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知识点

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十分尖锐。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个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极大扩充军备。俄奥矛盾的表现是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 
多年来,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上的南方斯拉夫人居住地区进行扩展,地处中欧的君合国奥匈帝国也在向巴尔干半岛西北部扩张,又怕在自己统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脱离奥匈帝国的统治而独立。英国从它传统的外交政策上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均衡,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看到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于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国和法国的三国同盟,1879年,在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签署了“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知识点题库

“维也纳体系是一种历史的反动。”下列具体表现不能反映其反动性的是(   )
A . 利用高压手段维护其反动程序 B . 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 C . 继续维护德、意的分裂局面 D . 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办法来解决相互间的争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民族主义思想在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得到极大发展,也改写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在意大利,民族主义者对民族主义思想的成功宣传使得政治自由和民族统一的信念深入人心,“19世纪的整个意大利民族运动也以复兴命名”。德意志的民族主义者将希望寄托于奥地利和普鲁士,最终普鲁士在俾斯麦的带领下战胜奥地利。匈牙利摆脱奥匈帝国赢得独立;塞尔维亚、黑山共和国和罗马尼亚脱离土耳其取得完成独立。民族主义思潮也推动了国家和国家权力的发展。“民族主义者将国家视为自己的延伸,视为抵抗外来敌人的守护者和成就民族理想的工具”。英国、俄国、法国以及新独立的意大利、德意志纷纷进行殖民扩张,甚至巴尔干地区的新兴民族国家也加入抢夺帝国的行列,“新帝国主义成为了新民族主义的表现”。

——赖海榕黄玉桃《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

材料二:早在孙中山青少年时期,他认为满洲人强加的留发辨是一种耻辱。从兴中会组建到同盟会创立,他一直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口号进行革命宣传,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目标是要推翻满洲人掌权的政府,重建汉族人掌权的政府。随着孙中山对时局的认识,他提出“民族主义,并非是遇到不同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更不是“要尽灭满洲民族”。“我们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同时明确表示,“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是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孙中山指出革命不专在排满,还要废除专制和创造共和。孙中山把少数掌握政权的满洲统治者与一般满洲人民加以区别,这是一个重大进步。但是“他们不是把帝国主义看作是革命的最主要的敌人,却极力项外国侵略者表白:反满绝不是排外,力图避免刺激帝国主义强盗,幻想帝国主义会同情和支持。

——丁爱玲《初探孙中山之民族主义》

  1. (1) 结合材料一,归纳概括19世纪下半期的民族主义发展对欧洲发展的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从革命目的角度指出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认识的变化过程及其缺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主义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推动作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局势变幻莫测。下列各项,按当时历史演变的逻辑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②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③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德国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②④ C . ④③②① D . ④②③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过程中,我们应看到军事冲突、外交斡旋、经济纠纷及爆炸性事件等因素是“历史大海表面的波峰浪谷”,而“工业革命及科技发明、近代殖民主义、民族主义浪潮、国际关系中强权法则、追求强大的心理目标”则是“大海深处那巨大的暗流”。前者对历史发展起推波助澜作用,而后者则是“酝酿一切重大历史事件,从而改变历史航向的真正原因”。

——摘编自倪乐雄《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源再考》

材料二 

一战时期交战双方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力量对比

(包括美国但不包括俄国)

所占百分比(1913年)

钢产量(1913年,单位为100万吨)

总工业潜力指数(以1900年的英国为100)

协约国

51.7

44.1

472.6

同盟国

19.2

20.2

178.4

——摘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将德国全部作战兵力分为对俄国的东线和对法国的西线。……计划6个星期内取得西线胜利,3—4个月的时间结束整个战争。

——1905年德国陆军元帅施里芬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极为重大的,并且这种影响不是局限在某一方面,而是全方位的、多向的,这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政治时机,奠定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摘编自吴东之《中国外交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作者观点加以解释。(要求:观点明确,表述完整)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中同盟国战败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从维也纳会议召开到体系运转前期,大国的行为方式背离了传统的“权力政治”原则。大国在该体系中,并没有追求本国权力最大化,也没有经常利用他国的暂时脆弱。相反,大国做出了更多的退让,而没有选择通过战争或者武力威胁的方式来处理危机。该学者意在说明维也纳体系的特点是(    )
A . 大国主导、利益优先 B . 保持克制、寻求共识 C . 集体安全、欧洲均势 D . 协调矛盾、强权政治
1914年7月29日,美国驻伦敦大使致函威尔逊总统:“如果真的发生一场大战,欧洲的进步将遭受重大挫折,而美国领导世界的时代会提前到来”。能够支持这一预言的史实有(   )
A . 战后美国开始支配欧洲事务 B . 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C . 美国在国联中地位举足轻重 D . 美国获得了德国部分殖民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军试图把法国的一个著名要塞作为“碾碎法军的磨盘”,变成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法军所在的树林、堑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

——摘自人教版选修3教材

材料二:二战期间,戴高乐成为法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二战结束后,戴高乐重新执政(1958-1969)。在美欧关系中,他首先向美国的领导地位发起挑战。他把法德关系的改善看作是西欧联合的基础和核心。主张建立一个各成员国保持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邦联式的欧洲,而反对建立超国家的统一的欧洲。戴高乐尖锐地批评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认为它威胁着法国的主权。

——摘编自《大学世界史》等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战役的名称和地位。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戴高乐为“向美国领导地位发起挑战”提出的主张。并结合史实说明,之后欧洲联合的过程并没有按照戴高乐的设想进行。
下图是一幅有关近代国际形势的政治漫画《友谊链》,该漫画反映了(   )

A .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间日益紧张的战争氛围 B . 列强为争夺塞尔维亚发生的冲突与勾结 C .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 . 20世纪初世界形成密切关联的互助整体
下图所示是1913年欧洲形势,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 . 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B .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C . 列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D . 列强之间相互勾结
下列漫画反映了某国某段时间在欧洲的实行的外交政策,该政策为(   )

A . 英法结盟政策 B . 德奥结盟政策 C . 英国大陆均势政策 D . 英法俄三国协约
列宁曾精辟地指出:“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纯属历史偶然 B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十月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C . 20世纪初的俄国没有任何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 D .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是历史的巧合
《非战公约》的签订是一战后维护和平的尝试,但《非战公约》对侵略者没有强大的约束力,这是因为(   )
A . 《非战公约》对列强根本毫无约束 B . 列强各自保留条件,为其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 C . 《非战公约》不尊重和平 D . 《非战公约》没有规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论及“一战”发生的原因,有学者写道:“这场大战的出现也有其他原因,包括国际同盟的连锁体系,德国想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期望以及在巴尔干半岛上正如火如荼的种种冲突。”上述材料包含的引发“一战”的因素包括(   )

①同盟国和协约国集团的对抗

②德国与英国的矛盾激化

③德国与法国的矛盾激化

④萨拉热窝事件

A . ①②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巴尔干地区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但是1908年的“波斯尼亚”危机和其后的两次巴尔干战争均未引发世界大战,直到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才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此分析较为合理的是(  )
A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纯属偶然 B . 大战注定爆发于1914年 C . 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奥匈宣战的借口 D . 普林西普刺杀的是奥匈的皇储
学者罗素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发展是由于以下因素:俄国渴望占有君士坦丁堡;德国在控制土耳其后,还渴望扩展到巴格达和波斯湾;而对于波兰的独立问题而言,虽然德国希望波兰享有自治权,但是俄国却并不希望如此。罗素强调的是(    )
A .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发展不平衡演化成战争 B . 列强争夺势力范围斗争的发酵引发了战争 C . 巴尔干地区成为一战前欧洲的“火药桶” D . 德俄两国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孕育了战争
丘吉尔在《危机中的世界》中描述了20世纪初弥漫于世界的一种奇怪情绪: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几乎每个地方都燃起了熊熊大火,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都急于冒险。这材料可用于论证世界大战的爆发(    )
A . 与疯狂的军备竞赛有关 B . 与文明的冲突有关 C . 与极端的思想观念有关 D . 与经济的低迷有关
19世纪后期,恩斯特·海克尔把达尔文进化论引入德国,并进行了最热情的欢迎和宣传。他认为人类的历史必须根据人的生物本性来重新考察,人类社会是由竞争法则所控制的,民族是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的生命体。海克尔的这一理论(   )
A . 发展和完善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B . 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人的价值观念 C . 为一战的军国主义思想提供了依据 D . 揭示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属性
20世纪初,欧洲列强间的合纵连横更趋白热化,围绕着巴尔干地区以及海外殖民地的争夺,逐渐形成了英法俄三国协约和德奥意三国同盟。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后,一战爆发。由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源于(    )
A . 巴尔干地区矛盾尖锐 B . 欧洲列强形成了不同利益集团 C . 萨拉热窝事件的刺激 D .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有(    )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还未形成

③对外经济侵略放缓    

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④
德皇威廉二世掌权后,为了争夺"阳光下的地盘,大力扩充海军军备,建造无畏舰。英国则取针锋相对的方针,时任海军大臣丘吉尔宣称:"德国每造一艘军舰,英国就将建造两艘,军备竞赛就此展开。上述材料反映出( )
A . 德国军事实力逐渐超过英国 B . 德英两国利益矛盾尖锐 C . 英德军备竞赛导致世界动荡 D . 英国海军实力出现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