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 知识点题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37年,日本侵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12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1942年,美、英、中等26个国家签订反对德、意、日侵略的《联合国家宣言》,组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2012年以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发表讲话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是战胜国做出的裁决。”重申“侵略定义未定论”,推动修改《和平宪法》

——摘编自《中日关系大事记》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任选其中两个角度,说明2015年我国举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现实意义。(角度明确,史论结合。)

有学者认为,“自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华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息过。日军的侵略无论是局部还是全面,中国人民对它的抗击活动也就相应地局部或全面展开。中国政府抗战是八年,而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十四年”。与传统的八年抗战观点相比,上述观点更能客观公正地反映(    )

A . 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 B . 中国抗日战争的全程 C . 人民在抗战中的作用 D . 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
1955年,有日本访华人员欲促成国共第三次合作,他在回忆录中谈到:他与周恩来见面时说新民主主义的成功是因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的连续革命时,周恩来马上与之握手并说他对历史的解释是正确的。如果该回忆录记载真实,那么(    )
A . 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B . 该历史解释带有主观性,故是错误的 C . 两岸关系己结束敌对 D . 周恩来的态度有促成国共合作的用意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
“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 . 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C . 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 . 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下图是《申报》发表的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国民政府发表该声明的直接背景是(    )

A . 九一八事变 B . 太原会战 C . 八一三事变 D . 淞沪会战
毛.泽东的诗词是珍贵的史料,下列可用于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的诗句是(  )
A .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B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C . “浴血冬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竞殒命,壮志也无违。” D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标志着(    )
A . 日本开始发动侵华战争 B . 日军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C .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 . 中国共.产.党开始组织抗日游击战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

——日军军部电报第一号

材料二: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三:日本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第一步,征服朝鲜;第二步,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最后,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1. (1) 材料一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描述?日本当局的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 (2) 材料二是指哪一历史事件?列举这一事件后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军的重大战役。(不少于5次)
  3. (3) 根据材料三,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历史事件分别是日本对外扩张的哪一步,日军的侵略政策彻底破灭于哪一年,破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937年11月20日国民党发表《国民党移驻重庆宣言》,“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以中华人民之众,土地之广,人人抱必死之决心,……外得国际之同情,内有民众之团结,继续抗战,必能达到维护国家民族生存独立之目的。”这反映了国民党(    )
A . 以空间换取时间保存来自身实力 B . 致力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 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帮助 D . 对抗战形势有比较客观的认识
铭记历史,缅怀过去,珍视和平,不忘屈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材料二:

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

材料三: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13亿中国人民迎来第四个国家公祭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平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国行公祭,拉近了远去的硝烟,重温了民族的苦难;国行公祭,不为宣扬复仇与怨恨,是为唤起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许下复兴的心愿:吾辈当自强。”

——新华网报道

请回答:

  1. (1) 指出材料一的写作时间和创作背景。
  2. (2) 据材料二,指出“十四年抗战说”的历史依据。
  3. (3) 请分别列举一例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除南京大屠杀以外的日军侵华罪行。据材料三分析设立国家公祭日有何重大的现实意义?
  4. (4) 目前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障碍有哪些?
以下是某学生学习《抗日战争》一课的学习笔记摘录,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十四年抗战即1931年至1945年” B . “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 . “太原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D .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曾对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的反侵略斗争作出如下评价:“造成了我中华民族空前未有的团结和进步”,“增加了敌寇内外的困难,博得了全世界先进人类的对敌谴责和对我同情”。其评价的是(    )
A . 义和团运动中民众对八国联军的抵抗 B . 国共两党联合领导的北伐战争 C .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人民的顽强抗争 D . 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图片_x0020_10159886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1937年7月23日,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与前途》中说:“立刻和苏 联订立军事政治同盟,紧密地联合这个最可靠最有力量最能够帮助中国抗日的国家。 争取英、美、法同情我们抗日,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条件下争取他们的援助。战胜日 寇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但外援是不可少的,孤立政策是有利于敌人的。”这表明他(   )
A . 科学预见到日本即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 . 阐述了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的新路径 C . 主张由中国主导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D . 认为外来援助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关键
从1937年8月至1940年底,国民政府组织东部工业大规模内迁,内迁的厂矿企业共448家,其中迁人四川254家,迁人湖南121家,迁入广西23家。这些企业的内迁主要由于(    )
A . 民族工业发展繁荣 B .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C . 国共内战持续进行 D . 政府重视西部开发
抗战时期,中国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试验设备长途跋涉,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这些壮举(   )

①奠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基础②有效地牵制了日军在华的兵力

③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和精神基础④鼓舞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 D . ③④
《一寸河山一寸血》中说:“当年七月七日,日军在这里借故寻衅,点燃了中日两国全面战争的战火……由于这场仗是扭转中国人民命运的一场民族战争,因此,卢沟桥和宛平城响亮的名字便得以永志青史。”“当年”是指(    )
A . 1894 B . 1931 C . 1937 D . 1941
下图是一枚抗战历史火花。其主图为一幅中国地图。数字“77”被醒目地设计在地图中心。该火花反映的历史事件为(   ) 

 

A . 西安事变 B . 卢沟桥事变 C . 皖南事变 D . 华北事变
据统计,“民族”词在1911年年底前,《申报》可检索出的条目位243条,而到了1939年,则高达2369条;“中华民族”一词在《申报》首次出现是在1912年,1939年则达到了372条。这些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
A . 国民革命运动推动反帝斗争高涨 B . 土地革命激发了反帝民族意识 C .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内矛盾已消除 D . 全面抗战激发了空前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