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知识点

(1)原因: ①北宋政府的积贫积弱;

②北宋的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③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辽宋西夏连年征战,民族矛盾激化。

(2)表现:①北部: A.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B.时常南下侵扰,通过“岁币”、盟约等勉强安定。

②西北:与西夏屡战屡败,通过“岁赐”维持稳定


财政危机:一职多官、恩荫、科举等导致“冗官”,扩充军队导致“冗兵”,加之战争赔款、边疆危机、大兴土木等导致“冗费”,致使宋朝积贫。

 

北宋的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评析材料中有关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公元997年,北宋朝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政府收入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造成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地主兼并土地,朝廷财政收入减少 B . 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生产积极性 C . 过度强化中央集权,机构庞大臃肿 D . 统治者对外扩张,军费开支巨大
有学者统计:唐开元以前的官民比例约为1:2460,宋朝皇祐前则约为1:929。唐宋官民比例的变化(    )
A . 说明官员定额渐趋正常 B . 表明宋代官僚机构庞大 C . 推动科举制度不断完善 D . 反映唐代政府效率低下
宋初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政府的官俸和军费开支却越来越大,导致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由此得出的教训是(    )
A . 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障 B . 机构改革必须增加财政开支 C . 必须重视精兵简政 D . 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扩大政府机构和军队改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043年,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后上奏皇帝说:“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敕之。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微清其流,必澄其源。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敕?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范仲淹所谓“经济”即指本于儒家的经世济民)。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则天下讲学必兴,浮薄知劝,最为至要。”

——整理自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1. (1) 结合材料一,概括指出范仲淹改革前的社会问题。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范仲淹改革的根本措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寇准,北宋政治家。1004年辽军南下入侵,北宋大多数官员主张妥协避战,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并直言:“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为消除妥协派对真宗的影响,寇准将妥协派调到前线作战。为击退辽军,寇准派人前往前线侦察情况,并制定了一套抗敌方略:一面调天雄军步骑万人,驻守贝州;另一方面招募民兵,深入敌后,袭击敌人据点,兼以报告敌情。并规定:河北民兵杀敌,所在官军应给以声援;民兵中有杀敌立功者,同样给予奖赏。寇准还派人携带钱物慰劳河北驻军,并出银30万两用来收购军粮,充实军资。在寇准的督促和陪同下,真宗前往澶州视察军情,鼓舞了军民士气。然宋真宗始终有议和之心,寇准虽始终反对,但最终被迫放弃主战的主张。后来宋辽订立和约,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干戈宁息,贸易繁荣,人民生活安定。

——据郭玮《寇准与澶渊之役》等

  1. (1) 根据材料,简述寇准在澶州之战中的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澶渊之盟的影响。
因下列事件而导致宋朝迁都和重建的是()
A . 陈桥兵变 B . 澶渊之盟 C . 靖康之变 D . 绍兴和议
材料范仲淹(989-1052),北宋中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幼年家贫,但读书刻苦,后中进士,步入仕途。曾执掌应天书院,极力倡导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节操,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在担任地方官时兴修水利、开军仓救灾、固边安民。后入朝为官,1043年,针对北宋吏治不整问题,主持了“庆历新政”,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败。《宋史》记载范仲淹“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但要求家人畏名教,励廉耻,知荣辱,“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范仲淹一生始终为国计民生忧心不止,在其名篇《岳阳楼记》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范仲淹死之日,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南宋朱熹称其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摘编自闫德亮《浅析范仲淹的廉政思想》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范仲淹步入仕途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范仲淹受到世人推崇的原因。
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经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损1500多万缗。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农民负担过重,农业发展缓慢 B . 强化集权措施使政府机构臃肿 C . 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收入变少 D . 军费和对外和约赔款开支巨大
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
  2. (2)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它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3. (3)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其中的“匈奴”指的是(    )
A . 匈奴统治者 B . 女真统治者 C . 契丹统治者 D . 党项统治者
宋朝沟通中央与地方联系的信息渠道有二:一条是制度规定经过中央官僚集团的进奏院,另一条是制度外绕过中央官僚集团直属皇帝的人内内侍省。这体现了(    )
A . 监督官员力度较大 B . 君相权力矛盾突出 C . 国家官僚机构臃肿 D . 地方管理制度混乱
北宋《宋刑统》规定,在物证确凿的情况下,即使没有罪犯口供,也可以根据物证定罪;南宋法学家郑克在《折狱龟鉴》中提出了物证优于人证的观点。在司法实践中,即使犯人已经供认犯罪事实,也要查找相关证据,以免造成冤狱或牵连无辜。这说明(    )
A . 口供作为证据的价值已丧失 B . 物证是定罪量刑的唯一依据 C . 涉案人员权利得到充分保护 D . 司法制度在实践中发展完善
宋朝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在边界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相当活跃,同时也出现《周礼》、《孟子》、《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籍经由榷场流人少数民族政权地区。由此可知,榷场的设置(   )
A . 少数民族对中原的依赖 B . 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C . 体现了商业和城市繁荣 D . 展现了中原文化的优越
据考证,杭州小笼包源自古代开封灌汤包,而西湖醋鱼与历史更悠久的开封糖醋鱼的做法几近相同。这一现象的发生很可能在下列哪一事件之后。(   )
A . 黄巢起义 B . 澶渊之盟 C . 宋夏和议 D . 靖康之变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
A . 转运使 B . 兵部员外郎 C . 知府 D . 枢密副使
下图是哪一朝代的疆域图(   )

A . 西晋 B . 东晋 C . 北宋 D . 南宋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苏辙敬献《上皇帝书》,提到“事之害财者三:一曰冗官,二日冗兵,三曰冗费”,正式提出了“三冗”的问题,北宋朝廷财政不堪重负。“三冗”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延续的危害 B . 宋代民族关系持续紧张 C . 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D . 宋频繁地发动对外战争
熙宁七年(1074年),宋神宗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这一改革(   ) 
A . 消除了边境威胁 B . 有利于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C . 实现了富国强兵 D . 加强了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气候变化通过影响人类系统不同的子系统从而对整个人类系统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历史上的历史时期的农业歉收、人口变化(人口数量波动、人口分布变化)、经济盛衰、治乱循坏、农耕一一游牧文明界线进退与政治格局变动及文化的变迁均可能和气候的冷暖波动或旱涝变化存在明显关联。

运用材料,自拟论题,结合相关历史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