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点题库

表2所示为1920-1924年苏俄(联)集体农庄的发展情况(单位:个)。这主要反映了(  )

表2

时间

1920

1921

1923

1924

农业公社

1759

3015

1874

1571

劳动组合

8067

9777

6809

7381

A . 苏联各类集体农庄的数量持续减少 B . 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馆的转变 C . 集体经济不再是农村社会化的途径 D . 新经济政策在本质上反对集体农庄
《人民日报》曾报道:某地农庄主席因为农庄的土地由过去的1 518亩增加到29 000多亩,人口也由63户扩大到1 360户,“农庄的管理一天比一天复杂”而大伤脑筋。这反映了(   )
A . 土地改革后小农经济发展迅速 B .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迅猛发展 C . “大跃进”运动时期农村滥垦滥伐 D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带来新问题
戈尔巴乔夫曾被老代苏共领导人寄予厚望,希望他“尽全力将苏联带出困境”。但不幸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却以苏共下台、苏联解体而告终,造成“20世纪最严重的地缘政治灾难”。戈氏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
A . 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B . 片面发展军事工业 C . 未敢突破斯大林模式 D . 偏离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消费基金是除给职工支付工资外,国家用于居民的公共福利基金。阅读下面“1933年和1937年苏联社会消费基金状况”表,该表反映出这一时期苏联(    )

年份

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

人均从消费基金获得的收入(卢布)

1933年

22.1

61.73

1937年

29.1

234

A . 新经济政策推行按劳分配 B . 工业生产以消费品为主 C . 国家收入分配关注到民生 D . 斯大林体制的活力衰退
考茨基等人指责列宁,他们把十月革命比喻为一个怀孕的妇女,想通过“疯狂万分地猛跳”“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断言“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据此判断,考茨基等人认为十月革命
A . 开创了俄国社会发展的新道路 B . 创立了城市中心的革命新道路 C . 实践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 D . 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在一-次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上,有人“出于崇高的共产主义感情和共产主义志向”,看到优秀的俄国共.产.党人竟然退却而嚎啕大哭。这说明当时的共.产.党人认为新经济政策(    )
A . 是不符合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B .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C . 有利于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 D . 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的妥协
从1988年起,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倡把所谓的“民主化”“公开性”作为“改革”的主要内容。曾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雷日科夫多年后评论说,“戈尔巴乔夫并没有考虑到过渡阶段的复杂性”,“改革”的“这两个内容同几十年来根深蒂固的制度发生了冲突”。这一评论旨在强调(    )
A . 原有模式成为破坏改革的关键 B . 社会矛盾复杂阻碍完成过渡 C . 忽略国情埋下改革失败的隐患 D . 个人原因导致整个国家解体
1921年7月,苏依政府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到1924年,国家共租出6488个企业,它们多是磨粉厂、碾米厂、榨油厂等。这做法(   )
A . 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B . 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延续 C . 有利于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D . 刺激了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改为俄国共.产.党。1919年,列宁指出“如果把“共.产.党’这个名称解释为似乎现在就实现共产主义制度,那就是极大的歪曲,那就是胡乱吹嘘,会带来实际的害处”。这反映了列宁(    )
A . 缔造了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 . 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做铺垫 C . 意在扩大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力 D . 正确认识苏俄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1932年莫斯科地铁施工使用了2台盾构机,一台是由英国引进的,一台是苏联自制的。这两台压气式敞口盾构机为苏联的隧道施工技术带来了革命。这说明当时苏联(   )
A .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 工程技术完全实现自给 C . 新经济政策效果显著 D . 工业化取得一定成就
1930年7月,苏联政府成立外宾商店,起初面向外国人,以换取外汇。1931 年6月起,允许苏联公民进行交易,苏联利用贩取的贵金属和外汇,进口了大量的设备和原料,由此可知,外宾商店的成立(   )
A . 提高了普通民众生活水平 B . 适应了苏联工业化的需要 C . 是私营工商业繁荣的例证 D . 是新经济政策的有益延续
1924 年 8 月,孙中山说:“现在俄国改良农业政治之后,便推翻了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田土都 分到一般农民……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 命……没有预备,就仿效俄国的急进办法。”这表明孙中山(   )
A . 对苏俄农业政策做了变通 B . 改变了其平均地权的思想 C . 决定以暴力方式推进革命 D . 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目标
 1922年4月,苏联与德国签订《拉巴洛条约》。两国宣布放弃一战中及一战后向对方提出的领土和金钱之要求。而且,两国也同意外交正常化并“友好合作,在经济上互惠互利”。苏联此举旨在(   ) 
A . 为工业化寻求外援 B . 得到国际社会承认 C . 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D .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表4反映的是从1923年联共(布)十二大至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托拉斯管委会中共.产.党员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

 

托拉斯主席

托拉斯管委会成员

抽样数

共.产.党员

党员占%

抽样数

共.产.党员

党员占%

十二大

95

72

80.0

243

102

42.0

十三大

85

76

89.4

179

96

53.6

十四大

91

87

95.6

208

132

63.5

十五大

54

53

98.1

153

99

64.7

表4

这一变化(   )

A . 推动苏联干部的政治成分逐渐一元化 B . 有利于快速地稳定苏联政治经济形势 C . 促进苏联干部任命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D . 为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奠定了组织基础
1928—1937 年,苏联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1940 年,苏联的拖拉机、联 合收割机和汽车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苏联实行了(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社会主义工业化” D . “农业集体化”
下图是美国漫画家摩尔丁描绘苏联经济发展的作品。图中抱着孩子的农妇一面拉着犁一面抱怨生活的痛苦,而她的丈夫一手扶犁,一手指着坦克车队说:“可是我们能制造世界上最好的坦克呀”该作品(    )

A . 表达了对美苏“冷战”的担忧 B . 揭示了苏联妇女地位的低微 C . 肯定了苏联军事工业的成就 D . 嘲讽了苏联经济的畸形发展
1927年底,联共(布)十五大确立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并规定了农民自愿参加为主的原则,但“一五”计划期间,拒绝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民,被政府剥夺选举权并停其灌溉用水,同时中农、富农的土地被没收。苏联的上述做法(   )
A . 最终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B . 使农村产业结构严重失调 C . 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D . 使人民丧失了生产积极性
二战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其共同点在于(   )
A . 改变了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 B .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 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一定调整 D . 导致了局势失控和国家的解体
1935年,青年采煤斯达公汉诺夫积极响应苏联党中央的号召,充分发挥风镐的威力,使煤炭开采量超过生产定额13倍多。在斯达汉诺夫的带动下,一场刷新旧定额、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群众性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运动,在全国各行各业迅速展开。这场运动(    )
A . 提高了苏联的科学研究水平 B .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C . 巩固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D . 冲击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某一时期,苏联为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不仅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且继续把科技发展的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领域,使得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这一时期是指(    )
A . 列宁时期 B . 斯大林时期 C . 勃列日涅夫时期 D . 赫鲁晓夫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