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税制度的变化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井田制、授田制均田制到两税法,这就是古代中国的四种税制。

皇帝根据亲疏远近来决定其分配土地的多少以及税收负担的多少,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和贵族要么拥有免免税权,要么与官府匀结,逃避税收。最大的地主——皇帝却完全不用缴纳税收。

皇室拥有自己的土地,但是皇家的私库与国库之间却并非完全封闭,皇帝经常会伸手进入国库花费财政税收。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列举了从唐朝租庸调到明朝一条鞭法的并税式改革的“积累莫返之害”,提出了并税式改革导致税上加税、愈演愈烈的著名命题,即历史上各种名目的税赋经并税式改革得以整编简化,但舫这些名目繁多的税种又重新出现,以致赋税持续攀升。

从唐中后期“两税法”到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其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从土地束搏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商业。

——据《从宪制看中国古代税制改革及其启示》

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财税体系趋于崩溃。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征收的各种报效、租课、津贴和杂捐不仅繁难苛重,而且缺乏透明和公平,厘金、盐税和关税被时人称为三大“暗税”。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就曾倡议仿行印花税。1909年,日本小林丑三郎所著《比较财政学》中文版面世,与此同时,《申报》、《东方杂杂》等媒体也刊登了系列介绍税收知识的文章。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推行的财政举措,是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之后又一重大体制改革,旨在根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配备相应的财权,以达到现代国家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目标,因而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清政府推行分税制的改革目标并未实现,却有利于规范和统一税收制度。清末税制改革遭遇重重阻力,许多新的税制在筹议、设计、立法甚至推行中纷纷流产,由于统治者尝试改革的出发点与民众期望相去甚远,彼此孤疑,导致方案冲突和搁浅。

——据《辛亥革命前后税制改革及其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税制的基本特征。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税制改革的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井田制、投田制、均田制到两税法,这就是古代中国的四种税制。皇帝根据亲巯远近来决定其分配土地的多少以及税收负担的多少,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和贵族要么拥有免税权,要么与官府句结,逃迎税收.最大的地主——皇帝却完全不用纳税收。皇室拥有自己的土地,但是皇家的私库与国库之间却并非究全封闭,皇帝经常会仲手进入国库花费财政税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列举了从唐朝租庸调到明朝一条粮法的并税式改革的“积累莫返之害”,提出了并税式改革导致税上加税、愈演愈烈的著名命题,即历史上各种名目的税赋经并税式改革得以整编简化,但随后这些名目多的税种又重新出现,以致赋税持续攀升。从唐中后期“两税法”到雍正年间的“掉丁入亩”,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其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商业。

——据《从宪制看中国古代税制改革及共启示》

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财税体系趋于崩溃。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征收的各种报效、租课、津贴和杂捐不仅繁难苛重,而且缺乏透明和公平,厘金、盐税和关税被时人称为大“暗税”,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就曾倡议仿行印花税。1909年,日本小林丑三郎所著《比较财政学》中文版面世,与此同时,《中报》、《东方杂志》等媒体也刊登了系列介绍税收知识的文章。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推行的财政举措,是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之后又一重大体制改革,旨在根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配备相应的财权,以达到现代国家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目标,因而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清政府推行分税制的改革目标并未实现,却有利于规范和统一税收制度,清末税制改革遭遇重重阻力,许多新的税制在筹议、设计、立法甚至推行中纷纷流产,由于统治者尝试改革的出发点与民众期望相去甚远,彼此狐疑,导致方案冲突和搁浅。

——据《辛亥革命前后税制改革及其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税制的基本特征。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税制改革的背景。
  3. (3) 综上所述,谈谈中国历史上税制演变的当代启示。
下表是780年唐朝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它的实施(    )

⑴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

⑵不论土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

⑶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

⑷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

A . 使税制更加紊乱 B . 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 C . 增加了财政收入 D .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 . 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 .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 . 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 . 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春秋中后期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秦汉按编户征收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隋唐实行租庸调制,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分夏秋两季征收赋税,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规定官僚也要交纳役钱,实行方田均税法,清查隐瞒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赋税。明后期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清雍正初年实行“摊丁入亩”,把丁银全部摊入地亩中,折成银两征收,正式废除人丁税。

  1. (1)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的主要税种和赋税演变的趋势。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赋税改革的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租庸调制,务使大家有田地,自可向国家完粮;抽出余暇,为国家义务服役;农业社会里的家庭工业,最要的是织丝织麻,国家征收他一部分的赢余,也不为病。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此制的最高用意,在为民制产,在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 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公元 780 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说明“租”“调”的内容,并评价“以庸代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并分析两税法的推行产生了哪些影响。
西汉更赋表,从如表可以看出,以钱代役(    )
更赋类别 服役内容 代役价
“更卒” 23至50岁的男丁在郡县或京师服徭役一个月 可纳钱2000(即2000文),由政府雇人代役
“正卒” 23至50岁的男丁到本郡服兵役一年 每月2000文
“戌卒” 23至50岁的男丁一生必须去边境屯戌一年 可以缴纳24000文代役
戌边 男子每年须戌边三日 可纳钱300以代
A . 强化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 B . 改变了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C . 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生产时间 D . 防止了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
隋朝开皇二年(582年)新令规定:一夫一妇为一床,交纳租粟三石,调绢一匹(四丈) 或布一端(五丈)、绵三两或麻三斤。这表明隋朝的租调制度 (    )
A . 与均田制度相配套 B . 促进了隋朝经济繁荣 C . 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D . 征税标准以人丁为本
【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一

唐前期在户籍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已明确了城邑与乡村的分野。《通典》记载了大唐令:“诸户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每里置正一人,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掌坊门管,督察奸非,并免其课役。·····为防止人口的无序流动,唐玄宗时委派宇文融进行括户,并给予安抚政策使其复业,唯如此才能掌握民数,获得赋税。

材料二

宋代在户籍制度上分别设立坊郭户户籍和乡村户户籍,在户籍实行城乡分别治理的基础上,宋代又将户口划分为主户与客户:有常产的称为主户,没有常产的民户称为客户,分别列入户籍。坊郭户与乡村户都划分为主户与客户,坊郭客户为城镇贫民,多为小商贩,商业手工业的雇工和帮工及富户的佣工;乡村客户则主要是佃户主户的雇工和佣工,另外宋代还将城市主户划分为十等,乡村的主户划分为五等,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除了主户与客户之外,还有一种官户,即品官之家,他们属于特权阶层,享有免除大部分差役和科配的权利。

——上述材料皆摘编自金裕凤《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及特点》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户籍制度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宋代户籍制度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明清时期,国家对于赋役,都有一种重要的册籍。其中,“黄册”是登记户口的,“鱼鳞册”是登记田亩的。直到清代后期一百多年间,黄册没有了,户口很久不调查,但鱼鳞册则长期存在。据此可知,清代(   )
A .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 B . 农民赋税负担增加  C . 工商业发展受到国家政策阻碍 D . 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据历史记载:中国历史上的金银比值一直很稳定,在明朝初年及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一直维持在1:6上下。但到崇祯(1628-1644)年间,这一比值已达1:15之多。对此,著名思想家炎武认为,“天启中权阉用事,百官献媚者皆进金卮,金价渐贵。”事实上,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主要受下列哪种因素影响(   )
A . 官员贪污抬高黄金价格 B . 海禁造成对外贸易大幅萎缩 C . 新航路开辟后白银流入中国 D . 一条鞭法规定赋役征银
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是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采取的重要改革措施,对于他们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①都属于我国赋役史上的重大改革                 ②都使封建政府的税收减少

③都加强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           ④都有利于农业的商品化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朝初年的租庸调制度本以均田制为基础,租,每丁每年纳粟或稻;调,随乡土所产,每丁每年纳绢或麻;庸则是每丁每年服役二十日,不服役则需纳绢代役。国家有事,则需加役十五日。天宝年间,户口版籍更新不及时,使得户部掌握的户籍信息与户口不一致。富裕民众,掌握着大量土地,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数量有限,少地或无地的民众日益增多。同时,富裕民众大多通过为官为僧来逃避课役,而贫困民众因无地或者少地而无力承担课役。官吏催逼虽严,而财赋却难以保障。在这种情况之下,杨炎建议推行两税法。户口不再分为主户和客户,以现居住地登统在户籍之中,按照贫富差异征收赋税,依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夏、秋两征之。其中租庸调、杂徭役悉数减省。

——摘编翻译自《资治通鉴》

  1. (1) 根据材料,比较两税法与租庸调制度的不同。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税法推行的背景。
公元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在税收分配制度中采取了“两税三分”的原则,即中央派十余名特使分赴各州核定各州两税定额,再将定额划分为上供、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三分。这一举措(   )
A . 建立了新的国家预算体系 B . 增强了地方积极性与自治性 C . 解决了安史之乱遗留问题 D . 加剧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
明万历年间,逐渐“废黄册”,“专用鱼鳞图册”。清初,黄册已经极为罕见,而鱼鳞图册仍在通行,并且不断重新编制。由此可见当时(   )
A . 赋役征收由人户转向田地的趋势 B . 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减弱 C . 政府关注的重点由田地转向户籍 D . 政府财政困难得到根本解决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材料一:东晋给予北方移民安置点以郡、县的建制,沿用其原籍的郡名、县名,称侨郡、侨县,并任命流民中的士族担任郡守、县令。“一时侨州至十数,侨郡至百,侨县至数百”,形成了州中有州,县中有县的“插花地”,同一地区出现了不同行政区划,造成地名系统的大混乱。侨人户籍称“白籍”,不算正式编户。晋成帝时下令土断,将白籍用里伍形式重新编制,使之固定在土地上,与黄籍户一样承担国家税役,改籍当地州郡县。许多侨州郡县也被省并。但直到隋朝重新划定政区,大举省并州县,改州为郡,以郡统县,才根除掉侨置州县问题。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宋代把全国人户分为乡村户和坊郭户两大类。坊郭户是城镇居民,乡村户则是居住在乡村的人户。在户口版籍上还有主户与客户之分。坊郭户划分主、客户的依据主要是有没有房产等生活资料,乡村的主户是指那些占有土地、向国家交税的农户。因为主户一般都要向官府交税,又称为税户。

在宋代以前,客户的含义是外来的客籍户。到了宋代,客户成了佃客的同义语。一些没有任何生产、生活资料,只能租种地主土地和租赁房屋的客户,又被称为“浮客”。唐代以前佃客只作为地主的部曲,不另立户籍,宋代的客户另立户籍,成为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摘编自吴泰《宋朝史话》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政府采取“侨郡、侨县”管理模式的原因及弊端。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户籍管理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建中元年,初定两税,至今四十年。当时绢一匹为钱四千,米一斗为钱两百。税户输十千者,为绢二匹半而足。今绢一匹价不过八百,米一斗不过五十。税产之输十千者,为绢十二匹。”上述材料意在说明两税法(   )
A . 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B . 赋税标准前后不一 C . 加强人身依附关系 D . 加重人民生活负担
清朝实施摊丁入亩,即将一省总丁银平均摊入地亩田赋之内统一征收。下表反映直隶十府五州通省摊丁后负担变化表。(单位:两)这说明(   )

府、直隶州

顺天府

永平府

天津府

大名府

总计

原征丁银

36264. 76

26783.24

8278.37

47188.41

400171. 7

摊入丁银

26903.77

14357.44

17183. 69

56760. 58

404854.9

A . 天津府地区相对地多丁少 B . 永平府农民赋税负担最轻 C . 标志着农业税在中国退出历史舞台 D . 由康熙皇帝下诏推行
唐中后期,均田制名存实亡。两税法“以资产为宗”,征役制度被雇役制度替代。少地、失地的农民成为受雇于他人的“自由”劳动者,租佃制发展。可见(    )
A . 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唐朝后期出现 B . 土地私有制破产促使唐朝税制改变
C . 税制变革推动生产关系变化 D . 唐不抑兼并政策在全国推广
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
A . 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 . 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C . 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 . 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