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知识点题库

宋代文天祥说:“本朝惩五季之乱,消除藩镇,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以浸弱,故敌致一州,则一州破。致一县,则一县残。”文天祥在此强调的是(    )
A . 宋代没能消除藩镇割据的危害 B . 宋代中央集权软弱无力 C . 宋因强化中央集权而导致积贫积弱 D . 宋频繁的发动对外战争
据晋代《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而在宋元时期文人的笔下,诸葛亮的形象被大力美化或神化,志在北伐一统、兴复汉室的诸葛亮成为民族英雄、爱国志士,更成为呼风唤雨、用兵如神的神奇军师。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文学风格的发展 B . 主流思想的演变 C . 统治政策的需要 D . 民族矛盾的尖锐
《云麓漫钞》中记载,宋金议和后,南宋朝廷认为“边患”消弭,便着力发展内部经济,“务与民休息,禁网疏阔,富家巨室,竟造房廊,赁金日增”。这从深层次上反映了(    )
A . 民众生活幸福指数高 B . 经济再发展动力不足 C . 南宋租赁经济盛行 D .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诗人张以宁路过辛弃疾墓时赋诗云:“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原无北伐心。”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岳飞抗金,收复开封 B . 庆历新政,触犯既得利益 C . 绍兴和议,宋廷偏安江南 D . 北宋灭亡,蒙古统一
下图为中国古代多民族政权并立形势图。据此判断,图中①处的政权应为(    )

A . 孙吴 B . 南齐 C . 北宋 D . 南宋
宋神宗时期(1068-1085年),曾有“边臣建开拓之议”.大臣张方平则说:“澶渊之克,遂与契丹盟,至今人不识兵革,可谓盛德大业。”由此可知(   )
A . 君臣高度认可与契丹结盟 B . 澶渊之盟影响北宋内部团结 C . 张方平反对边境重燃战火 D . 西北边境实现长期和平稳定
北宋一名低品级官员撰文追记先祖以“义”感动来犯者、以钱财却敌,“一言拒寇”来保全家乡之举,元祐(北宋后期哲宗年号)年间,官居宰相、副宰相的十余位显贵为该文作题跋,这最有可能是因为该文 (    )
A . 宣扬了程朱理学 B . 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C . 表达了市民诉求 D . 迎合了朝廷边防政策
《朱子语类》记述道:“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作者认为北宋制度设计( )
A . 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B . 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 C . 根本上杜绝割据存在的隐患 D . 导致地方贫弱无力对抗边患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两宋的粮食仓储包括正仓、义仓、常平仓和社仓四种。正仓亦称官仓和省仓。正仓一般设在京城、各重要转输地点和边境驻军地区。正仓积谷数量很大,北宋京城正仓年积谷最多时达700万石。宋太祖乾德元年(963),令各州县开始设置义仓,直至1094年,中间历经五次设置和废止,此后未再废止,南宋时则一直存在。常平仓的设置比较广泛且经营规模甚大。1006年,在京东西、河北、河东、陕西、江南、淮南两浙等路皆立常平仓;1020年,荆湖、川陕、广南各路皆置常平仓。1021年,各路总籴数18.3万余斛。为了赡养州县郭内老幼贫疾不能自存者,仁宗嘉祐二年(1057),诏天下置广惠仓。原来没人绝户田皆由官府出售,后来枢密使韩琦建议,请留勿卖,募人耕种,收租谷另置仓储存,用以救济经常性的老幼残疾贫苦无依者。社仓多由民间劝输并由民间管理,接受地方官吏的监督协助。义仓多为官办,随同王赋输纳,不由劝捐。由于人口剧增,且大量劳动力从农业生产部门流失等原因,粮食在局部地区经常出现危机。例如北宋仁宗时朝廷每年要从江南等地买米200万石。

——摘编自吴宾 《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粮仓设置的特点与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宋政府重视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