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维新运动 知识点题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基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材料二: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1) 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概述“激进的改革”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的历史动因。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试论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珠(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一致)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争夺。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材料四: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

——徐中约《中国的奋斗》

回答:

  1. (1) 材料一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政治思想,并指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政治主张的原因。
  2. (2)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
  3. (3) 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思想变革”的名称。如何理解“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了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
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分,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    )
A . 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 . 《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 . 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 . 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窃其所长,夺其所侍”,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材料二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呑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 (1) 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上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源观点的形成原因。
  2. (2) 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二中的任一观点加以评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运动就是高举人文主义这面思想解放的旗帜,打破中世纪神学桎梏,使文化的各个领域,从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创造了远比千年中世纪更多、更绚丽多彩的成就,对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康天意《文明的狂飘疾进时代》

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继续弘扬。

——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材料二:使我数千年历史以脓血充塞者谁乎?专制政体也。使我数万里土地为虎狼窟穴者谁乎?专制政体也。使我数百兆人民向地狱过活者谁乎?专制政体也。

——摘编自梁启超《拟讨专制政体檄》(1902年)

要拥护那德先生(即democracy),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即science),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经济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1. (1) 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文艺复兴运动与启蒙运动的不同点。
  2. (2) 根据材料二,比较陈独秀与梁启超关注的领域有何不同。
  3. (3)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启蒙之路与近代西方启蒙之路的不同以及原因。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那庐抗议》中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之说,他提出的制儒官、复乡职、公选举以及复陈诗等论,都立足于“通上下之情起见”,体现了西方的公举和公论的某些色彩。该主张(   )
A . 属于资产阶级早期共和思想 B . 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体用的落篱 C . 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D . 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议会政治
19世纪末,汪康年指出:“四邻环伺不足惧,大变当前,而怡然无所动,斯为可惧也。割地赔偿不足耻,维新有机,而懵然无所知,为可耻也。”据此可知,汪康年主要强调(   )
A . 民族危机的严峻性 B . 救亡图存的重要性 C . 思想启蒙的必要性 D . 抵御侵略的可行性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谭嗣同率先在湖南建立算学会,随后又出现了上海医学善会、广州农学会、浙江化学公会等,自然科学方面基本上是“有一学即一会”。学会的具体措施,包括广开人才、译印图书、科学实验、设立学堂等。上述活动(  )
A .  推动了西方技术开始传入中国 B .  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C .  有利于传播近代科学和启发民智 D .  充分激发了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 . 变法过程过分急于求成 B . 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 C . 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 D . 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
戊戌变法是公元1898年;八国联军侵华是公元1900年,农历庚子年;依此类推,公元1899年是中国干支纪年的(    )
A . 丙未年 B . 甲午年 C . 辛丑年 D . 己亥年
梁启超的“新民说”对中国人的性格、习性、智能上的弱点做了尖锐的批评,主张“博考各国民族所以自立之道,汇择其长者以取之,以补我之所未及”,以便在激烈竞争的世界上建设自己的民族国家。其主要意图是(   )
A . 提倡君主立宪,推动社会进步 B . 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 C . 主张全盘西化 D . 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20世纪初期,某报刊写道,自从严复“介绍了一册《天演论》以后,我们时常在报章杂志上,看见一大堆什么‘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底(的)话。……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之组织……没有一种不受他(它)的影响”。这反映了当时 (    )
A .   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B . 进化论思想被国人普遍接受 C . 变革成为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D . 报刊推动维新思想走向成熟
中国近代有某一历史人物,结合传统儒家思想和西方立宪主义来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此人是(    )
A . 洪仁玕 B . 曾国藩 C . 章炳麟 D . 康有为
1896年,梁启超在代总理衙门起草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写道:“中国学人之大弊,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进而提出“中西并重,观其会通,无得偏废”的教育方针。这一认识(    )
A . 奠定了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B . 逸出了中体西用观念的常轨 C . 指明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 D . 推动了洋务运动的繁荣发展
1922年梁启超提出,“我国有力之政治思想,乃欲在君主统治之下,行民本主义之精神。此理想虽不能完全实现,然影响于国民意识者既已甚深故虽累经专制摧残,而精神不能磨灭”。梁启超意在(   )
A . 颠覆传统儒学构建新文化 B . 借助传统文化传播新思想 C . 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基础 D .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98年光绪帝在京师大学堂的演讲(节选)

在朕看来,平常大家学习程朱理学,学到的无非是,存天理,灭人欲。可是翻翻我们的历史,

历朝历代,靠圣人之学,仁义道德当真就能够治国平天下了?满口仁义道德是无法挽救一个国

家的危亡的,你们想想,你们所学的四书五经、你们苦苦研习的八股文,能够抵抗洋人的坚船利炮吗?能够改变贪腐横行,土地兼并,流民千里,国家积弊丛生的局面吗?

重名节而轻实务,这里面隐藏着的其实就是虚伪和虚弱……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

今日的世势,乃是三千年未有之危局,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只会让我们这个国家越来越落后,越来越衰弱。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所以朕今日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朕为什么坚持要开办这个京师大学堂,就是希望在座诸君,能够破除我们心中之贼,以国家强盛为己任,不骄狂,不自卑,正视现实,发愤图强。

  1. (1) 据材料和所学,指出光绪帝演讲的背景和主张。
  2. (2) 据材料和所学,简要评价光绪帝。
梁启超在1896-1910年间相继撰写了《波兰灭亡记》、《日本之朝鲜》、《朝鲜亡国史略》、《越南小志》、《越南亡国史》、《朝鲜灭亡之原因》、《日本并吞朝鲜记》等历史论著。其主要意图是(   )
A . 总结各国灭亡的原因 B . 营造戊戌变法的舆论 C . 激发国人的危机意识 D . 擎起史学革命的旗帜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省略了原文自然科学意义上的“进化论”,比较集中地论述社会进化论的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倡导一种具有竞争性的、富有生机的、新的进化伦理观念。这反映出严复(   )
A . 挽救民族危亡的迫切愿望 B . 为民主革命提供理论基础 C . 未能完整理解进化论思想 D . 要求道德重建和人格重塑
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推行新学制后,各地多设蒙养学堂。1902年,儿童读物本原有二事,为子当孝臣当忠。读书须知辨邪正,圣经贤传相辉映小英雄,雄且英,家之麟凤国之桢。小英雄,休云小,少不好学行将耄。古人因文能见道,今人开智宜阅报。”这一内容反映出(   )

①开启民智的社会思潮  

②科举制废除后的教育导向

③白话文和新文学推广  

④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地位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戊戌变法中,光绪任命杨锐、刘光第、谭嗣同等维新人士为“军机衙门章京上行走”(秘书),参与新政。撤销了詹事府(主管皇后、太子家事)、通政司(主管内外章奏)等六个衙门,各省也要做相应精减。这些举措(   )
A . 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B . 冲击了清代旧式的官僚体制 C . 为变法思想提供了依据 D . 推动了预期政治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