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知识点题库

明朝后期,曾两度出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重,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下列选项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 . 明内阁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 B . 明内阁不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C .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D . 明朝内阁无法制约皇权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上述“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A . 协理奏章 B . 参与决策 C . 执行政令 D . 监察百官
明代监察“组织之密、职权之广、权威之重、委寄之深,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但有十位御史或给事中因弹劾内阁首辅严嵩,不是被贬、除名、下狱,就是被廷杖打死……最终严嵩则被明世宗削职为民,所有家产被抄没。这说明(    )

A . 内阁在当时操控了监察系统 B . 明朝时期的监察制度名存实亡 C . 当时内阁与监察机构权责不明 D . 专制下的监察效果取决于皇帝
明清时期的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但仍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阶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皇权居于权利的最高峰,然而实际上的行政权力掌握在官僚政治系统手中,官僚政治系统的核心是宰相,负责处理全国的一切政务。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而且对大臣十分猜忌,他绝不允许人们染指皇权。胡惟庸的权力增长,把亲密盟友提到了高级职位上,驱逐他认为不大会支持他的人。朱元璋杀胡惟庸,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将在我国实行了至少一千五百年的宰相制度正式废除。作为数代沿用不移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宰相制度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朱元璋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宰相制度。

——摘编自牟珊珊《浅谈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材料二:从明代内阁制度发展与演变过程来看,内阁是有议政权的,……内阁通过票拟、驳正,既可以为君主出谋划策,处理全国政务,解除君主政务负担;又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自永乐直至明亡,明代阁臣尽管比历代秘书咨询官员的权力有所扩大,但基本上还不是宰相,……万历《明会典》所开列“文职衙门”名目,竞未专列内阁这一机构。仅在《翰林院》一卷中予以附带介绍。

——摘自杜志明《明代内阁制度的宰相化及其终结》

材料三:到洪、宣之世,内阁大学士身兼部职,阁权渐崇。由于宫廷的禁例和大臣理事的规矩,皇帝无法随时召唤近在咫尺的内阁大臣,皇帝和阁员之间难以随时配合。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明代是由宦官实现的。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训,严禁宦官擅权。于是,雍正帝选调内阁大学士等官“日值禁廷,以待召见”,形成了军机处制度。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朱元璋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宰相制度”?
  2. (2) 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3. (3) 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内阁制度的发展结果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中央官制的变化发展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这一发展趋势的实质是什么?
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在于“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这说明他试图(    )
A . 改革选官制度 B . 强化君主专制 C . 消除地方割据 D . 巩固中央集权
明朝在中央机构中废中书省和丞相,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属皇帝,其目的是(   )
A . 提高办事效率 B . 扩大统治基础 C . 加强专制统治 D . 增强六部权利
明太祖下令废除丞相,六部直属皇帝的目的是(    )
A . 健全地方职能 B . 厉行思想控制 C . 监视官吏百姓 D . 强化君主专制
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在位48年间,接近30年不上朝听政。他虽然不上朝,但他却做了一些上朝的皇帝都没做到过的功绩。这主要得益于(   )
A . 三公九卿制 B . 三省六部制 C . 内阁制 D . 军机处
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措施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 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力来加强中央的权力 B . 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划时代的变革 C . 有利于加强明朝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 D . 政府各部门互相牵制,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行政方面,要求绝对统率和指挥自中央朝廷到地方各级行政系统及—应官吏,要求各系统、各部门彻底根据皇帝的意志和指令办事。一切由皇帝发出的诏、诰、赦、旨、上谕、朱批等,都被赋予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不允许有任何抗拒违犯或坚持异议。为此,明清两代都对官制做过重要的改变,对指导各级国家机关进行工作的各种典章和则例,做过频繁的修订补充。任用、奖惩和升贬文武官吏的人事权,例应由皇帝亲自掌握。以各级官吏作为主要监管对象的监察工作一再得到加强。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在美国的任何一个州里,中央政府至今只管理少数值得它特别注意的事务。它不参与管理社会的次要事务。它甚至没有这样的想法。多数虽然越来越专制,但没有给中央政府增加特权,而一直把一切大权留给自己。因此,专制在一个点上可能是大大加强了,但未扩及面上。全国的多数,尽管其激情动人,其倡议振奋人心,也无法在全国各地以同样方法在同一时间使全体公民服从它的意志。当代表多数的中央政府发布国家命令时,必须责成一些官员去执行命令,这些官员并不总是隶属于它,它也不能每时每刻予以指导。 

——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古代中国相比较,美国政治制度的进步性,并对此进行简要评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中央派遣的官员到知县为止,不再下去了,县衙门与农民家庭大门之间的距离是交给地方的,所以构成了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和地方自治体制。中央所做的事是有限的,地方上的公益不受中央干涉,由自治团体管理。表面上看是自上而下的政治轨道执行政府命令,事实上政令和人民接触时就转入了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发挥效力的是绅士。自治团体的形成是由当地人民具体需要中发生,而且享受着地方人民所授予的权力不受中央干涉。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重建》

材料二:光荣革命到议会改革之间地方政府自由发展,权力由王权和枢密院向地方和治安法官转移,形成了以治安法官为核心的地方自治制度。1832年议会改革后,地方治理也进入到民主化改革阶段,居民自治开始。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对郡治安法官进行了分权,被看作英国地方政府制度的起点。1835年市政法案确立了现代地方自治原则。1848年《公共卫生法案》对英国地方自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城乡分别治理的地方治理局面。

——摘自陈国申《从传统到现代:英国地方治理变迁》

  1. (1) 根据材料一提炼材料观点并进行阐释。
  2. (2) 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国与英国地方自治的不同点并分析英国具有这一特点的原因。
明太祖末年,开始实行廷议制度。“朝廷有大政及推举文武大臣,必下廷议”。廷议的内容甚广,涉及立君立储、建都、祭祀、宗庙、民政、边防等。廷议的参与者也在不断扩大,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等机构官员皆可参加。这一制度(   )
A . 反映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B . 加剧了明代政治的混乱无序 C . 是内阁权力不断扩张的产物 D . 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
明代,中国传统政治发生了重要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九《宰辅年表一》

材料二: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3. (3)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
明代设计了内廷、外廷机构对称设置的架构: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外有三法司(司法机构),内有东厂、锦衣卫;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内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上述机构的设置(  )
A . 形成了完善的政治激励机制 B . 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C . 相互牵制利于强化专制皇权 D . 分权制衡保障了决策的合理
有学者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认为,罢除中书省,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这样,皇帝既为国家元首,又为行政首脑。”他评论的是(   )
A . 秦始皇创立三公制 B .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C .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 . 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明朝中期,皇帝因阁权过盛,重用吏部以对内阁进行制衡,吏部尚书成为事实上的外廷之长。与此同时,为防范吏部权重,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与。这说明了(   )
A . 内阁逐步成为法定行政中枢 B . 吏部已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C . 阁部制衡下君主专制的加强 D . 内阁与六部共同协作制约皇权
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 (    )
A . 宦官专权 B . 内阁的作用 C . 外戚干政 D . 六部掌握实权
明代督抚是出于督察地方军事的初衷设置的,到了清朝督抚集地方司法.行政、军事、教化等于一身,并代理皇帝监察地方,宣布旨谕,行使职权,同时把地方情况反馈到中央这一变化说明(   )
A . 皇权与相权矛盾得到和解 B . 地方行政效率大大减低 C . 清政府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 . 君主统治严重依赖督抚
《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      )
A . 主张恢复宰相制 B . 倡导无为而治 C . 倾向于废除君主 D . 反对王位世袭
有学者认为,内阁虽然是为皇帝服务的但也有相当大的独立自主性,要反映外廷舆论并维护国家成规。从这种意义上说,内阁拥有的票拟权既有服务于专制君主的一面,也有服务于国家的一面。 由此可见内阁  (   )
A . 票拟拥有实质性的权力 B . 对皇权进行了有效的制衡 C . 成为外廷与内廷的媒介 D . 建立了较完整的运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