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点题库

下列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是(    )

①余粮征集制     ②粮食税     ③工业国有化     ④取消商品贸易

⑤允许自由贸易   ⑥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不得食”的原则

A . ①③④⑥ B . ②③④⑥ C . ③④⑥ D . ①③⑤⑥
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里指出:“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此,列宁(   )
A . 推行余粮收集制 B . 实施固定粮食税 C . 建立农业集体化 D . 取消义务交售制
《论苏联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该改革(    )
A . 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 B . 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 C . 市场调节与计划经济相结合 D . 制定政策的随意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一个制度要能够有效运转和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需要与它自身的社会的基础相适应。这样的社会基础又与社会文化和人群有关。什么样的人群就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社会就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制度,因为社会条件决定制度,而不是制度决定社会条件。当然,社会条件与制度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社会条件对国家制度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同一种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影响,在A时期,它可能是一个好制度,但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形势的变化,到了B时期,它如果不随之调整,就有可能走向反面。

——摘自冯钺《近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

结合材料与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政治制度的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出现了以英国欧文、法国圣西门、傅立叶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的使用,使劳动分工更为细致和专门化,资本家常常用大批非熟练工人替代熟练工人,用女工、童工替代成年男工,以减少工资。工人随时面临失业的危险。19世纪三十年代,欧洲国家的工人运动已经从经济领域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独立的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摘编自凌唯钊《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因素探究》

材料二  十月革命前的一百余年是俄国急剧变革的时代:腐朽没落的沙皇专制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俄国的现代化进程;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其他复杂的社会矛盾使俄国国内局势动荡不定,曾经盛极一时的俄罗斯帝国风雨飘摇。当时有血性、有理性的俄罗斯人都在摸索前进的道路。当俄国人民已不再对各种改革寄予希望的时候,便将目光转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希望在俄国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制度。但他们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

——摘编自洪亚非《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主题。
列宁在1912年指出:“是否会有一场革命并不仅仅取决于我们自己,但我们要做该做的工作,我们的工作不会白做”。列宁该做的工作可能是(    )
A . 创建俄国无产阶级政党             B . 指明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C . 开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 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955年苏共部长会议通过《关于扩大厂长权限》的决议,规定厂长“在完成国家计划基础上,可以自由接受其他企业的订货,有权规定部分产品的价格和劳务费标准,可在编制和工资总额范围内调整企业人员的工资”。此决议(  )
A .   拉开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序幕 B . 表明苏联工业转向了市场经济 C . 使企业获得了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D . 有利于调动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1921年10月,苏俄政府重建国家银行,统一管理货币流通事务。1922- 1924 年,实行货币和财政改革,稳定卢布币值,规定工商业税额。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
A .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 .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 .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D . 重点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是(    )
A .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 B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C . 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D . 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1910年,全俄城市中有电力照明的房屋仅为5%。1927-1929年,在工人家庭的住宅中,使用电力照明的家庭从 64.8%增加到71.9%。这反映出苏联(    )
A .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 . 经济结构均衡发展 D . 新经济政策侧重于改善民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纪念文章

内容

1925年1月21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大会对于列宁逝世一周年纪念宣言》

“列宁主义就是资本帝国主义专权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消灭帝国主义的唯一武器。” “我们只有站在列宁主义的旗帜之下,实行列宁主义,与全世界的工农阶级联合起来去消灭世界帝国主义。”

1940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社论《纪念世界革命导师——列宁》

列宁“是一切被压迫民族的朋友”,“列宁的学说是人类解放的灯塔,照耀着人类解放斗争的道路。

——摘编自胡国胜《革命与象征:民主革命时期“列宁符号”的建构与传播》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主义的主要历史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纪念列宁活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积极作用。
有人评论苏联改革时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该评论(   )
A . 意在否定赫鲁晓夫的改革 B . 对苏联改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做法不满 C . 批判苏联的改革均脱离了当时国情 D . 认为苏联的三次改革导致了国家的解体
1952年,苏联集体农庄播种机械化程度达到87%,联合收割机收割的农作物达到了70%,休耕犁耕机械化程度达到了96%,棉花种植机械化程度达到了98%,但是1952年的粮食产量和一战前1913年粮食产量差不多。这说明(    )
A .   苏联工业化的成效显著 B . 集体农庄与工业化相适应 C . 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D . 新经济政策逐渐丧失作用
1928~ 1937年,苏联顺利完成两个五年计划,到1940年,苏联年产1800万吨钢,1.6 亿吨煤,3100万吨石油,483亿度电,基本上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居欧洲第一位。苏联工业化推进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
A . 依靠国家力量有计划推进 B . 利用经济危机的外部环境 C . 平衡经济结构的发展战略 D . 调动民众生产劳动积极性
1920 年苏俄七种主要谷物的收获量,比 1919 年降低 21%,比 1909--1913 年平均产量降低39%;1919-1920年度国家从农民手中征收的粮食是上一年度的近2倍。这种现象( )
A . 说明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B . 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 是苏俄推行农业集体化的结果 D . 说明经济险机得到缓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时资本主义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它既是旧的生产平衡破坏的结果.又反过来成为解决原有冲突的力量,为生产力的新发展扫清道路。

材料二:20世纪20—30年代,社会主义苏联在短短十几年里,成功地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走完了西方几乎花二百年才走完的路程……1929—1933年期间,苏联大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高薪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工,派遣2000多人出国考察、学习和留学。

——《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从世界历史的实践看,几乎每一次面时经济危机,资本主义都在进行自我调整。面叶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罗斯福总统一上台便立即实施“新政”,采取扩大政府开支、在一定程度上顾及民生等调节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罗斯福采取的政策遭到大资产阶级的反对。大垄断财团称罗斯福是“赤色总统”、“共产主义代理人”,讽刺罗斯福抄袭了《共.产.党宣言》,甚至批判他是“本阶级的背板者”。

——孟庆龙《从世界历史看当前金融危机的重大影响》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的美国历史,指出维系“旧的生产平衡”的经济政策和“解决原有冲突”的经济模式。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苏联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3. (3)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中“顾及民生”的措施及罗斯福被指责为“赤色总统”、“共产主义代理人”的根本原因。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彷徨苦闷的孙中山以极大的振奋,尤其是苏俄政府承诺放弃殖民地的特权后,更让他感到了希望。1923年,他派出代表访问苏联,向苏联学习。这表明(   )
A . 民主革命的内涵不断丰富 B . 孙中山希望在中国实现人民民主 C . 反帝的国民革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D . 孙中山接受了马列主义
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坚持对外战争,对人民最迫切关心的土地问题、八小时工作制等没能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致使俄国在二月到十月之间,多次发生政府危机,政局动荡飘摇。据此可知,当时俄国(    ) 
A . 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日益成熟 B . 资产阶级革命导致内乱频发 C . 存在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 D . 武装夺取政权的条件已成熟
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
A .   美苏两国的军事实力已经势均力敌 B . 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 . 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争夺世界霸权 D . 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改革不仅没有结束阶级与阶级斗争,反而使资产阶级力量得到加强,只要资产阶级在一个国家内被推翻后还在国际范围内用十倍的力量加紧向社会主义进攻,这种专政就是必要的。这表明新经济政策改革(    )
A . 遭到西方列强武装干涉 B . 以阶级斗争作为主要手段 C . 严守无产阶级专政根基 D . 旨在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