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知识点题库

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  )

A . 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 B . 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C . 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D . 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明代出现(    )
A . 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 . 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C . 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 . 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到语言补实、句式灵活,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  )
A . 大一统的时代背景 B . 多元化的创作风格 C . 理性化的思想诉求 D . 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明代画家仇英的《清明上河图》长9.87米,高0.3米,画中各色人物超过2000个,茶肆酒楼、装裱店、洗染坊等生活情致,天平山、运河、古城墙等地标性建筑皆清晰可辨,整个画卷充满江南的山青水绿之美。仇英这幅画作是(    )
A . 古代最早的风俗画作品 B . 江南工商业发展的反映 C . 对西洋绘画技法的尝试 D . 明末进步思潮流行的体现
清人李渔《闲情偶寄》载:“(元杂剧)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满足统治阶级宴乐需要 B . 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 C . 更好体现社会教化功能 D . 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蒲松龄,字留仙,生于1640年。他生长在一个渐趋败落的地主家庭里。科举受挫,蒲松龄对民间传说故事,极感兴味。他的《聊斋志异》也就是在青年时期开始创作的。康熙九年至十年,他南下江苏去做幕宾。幕宾生涯使他有机会接触封建官府心脏,熟悉了其中种种内情。在做幕宾期间,他还得以接触了南方一些能歌善舞的青年女性,《聊斋志异》的创作,前后历四十余年之久,贯穿了蒲松龄的大半生。《聊斋志异》最富现实性和人民性的篇章是那些揭露和控诉封建社会现实的故事;而其中写得最有情趣的是那些人鬼妖孤的爱情故事,讴歌生死不渝的爱情。《聊斋志异》中还有些故事如《唠山道士》、《画皮》等富有窝言意味启人心智。人们读《聊斋志异》则被情节生动和丰富的奇异故事吸引,被引导着去认识社会、理解人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的文学特点。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两部“百科全书”的共同之处是(   )
A . 属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 B . 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C . 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D . 反映当代人的精神创伤
唐传奇、宋话本、明清小说中都大量出现一种才子遇佳人的故事套路。多以才子偶遇佳人,私定终身遭遇阻碍,待才子科举及第,两人结为秦晋之好的大团圆结局。该现象集中反映了(    )
A . 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特权被打破 B . 世俗文化瓦解了封建等级观念 C . 市民阶层社会价值取向逐渐改变 D . 民众同情才子佳人的悲惨遭遇
在中国古代,折扇是文人墨客们的随身之物,在折扇上题诗作画是文人的一种雅好。如图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一幅扇面。其中(   )

图片_x0020_100001

A . 突出了圆润挺拔的书法意趣 B . 体现了浓墨重彩的工笔风格 C . 抒发了淡泊高雅的情怀追求 D . 秉持了自然天成的写实主张
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 理学思想已丧失主导地位 B . 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嬗变 C . 活字印刷取代了雕版印刷 D . 世俗文化得到了一定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并没有停滞,更不是“僵化衰落的封建社会”,反而有多方面、较大的发展,并逐渐形成较高水平的“帝制农商”社会体系。这一社会的基本演进趋势是,发生进一步的变化,但没有西欧那种全面、彻底的改变,与西方有交集,但不同步,仍然在中国传统的轨道上运行。

——摘编自赵轶峰《明清帝制农商社会研究》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赞成、质疑等皆可,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每年央视春晚节目中都有戏曲综合节目,糅合了京剧、川剧、越剧、粤剧等各派戏曲艺术,呈现出浓浓的中国风韵。下列关于“戏曲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元杂剧是宋元时期流行的戏曲形式 B . 京剧融合了徽、汉等众多剧种特长 C . 首部影片《定军山》展现了昆曲魅力 D . “双百”方针使戏曲艺术一枝独秀
中国文学独具自己的价值系统,而这个系统受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所支配;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学逐渐将日常生活和普通市民纳入了创作视野。下列不属于后者范畴的有(   )
A . 唐代诗歌 B . 宋代话本 C . 元代杂剧 D . 明清小说
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某些色彩的,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如红色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色脸谱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   )
A . 注重人物性格的多变 B . 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 . 折射了社会伦理秩序 D . 表明了戏剧艺术成熟
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纪传体国别史《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侧重记载了曹操集团的种种事迹,以曹魏为正统。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到了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思想倾向也改成了“拥刘反曹”,以刘备为正统。上述材料表明(    )
A . 明代相关史实更加丰富 B . 正史应与小说互相印证 C . 史书更能反映历史原貌 D . 文学作品大多符合史实
中国的昆曲和京剧都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下列关于昆曲和京剧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 B . 昆曲片面追求音乐性、文学性成为昆曲的致命弱点 C . 京剧电影《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制的第一部影片 D . 京剧起源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
有学者说:从儒的视角看,贾宝玉是拒绝表层儒(君臣秩序)而服膺深层儒(亲情)的“赤子”;从道的视角说,他是逍遥自在的“真人”;从释的视角说,他是一颗尊卑无分、清新无染的大慈悲之“佛心”。该学者认为曹雪芹写贾宝玉旨在(   )
A . 号召反叛儒家伦理 B . 批判三教合一思想 C . 宣扬道家天人合一 D . 寄予自己理想追求
吴承恩塑造了猪八戒这样一个角色:拥有女人、过得去的财富以及可以充分享用的食物是重要的,他也愿意以辛苦的劳作来获得这些;在取经路上一旦发生问题,他总是急于建议“把白马卖了,给师父买一口棺木”。在当时,这一角色(   )
A . 引发人们美好联想的艺术状态 B . 符合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 C . 体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反抗精神 D . 揭示专制王朝走向败落的命运
明代中后期、各种戏曲声腔纷纷出现并不断流变,表演艺术家与制作家大量涌现,剧本创作繁多、演出形式日趋成熟。富商巨贾不仅蓄有家班、家乐,甚至自己也登台演唱,各种戏曲还在百姓和城市平民中广为流传。这说明中国古代戏曲(   )
A . 利于丰富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B . 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 C . 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D . 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主流
冯梦龙短篇小说“三言”大卖,激起了出版商野心。他们联系另一位通俗文学作家,凌初,于是《拍案惊奇》问世,市场一片叫好;书商见此,与凌商议,凌再次挥笔,写出《二刻拍案惊奇》。这反映了当时 (   )
A . 商人文化眼光敏锐 B . 短篇小说市场广阔 C . 科举考试内容变化 D . 市民阶层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