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知识点题库

下列历代措施中,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是(  )
①汉武帝颁行“推恩令”          ②唐玄宗设置节度使
③宋太祖派文臣任知州            ④明太祖设“三司”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 . 秦、唐、元 B . 汉、宋、明 C . 秦、唐、明 D . 秦、元、清
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前的对立。这表明明朝内阁制(   )

A . 实现了分权与制约平衡          B . 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 C . 缓和了国家的阶级对立          D . 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专权
明朝初期举行“乡饮酒礼”时,饮宴之前要先读律令,还宣读刑部颁布的其他有关文件,并致训诫辞。有乡民若被全体与会者指摘为“顽民”,按情节可呈明政府,充军边疆。这反映明初(    )

A . 政府注重宣传宗族自治的思想 B . 乡村管理追求民主 C . 重视宣传法规以强化地方治理 D . 统治重心转向乡村
废除丞相后,明中后期数次出现“人主怠荒,深居内宫”,而由太监代之“朱批”,进而形成宦官专权局面。这说明(    )

A . 皇权呈现衰落趋势 B . 专制皇权存在弊端 C . 丞相制度名亡实存 D . 内阁权力越来越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统治者不断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一个又一个国家。当时的人恐怖地称“秦为野兽”,把秦无情的扩张称为“蚕食”。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他的继承人将为“第二个皇帝”,这样一代代的传下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不过,汉皇帝更注重实际且谨慎,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在开头时,他将封地授给他的儿子们和近亲,不过这些封地的面积比以前周代的封建国家的面积要少,而且被散置在由国家直接治理的行政区之间。后来,到公元前127年时,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能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明太祖集》卷10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明夷待访录》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后,为巩固“主人地位”所采取的政治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为维护统治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评析黄宗羲的主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官们自应形成一个具有共同思想的集团。他们都知道施政出于仁民爱物之心,亦即同情和怜恤之心,文官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多少年来,文官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强迫坐在宝座上的皇帝在处理政务时摈斥他个人的意志。皇帝没有办法抵御这种力量,因为他的权威产生于百官的俯伏跪拜之中,他实际上所能控制的则至为微薄。万历皇帝明白了自己立常洵的计划不能成功,就心灰意懒,对这个操纵实际的官僚集团日益疏远。采取了长期怠工的消极对抗。

    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也使他们结成小集团。出生于一省一县,是为“乡谊”。同一年考中举人或进士,是为“年谊”。婚姻关系,包括男女双方的远亲近属,是为“姻谊”。这多种的“谊”是形成文官派系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明朝的历史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即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摘编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二

    在中世纪,所有官员都是国王的臣仆。官吏的升迁完全取决于门第出身和对国王的忠诚,这就是所谓的“恩赐官爵制”。直至19世纪末,政府的管理职能十分有限,主要是维护社会秩序,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公职人员的任用仍以任命为主。恩赐官职与政党分赃导致了大量贪污腐败。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公职人员的管理并没有形成科学的规范与相应的制度。此外,在两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议会至上”的时代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行政专横”。国家行政管理职能迅速增强,迫切需要改革公职任用制度,提高行政效率。许多政治性报刊开始不断刊登介绍中国录用官吏的程序和做法,主张实行中国式的文官考试。

——摘编自周金昭《英国政府文官制度改革回顾》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朝文官政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仁宇为什么说“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欧洲公务员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官制度的认识。
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这些人组成内朝。汉朝的内朝与明朝的内阁的相同点是(    )

①都具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作用

②都是侍从皇帝的内廷机构

③都是处理全国政务的法定行政机构

④都能够参与决策军国大事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③
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原因是“主荒臣专,威服下移”,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 . 分相权,中书门下同相 B . 废丞相,权归六部分掌 C . 裁中书,实现权力集中 D . 设内阁,亲理国家大事
有学者讲二述明代内阁制度时说:“内外一应章奏。先由大学士看过,拿一张小签条,写出意见,送进宫甲,再由皇帝细阅决定……又称‘票拟’……待皇帝自己看过。拿这条子撕了,亲用红笔批下,名为‘批红’。批好拿出去,这便足正式的谕旨。”据此可知,明代(    )
A . 皇帝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B . 内阁制度利于皇权专制加强 C . 中枢机构职责不断健全 D . 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明代首辅权重,面司札监的权力又在内阁之上,明武宗时期,刘瑾擅权,批答奏折多由宦官参与,内阁淡出,刘瑾以后,司礼监遂专掌机密,这表明明代(    )
A .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 . 宦官拿握决策权力 C . 权力制衡机制已被打破 D . 君主专制受到抑制
明成祖时期,阁臣不得直接管理六部诸司事物,诸司奏事也不得通告阁臣,但阁臣“禅益不在尚书下”,“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陈”。据此可知,明代内阁(    )
A . 逐步成为法定行政中枢 B . 逐渐控制国家决策大权 C . 阁臣的参政权不断扩大 D . 化解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 . 地处内廷 B . 秉旨办事 C . 机构完备 D . 职能单一
明天启年间,魏忠贤当权,内阁首辅叶向高屡屡“以去就争”,多次以辞职为由保护了一些大臣。这反映了当时(   )
A . 中央权力的运行出现异化 B . 专制主义皇权受到了抑制 C . 宦官专权破坏了官僚制度 D . 内阁首辅的权力日益膨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

材料二: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扬《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在晚清日益流行。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体层面,而是与国家、民族联系一起。……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

——摘编自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朝和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和英国两种防疫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晚清卫生观念的传播对近代化的积极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姓族属历经千年,繁衍日盛,元朝孔氏第54代孔思晦开始用辈字,并定第55代为“克”,明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56代起,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从明初至1919年订定的行辈共计50字,依次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材料二  罗斯福家族在美国有超过300年的历史,其历代名人有:艾萨克。罗斯福、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 D.罗斯福、艾略特。 罗斯福、小富兰克林。 D. 罗斯福、苏珊。 罗斯福。

对比材料一、二,提取两项关于中西方姓氏文化差异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有批朱权,是内外相维的双轨制。双方权力的大小,又是以皇帝的向背为转移而互相成比,因此,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相维相济,而只能有对权力的激烈争夺。皇帝宠信司礼时,司礼尽夺内阁权力;否则就是权相出现。”材料旨在说明(  )
A . 内阁和司礼监的设置调整是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产物 B . 明朝内阁制度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新变化 C . 明朝内阁与司礼监太监相互牵制争权夺利现象严重 D . 宦官参政妨碍阁权是导致明朝政治黑暗的重要原因
“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从材料中不能解读出的信息是(   )
A . 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 B . 明朝国力强盛 C . 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 D . 郑和传播了和平和友谊
《大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主要反映了明朝(   )
A . 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之人进行救助 B . 贫苦无依之人与朝廷官员矛盾尖锐 C . 真正解决了贫苦无依之人的温饱问题 D . 《大明律》以严刑峻法维护其统治
明朝中后期,君主因少不更事或倦怠朝政,“批朱”之权便被身边的宦官把持了,拥有“批朱”特权的宦官的权力也伸到了外朝,这样内阁“票拟”之后的奏折就要经过宦官的“批朱”。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 表明宦官专权威胁了皇权 B .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客观结果 C . 反映出朝政秩序比较混乱 D . 说明内阁票拟权受制于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