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 知识点

起因: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被中国驻军严词拒绝,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
影响:“七七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七七事变 知识点题库

1937年8月上海等地大的民营工厂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开始内迁,多数厂家内迁地点集中在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个別厂家在共.产.党的帮助下迁到了陕甘宁边区,这反映了(  )

A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 . 国民政府准备持久抗战 C . 国共内战争夺战略资源 D . 经济中心已转移到西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表示,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

——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昭和史研究专家高桥正卫在《昭和时期的军阀》(讲谈社学术文库)中这样写道:

第一次世界大战高潮时期的1915年,日本为了扩大在中国的权益,强硬地提出了对华“二十一条”的要求。中国视此为“国辱”,一时间民族主义高涨,恢复主权和排日运动蓬勃发展。辛亥革命领导人孙中山的接班人蒋介石以统一江苏为目标,开始“北伐”,其态势对满蒙地区构成了威胁。

陆军痛感为了国家的总体战略,需要获得满洲的铁、煤炭等资源,为了与“假想敌”苏联的战争,也急需确保满洲。当时,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已经对日本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倡议,成立了“国际联盟”,东亚地区也加快了建立国际秩序(华盛顿体系)的步伐。特别是在九国条约,承诺了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综上所述,当时的“日本面临着来自外部的三种压力”。为了维护日本在满蒙的立意,最终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昭和时期的军阀》

材料三  1934年6月,伪满洲国协和会次长长阪谷希一就明确说明:关东军和中国驻屯军认为“满洲已经到手了,可是满洲的资源究竟不如华北。山西的铁和煤都是无穷无尽的,如果一不注意,就会落入英美手中。因此,目前把华北弄到手是最要紧的,也是大好时机。”

——《日本侵华战争的真正目的》

材料四  岁逢丁丑,噩耗惊逢;东瀛倭鬼,炮火倾城。……秦淮玄武,血水同流,慕府紫金,遍野尸横。十朝都会,已成地狱,千古文明,惨作屠城。……中华不死,万众一心。上下同奋,日月同明,兄弟携手,急以见诚。浴血八载,抗日有成。中华大地,始见和平。辟地开天,祖国新生,改革开放,华夏复兴。四海翘首,五洲羡惊 ,大同在梦 小康初成。

——2015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死难者公祭祭文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教育部要求各级各类教材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历史依据。

  2. (2) 依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在满蒙地区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外部压力”。

  3. (3) 依据材料三概括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

  4.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浴血八载,抗日有成”的原因有哪些?如何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辟地开天,祖国新生”?

“中国守军第29军官兵在日军蛮横无理的挑衅和攻击下,忍无可忍,奋起抗击,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的第一枪。”该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 清政府统治腐朽 B . 日军为了摆脱世界经济危机 C . 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 D . 国共对峙为日军提供可乘之机
海外网中的《教材改为“十四年抗战”,原因可不简单》一文提到:“国民党为什么不纪念之前那六年抗战,国民党根本就没法儿纪念之前那六年抗战。因为东北三省的沦陷即是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的,从1931到1937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屡次“局部抗战”,都不是当时的国民党当局想看到的。一直到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迫于兵谏之形势,蒋介石才同意抗日。所以,国民党没法儿纪念“十四年抗战”。对此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

A . 国民党对自身酿成的严重政治错误深刻反思 B . 国民党主动承担由于决策失误而导致日本侵华的责任 C . 对国民党来说,抗战起始的时间选择既是历史记忆的选择问题,也是政治取舍的问题 D . 国民党认为八年抗战更能客观地反映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历史
教育部要求,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十四年抗战”主要是基于(    )
A . 突出东北抗战的重要性 B . 中共抗战的历史功绩 C . 抗战的民族性和完整性 D . 中国抗战的长久悲壮
某历史档案馆记载:“中国共.产.党及各地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材料表明(    )
A . 民族矛盾推动中共政策调整 B . 中共坚持“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C . 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 . 国民党强化一党独裁专制统治
在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件中写道:“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这一文件内容最能表明(    )
A .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B . 阶级矛盾仍是社会主要矛盾 C .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七七事变 ②九一八事变 ③西安事变 ④中共七大

A . ①②③④ B . ③④①② C . ②③①④ D . ①②④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此日寇猖獗,中华民族存亡千钧一发之际……如贵党三中全会果能毅然决然确定此国策,则本党为着表示团结御侮之诚意,愿给贵党三中全会以如下之保证:(一)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党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二)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四)……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

——《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1937-02-10

材料二: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刘庭华《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材料三: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胡J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J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 (1) 结合材料一分析中共对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结合当时的形势,分析引起这一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2. (2) 材料二认为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抗战“比较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突出表现。
  3. (3) 结合材料三回答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举出敌后战场对日主动作战的突出事例。
  4. (4) 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日本右翼势力认为:在支那事变(指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发展过程中,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下列各项有力的驳斥了以上言论的是(    )

①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变成日本的殖民地

②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③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占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④南京大屠杀

A . ①②③ B . ①③ C . ③④ D .
1937年4月,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毛.泽东撰写祭文,写到“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文中倡导的“阵线”建立的标志是(    )
A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 . 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 C . 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 D . 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自身有着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都没有的一些特点:①它自古以来是一种弱势文明,因而它善于模仿和吸收其他文明的长处,……但却又毫无感恩报答之心;②日本文化中没有“绝对正义感”,更多的是功利主义,一切都从自己的实际利益出发;③日本文化中还有一种非理性的鄙外主义心态,……日本的鄙外主义其矛头往往首指中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二:1936年8月7日,首相、外相、陆相、海相、藏相召开“五相会议”,制定了《国策基准》这个文件提出:外交与国防相互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材料三: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摘编自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1.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日本侵华的重要事件及由此给中国领土主权带来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制定《国策基准》的目的,并指出1937年日本由此发动的侵华军事行动。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
有学者认为,“自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华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息过。日军的侵略无论是局部还是全面,中国人民对它的抗击活动也就相应地局部或全面展开。中国政府抗战是八年,而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十四年”。与传统的八年抗战观点相比,上述观点更能客观公正地反映(    )
A . 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 B . 中国抗日战争的全程 C . 人民在抗战中的作用 D . 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
它是民国以来至当时,甘肃农业改良与推广最好的时期,各种农业改良与推广机构普遍建立起来,形成了以省农业改进所为中心,农林部和中央农产促进委员会督导,省农业推广委员会领导和县农业推广所具体负责,由农会和合作社与农家相联系,比较缜密的农业改良与推广系统。甘肃农业发展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A . 北洋军阀时期 B . 抗日战争时期 C . 解放战争 D . 新中国成立初期
201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来我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缅怀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材料二: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材料三: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中国邮政发行纪念邮票(小型张)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2. (2) 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3. (3) 材料三中纪念邮票展现了怎样的时代内涵?抗战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下面是一副抗战时期的漫画,此漫画主要反映了(    )

A . 日军速亡中国企图的破产 B . 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C . 中国抗战急需国际支援 D . 中国军队已经扭转战局
历史研究表明,中国抗日战争“十四年抗战比八年抗战”的说法更加科学。2017年初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这表明(   )
A . 历史评价具有主观性 B . 历史评价随现实需变而不断变化 C . 历史史实的不确定性 D . 史学研究成果推动历史认识转变
中共中央驻陕甘宁边区达十年。下列史实属于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是(   )

①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领导根据地军民抗战

③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

④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从1937年11月到1941年12月,上海的外国租界形如孤岛。一批身处“孤岛”的电影工作者排除困难,拍摄了《木兰从军》《梁红玉》《苏武牧羊》等一批广受观众欢迎的影片。这些影片意在(   )
A . 丰富电影艺术内容 B . 激发民众爱国救亡 C . 满足社会文化需求 D . 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1937年7月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此事发展的结果,不仅是中国存亡的问题,而将是世界人类祸福之所系。”这说明卢沟桥事变(   )
A . 推动国民党响应共.产.党 B . 是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 C . 标志着正式对日本宣战 D . 中国赢得国际社会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