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知识点题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欧洲各国先后完成了建立民族国家的历史任务,也先后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各民族国家的现代化竞争中,不同民族主义对世界秩序的想象的不一致演变成日益严重的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起,民族国家之间的军备竞赛开始了。

材料二  1914年6月28日,一位塞尔维亚十九岁学生普林西比枪杀奥国皇储裴迪南大公。由于这一个别事件,两个月内,奥国、俄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先后卷入战争。在此之前,找不到任何即将爆发世界性大战的迹象,大战也没有对任何一方带来预期的利益。

——以上两则材料均据金观涛《历史的巨镜》——摘编

  1. (1) 请概述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之间的因果关系。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造成的影响。
以下是一战爆发前,三个欧洲国家不同的心态:甲国——仍然无法忘记在1870—1871年那场战争中所受的耻辱;乙国——对德国支持奥国这一点深感不安;丙国——怀疑任何一个可能会威胁到欧洲大陆权力平衡的国家。据此判断,甲、乙、丙对应的国家是 (    )
A . 普、俄、英 B . 法、意、俄 C . 德、英、法 D . 法、俄、英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最终这只“火药桶”的引爆地点在(      )
A . 英国 B . 德国 C .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 D . 塞尔维亚
一战前夕,德国资产阶级竭力向民众灌输这样一种意识:“资本家的财富就是整个民族的财富,资本家的事业就是全民族的事业。”这表明,此时的德国极力(    )
A . 煽动极端民主主义情绪 B . 维护下层民众利益 C . 保证欧洲的稳定和发展 D . 宣传和平主义思想
结合下图讽刺漫画,思考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到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协约国集团之所以能够形成是由于英、法、俄等国(   )

德皇威廉二世贪婪地吞食世界

A . 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B . 有共同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 C . 对德奥集团的霸权野心怀有恐惧 D . 都是为了维持欧洲大陆均势格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19年初,梁启超到欧洲游历,此时的欧洲一片战后的荒凉景象,贫富分化和劳资矛盾尖锐。他描述到“全社会的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西方文明已经破产”。

——梁启超《欧洲心影录》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加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觉醒,使民族问题从欧洲反对民族压迫的国内问题变为各被压迫民族、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从帝国主义压迫下解放出来的国际问题,即民族殖民地问题。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史研究》

英国为了战争的需要,向埃及订货,从而促进了纺织、制糖、酒精、制革、榨油、面粉、砖瓦、造纸等轻工业的发展。埃及的资本家随之加快了经营商业、参加外国股份公司及土地买卖和集中资本的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从印度征召了100多万人,运走了数百万吨粮食和军用物资,还强迫印度负担了几亿英镑的军费,印度人民深受其苦。1918~1919年,印度农业歉收、疾病流行,1 000多万印度人丧生。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

——世界近代史相关资料

材料二   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中的主要事件:

地区

事件

东亚

①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7月)

②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1924~1927.7.15)

东南亚

印度尼西亚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斗争

越南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西亚

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

南亚

印度甘地和国大党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中亚

阿富汗抗击英国侵略的斗争

  1. (1) 根据材料一所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这一时期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有哪些新特点?
在近代某时期,英国、德国和法国就占了全欧洲制造业的十分之七。而美国的钢材量比德、英、法、德的总和还要多。该时期,美国已经在农业机械化制造业,以及煤炭与钢铁生产等方面走在了欧洲前头,在这些项目上,它的产量超过世界产量的五分之二。该时期是(    )
A . 19世纪中期 B . 一战前夕 C . 20世纪30年代初期 D . 二战后初期
南斯拉夫某城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当时“他的子弹”射向(   )
A .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B . 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 C .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 D .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
观察下面《英国的欧洲大陆政策》的漫画,作者表达的是英国意欲(   )

A . 帮助欧洲大陆的弱小国家 B . 打破欧洲的均势格局 C . 维持欧洲大陆均衡 D . 同欧洲列强结成联盟
19世纪末,欧洲主要列强都制定了侵略非洲的计划:英国妄图建立一个北起开罗,南至开普敦,纵贯非洲大陆的庞大殖民地;法国要从西非的佛得角向东非的索马里扩张;德国希望在赤道两侧建立自己的殖民地。这些计划反映了(   )
A . 非洲殖民体系的形成速度加快 B . 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C . 列强在非洲的利益冲突加剧 D . 三国达成了瓜分非洲的协议
关于一战爆发的原因,罗素认为,“许多人确实有一种倾向于战争的本能……许多原因导致战争,但是,随着所有市民欢迎战争爆发,‘受挫的情绪’是战争狂热的主要原因”罗素的观点(   )
A . 反映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立场 B . 不符合唯物史观对战争的正确认识 C . 代表了当时欧洲各国的基本认识 D . 揭示了战争爆发、扩大的根本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战场形成了三条战线(如右图),其中有奥匈帝国参战的是(   )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①②③
下列简笔画能够形象反映一战爆发前世界形势的是(    )
A . B . C . D .
(19世纪末英美关系)材料:1896年起,英国对美国的外交旨在运用战略克制以期弱化同美国之间的地缘竞争。在白令海峡捕鱼权问题、巴拿马运河问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双方相互协调、达成共识并签署协议。这种“共容”给当时(大英帝国仍在全球占主导地位)的国际社会带来的福祉,离不开极少数杰出外交家(如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侯爵)或政府首脑(如美国克利夫兰总统)的斡旋,从而使英美两国从冲突螺旋的窘况中平稳退出。

美西战争爆发后,英美之间的“利益共容”局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双方的贸易和金融既得利益者成了改善关系的重要推动力量,英国也在美西战争期间对美国表示支持……美西战争爆发时,与欧洲其他国家的态度不同,英国的公众舆论、国内主要报纸杂志几乎压倒性地支持美国在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的行动,大量政治社团向英国政府公开表示支持英美友好,媒体和公众的这些立场也为政府所接受。

英美关系研究存在一种惯性思维,不妨称之为“文化解释论”偏好,即认为英美在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存在亲缘关系,一般不会倾向于兵戎相……凭借大西洋、太平洋之辽阔海城的屏障,颇具贸易大国色彩的“自由主义”美国似乎更容易与英帝国分享“相容利益”,从而有别于德国在欧陆采取的进攻型现实主义崛起路径。

——摘编自赵斌《“利益共容”与新型国际关系建构一英美、英德关系(1898-1945年)的历史镜鉴》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19世纪末对美国运用战略克制实现“利益共容”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在19世纪末实现“利益共容”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初的欧洲,大多数强国都卷入了关税战和对外国市场的竞争中,由于他们竭力寻求新的殖民地,以确保剩余资本和产品有海外市场。这些殖民地的竞争转而又促成了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的形成,加上欧洲被统治的少数民族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愿望,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战争的到来。

——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雅尔塔体系具体内容大体有四个方面:

⑴西方欧洲雅尔塔体系。它通过分区占领管制徳国及非法西斯化的原则协定、关于波兰疆界和临时政府组成的协定、《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等,划分了美英和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这是雅尔塔体系的关键环节。

⑵东亚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亚洲的安排主要是通过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雅尔塔会议和《雅尔塔秘密协定》、《波茨坦公告》、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改造,以及美苏在朝鲜受降的“三八线”协议等实现的。

⑶ “中间地带”雅尔塔体系。对于殖民地的安排,除英法荷在远东的殖民地被保留下来,其他地区的殖民地转交给联合国托管。这方面的内容规定比较笼统,是雅尔塔体系的薄弱环节。

⑷联合国。战后成立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

——摘编自杨鹏飞《二十世纪以来的战争和亚与世界发展》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爆发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尔塔体系的主要特点。
1914年6月28日早晨,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弗兰茨•斐迪南和夫人索菲访问萨拉热窝时,被塞尔维亚青年用左轮枪射杀。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国也投入战争。导致“德皇什么都不缺,但还要打仗”的根本原因是( )
A . 奥匈帝国和德国为盟友关系 B . 欧洲主要国家矛盾交织复杂 C . 避免巴尔干成为冲突的焦点 D . 列强间政治经济不平衡加剧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罗斯媒体大肆宣扬:“所有斯拉夫人应当只使用一种语言——俄罗斯语,只有一种信仰——东正教,只有一个领袖——沙皇。”东正教与沙皇统治之间关系如何(   )
A . 俄罗斯是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 B . 沙皇与东正教之间没有任何关联 C . 东正教是沙皇专制统治的工具 D . 东正教是俄罗斯主要的宗教信仰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萨拉热窝位于下图(   )

A . B . C . D .
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会议召开的)一个半世纪以前,为结束“三十年战争”期间的冲突,各方达成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同时还制定了指导一般外交政策行为的原则。由此产生了把不再受宗教驱使的现存政治实体作为出发点的欧洲秩序。此后将近一个半世纪里,这一体系通过几乎是自发组成的相互制衡的同盟,把挑战者约束在这一均势中。

均势未能挡住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军事势头。法国跨过它古老的边界,征服了欧洲大陆上几乎所有的国家,之后险些在俄罗斯广袤无垠的大地上覆灭。这次维也纳会议的与会者在旧体系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废墟上重新建立新的均势,还要面对法军占领所引起的民族主义的新浪潮。

俄国沙皇、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构成的“神圣同盟”防范对国内体制的威胁;英、俄、普、奥“四国同盟”剿灭任何对领土秩序提出挑战的国家;“大国一致”机制确定了定期召开同盟国政府首脑参加的外交会议,制共同目标,对付新出现的危机。三套机制构成了维也纳体系的支柱,均势是维也纳会议中取得的重大成果。英国通常不介入尚未出现、或短期内仍不明朗的局势,但在1904年,英国放弃了“光荣孤立”政策,加入法国和俄国的协约国联盟。

维也纳会议后的头40年里,对欧洲秩序起到了预防冲突的缓冲作用。任何实力均衡都是相对的。随后的40年,维也纳会议的愿景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破灭,均势内固有的尔虞我诈把世界推向了战争。

——摘引自【美】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

  1. (1) 有人说:“从社会进步的角度说,维也纳体系是‘反动的’;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维也纳体系却是有重要贡献的,它是继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被公认的第二个国际体系”。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作出解释。
  2. (2) 概括维也纳体系走向破灭的原因。
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   )
A . 尽快恢复欧洲和平 B . 保持战后欧洲均势  C . 避免单独对德作战 D . 联合法国控制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