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知识点题库

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以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的这一特点根本原因是(    )
A . 专制主义强化 B . 商品经济发展 C . 拜金主义盛行 D . 轻商思想淡化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曾大闹地府,修改生死簿,成为“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自由人。他这一行为反映的实质是(  )
A . 秉承传统维护等级秩序 B . 坚持正义弘扬民族气节 C . 挑战正统反对纲常伦理 D . 锄强扶弱彰显英雄本色
《喻世明言》中有一则故事,描述一个新谚语:“一品官,二品贾”,……。在《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科第反在次者。”这反映(    )
A .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B . 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 . 传统四民社会已经解体 D . 明政府不重视科举制度
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并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昆剧的传播反映了(    )
A . 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渐趋重合 B . 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北方 C . 交通状况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 D . 戏曲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
唐太宗认为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清前期,康雍乾三朝皇帝写得一手标准的馆阁体,这使得馆阁体书法成为当时的主流,书坛上兴起了千篇一律的馆阁风,“类皆雷同”“毫无意趣”。这说明(    )
A . 清代书法水平整体超越唐代 B .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C . 君主的喜好阻碍书法的发展 D . 书法艺术有时也会受到政治影响
明朝末年,作为出版中心的江南地区,原先以儒家经典为主的图书市场中,有关科技、农业、商业、工匠、法律的书籍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旅游指南、烹调指南等生活专业用书。这一现象反映出明末(   )
A . 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B . 民众物质生活日益丰富 C . 儒学独尊地位发生动摇 D . 经济发展丰富图书市场
昆曲《牡丹亭》描写进入阴间的杜丽娘与阴间判官据理力争,终于使自己还魂人间,而且一鼓作气,让自己叛逆的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与杜丽娘这种追求最为相似的是(   )
A .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 . 彼特拉克说:“关于我们在人间所能希望的光荣,我们在人间的时候去追求它是对的“ C . 马可•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 D . 康德认为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
A . 逐渐平民化 B . 逐渐贵族化 C . 逐渐神秘化 D . 逐渐宗教化
自南宋至明,孙悟空形象的变化如下表所示。孙悟空的形象塑造(   )

出处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南宋)

《唐三藏西天取

经》杂剧(元)

《西游记》小说(明)

形象特点

“妖精”,取经过程中的护法,学问渊博、文质彬彬“白衣秀才猴行者”。

身上残留妖性较浓,但开始向着平民化倾斜。

剔除市井小民恶劣负面形象,抽离妖性,从桀骛不驯的齐天大圣转变为遵守道德良知的神猴。

A .   因阶级立场不同而不同 B . 因作者知识层次不同而不同 C . 因时代环境不同而变化 D . 因史料掌握程度不同而不同
明清时期,我国戏曲总类丰富多彩,除“国粹”京剧外,还有流行于江浙的越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等,这表明当时
A . 统治思想兼容并蓄 B .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C . 市民阶层生活需要 D . 君主专制走向衰落
在《封神演义》中,许仲琳(约1560—约1630年)刻画的姜子牙形象除具备前代的隐忍待时、文韬武略、聪明睿智等特征外,还剔除前代形象中的狡诈成分,塑造成了尊师重道、不恋富贵、有情有义、知恩图报的仁厚长者。姜子牙这一人物形象塑造(    )
A . 顺应了忠君爱国的政治主题 B . 凸显了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 C . 宣扬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D . 迎合了下层民众的审美情趣
昆曲发源于14世纪的苏州,后走向全国。在其鼎盛时期,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而到了乾隆时期,北京百姓则“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B . 京剧艺术走向成熟 C . 文人品味发生变化 D . 平民阶层不断发展
八大山人朱耷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风格雄奇隽永。其代表作《孤禽图》(如右图)只在一幅白纸下方中间,画一只黑色的鸟侧身独脚站立,眼睛上翻,一股冷漠倔强之气从其身姿和眼神中透出。这一创作风格

A . 寄托山河破碎流离之痛 B . 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 C . 开创文人画新绘画技巧 D . 运用工笔重彩创作手法
明代小说空前繁荣,小说中的“异国印象”也蔚然可观,极富时代特征。

书名

异国举隅

故事情节

细节摘编

《西游记·比丘国救子》

比丘国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比丘国救助群童的故事

(比丘国国王听信国师谗言)用1111个小孩的心肝做药引……谁家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都怕国王,连哭都不敢哭了。

《拍案惊奇·转运汉遇巧洞庭红》

吉零国、波斯

文若虚国内经商破产后出海贸易,异国奇遇,一夜暴富

(吉零国捡到龟壳)每肋中间节内有大珠一颗,乃无价宝也!

《喻世明言·杨八老越国奇逢》

日本国

杨八老因倭患遭遇离乱,在日本生活十多年后与亲人团聚

人人胆丧,尽愁海寇恁猖狂……劫火遍村落,血流成污池。

《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

渤海国

李白天纵奇才,纸笔之功吓退渤海使臣

(李白):尔海外小邦,高丽附国,比之中国,不过一郡……渤海使臣面如土色,愿年年进贡。

依据材料概括明代小说中的“异国印象”,并指出其所影射的社会现实。如何认识文学作品的史学价值?

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与这一现象有关系的是(   )

①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②市民阶层的壮大

③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④受西方文化影响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京剧的孕育要从1790年开始。各大戏曲名班进京献艺,由此产生了京剧。京剧采取了简单且富有变化的板腔成为唱词的基本形式,语言贴近民间口语,易于艺人把握和民众理解。两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艺术、自然科学渐渐传入中国,社会上进步的思潮为京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养料。同治、光绪年间,江南经济发展,交通较为便利,北京戏班中的名角南下,由此京剧艺术在南方日渐流传开来。五四运动之后,中国逐渐变得开放,人们的戏曲观也得到改变,戏曲的文学性逐渐增强。在改编创作剧目时,强调结构严谨、语言优美。演员通过和笔者(文学界人士)接触,提高了戏曲演出的整体水平。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与国内矛盾错综复杂,京剧工作者创造出集抗日、生产、教育为一体的新剧本,为抗战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得到改善,京剧也慢慢开始复苏。随着当今世界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因而我们要加强京剧文化的传承,以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摘编自李雅欣、段妍《论述京剧的孕育、形成、发展及其艺术特征》等

上述材料体现了京剧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征。从中概括一个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特征概括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010年,京剧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是具有中国标识意义的文化元素,也是世界文化之瑰宝。下列关于京剧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其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称“皮黄”

②它正式形成于道光年间的“四大徽班”进京

③京剧《定军山》是国人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④它融合多种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演变而成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 .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 . 传统礼教的根基动摇 C . 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兴起 D . 市民精神需求的多样
自南宋至明,孙悟空形象的变化如下表所示。孙悟空的形象塑造(    )

出处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南宋)

《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元)

《西游记》小说(明)

形象特点

“妖精”,取经过程中的护法,学问渊博、文质彬彬“白衣秀才猴行者”。

身上残留妖性较浓,但开始向着平民化倾斜。

剔除市井小民恶劣负面形象,抽离妖性,从桀骜不驯的齐天大圣转变为遵守道德良知的神猴。

A . 因阶级立场不同而不同 B . 因作者知识层次不同而不同 C . 因时代环境不同而变化 D . 因史料掌握程度不同而不同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精神的集大成者,在戏里,一张桌子可以看成是一张床或一座山峰,一根鞭子可以代表一匹马或一头驴,演员做出开门或关门的动作就代表这里有扇门。据此可知,京剧(    )
A . 体现出市井文化的特有魅力 B . 标志着戏曲艺术走向成熟 C . 具有象征与虚拟的艺术特色 D . 实现了娱乐和审美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