期
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掠夺,按唐太宗的旨意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   )

①交兵部出兵

②交门下省审议

③交尚书省处理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① C . ①③② D . ②①③
下表是唐代科举考试策问的部分试题描述。据此可知,唐朝科举考试(   )

社会现象

试题描述

安史之乱后.落镇割据成为唐代政治的棘手问题

主考官元结问进士,“其策安出,子其昌言”

中唐以后,魏音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被打破

进士考试时,考生须针对这一现象分析其中的原因

780年实行两税法后,唐代社会出现“钱重物轻”的现象

李翱在《进士策问二道)中要求考生提出具体的对策

A . 命题遵循经世致用原则 B . 选才标准趋向公平合理 C . 士族子弟的仕途被阻断 D . 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汉代,中央政府在考察和试用被推举(察举)者时,对于一些重大政治、社会问题,会听取他们的对策,并根据回答的优劣来选任官员。据此可知,汉代(   )
A . 官吏选任注重实际才能 B . 官吏选任程序非常严密 C . 学子出仕途径日趋多元 D . 官场风气得到明显改善
明朝科举自下而上有乡试和会试。明初至中后期,录取人数逐渐上升,但乡试录取率由10%逐步降至3.3%,会试录取率也由21.7%降至8.4%。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 . 科举制影响扩大 B . 世袭制仍然占主导
C . 政府行政效率低 D . 程朱理学逐渐衰落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就选拔人才制度的形式而言,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与两汉察举制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如科举制的选官是经过推荐和考试的,而察举制的选官也是通过推荐和考试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们之间却有着实质性的差异。“前代选举之权,操之郡县,士有可举之材,而郡县不之及,士固无如之何,今则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夫苟怀牒自列,州县即不得不试之:试之,即不得不于其中举出若干人。是就一人言之,怀才者不必获信,而合凡自列者而言之,则终必有若干人获举;而为州县所私而不能应试者,州县亦无从私之:是过选举者之徇私,而俾怀才者克自致也。此选法之一大变也。”这正指出了两者似是而非的本质所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说明两汉察举制与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异同。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报考程序角度简析南唐时期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与这些制度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对应搭配正确的是(    )
A . 德才——考试成绩——门第声望 B . 门第声望——德才——考试成绩 C . 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德才 D . 德才——门第声望——考试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