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知识点题库

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曾说:“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这一思想(    )
A .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B . 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C . 说明列宁对资本主义完全认同 D . 是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论阐释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决议指出,粮食订购制“在今后能够而且必须成……促使那些通过合作社同社会主义工业发生联系的小生产者自愿地联合起来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据此可知,粮食订购制(    )
A .   缓解了战争造成的粮食短缺 B . 保障了工业化所需的劳动力 C . 推动了集体农庄时代的到来 D . 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1921年,列宁提出"在一个交通不便、幅员辽阔、各地气候悬殊、农业条件不同以及还具有其他种种特点的巨大的农业国家里,地方农业与地方工业在地方范围内有一定的周转自由,是不可避免的。"据此可知苏俄当时(    )
A .   以共产主义改变现状 B . 以市场恢复和发展经济 C . 以集体农庄发展农业 D . 以发展重工业富强苏俄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对此,苏俄实行了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 新经济政策 D . 指令性计划经济
下图是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的变化趋势图。苏联所占份额上升得益于(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斯大林模式 D . 赫鲁晓夫改革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 . 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 . 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 认为苏联模式有合理之处 D . 夸大了苏联模式的作用
为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A . 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 . 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C . 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D . 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下表是1937年—1990年美国、苏联、英国、日本四国钢铁产量(单位:百万吨)统计表。其中①②③④分别对应的国家是(   )

年份

国家

1937年

17.7

5.8

13.2

51.4

1950年

27.3

4.8

16.6

87.8

1970年

116

93.3

28.3

119.3

1990年

154

110.3

16.5

89.7

A . 苏联、英国、日本、美国 B . 美国、苏联、英国、日本 C . 美国、苏联、日本、英国 D . 苏联、日本、英国、美国
1933年,苏共中央全会和中央控制委员会联席会议决定,国家“二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年均增长率目标是13%~14%,而“一五”计划时期是20%~21%。决定“主要强调的不是生产的数量增长,而是生产质量的改善和人均产出的增长”。这表明当时苏联(   )
A . 试图解决工业化中的浪费问题 B . 已经放弃计划经济体制 C .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较突出 D . 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材料一: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发表“南方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深圳特区报》为此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

﹣﹣摘自《中学历史》

材料二: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罗斯福

材料三: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

﹣﹣苏联1989年《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专题讨论会纪要

  1. (1) 材料一邓.小平“南方谈话”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请从“改革”方面阐述“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
  2. (2) 我们应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旧民主秩序”和“新运用”?由此指出新政的实质。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
  4. (4) 结合中外经济改革的得与失,你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应遵循什么规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

——摘编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

——摘编自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强攻”“围攻”所对应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苏俄工业上“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两者不同工业化道路的体制因素。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普京认为造成苏联式经济后果的理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苏联经济建设带给我们的启示。
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纳税后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   )
A . 注重维护农民阶级的经济利益 B . 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 C . 突出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D . 发展农业协调国民经济比例
下表为1920—1953年苏联(俄)工农业生产指数简表(1913年为100),据此可知(   )

时间

1920

1925

1928

1940

1953

工业产值

14. 1

77.3

132

852

2143

农业产值

67

112

124

141

146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破坏生产恢复 B . 集体化使农业生产衰退 C . 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工业结构失衡 D . 政治形势影响经济建设
苏联散文集《莫斯科:时空变化的万花筒》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莫斯科的独特面貌。其中提到:“11月末《消息报》上第一次出现了广告。如今,所有的报纸和贸易指南上广告已是琳琅满目。”这一描述(   )
A . 反映了计划经济推动社会发展 B . 说明广告不断推动苏联经济发展 C . 再现了斯大林模式的卓有成效 D . 折射出新经济政策激发社会生机
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四分之三的领土落人敌手,并且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苏维埃政府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战时措施。此项措施在农业方面表现为(    )
A . 固定的粮食税 B . 余粮收集制 C . 农业集体化 D . 农产品收购制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里说:“新经济政策”若继续实施下去,不论修正与否,最多也只能达到差强人意的中度工业建设。这可以用来说明新经济政策(    )
A . 被取代的必然性 B . 缺乏实施的可能性 C . 内容具有落后性 D . 没有推行的必要性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说:“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下了其死敌一命,战时如此,平时亦然。”其意在说明(   )
A . 十月革命使颓废的资本主义焕发了生命力 B .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启发了欧美政策调整 C .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了资本主义 D . 欧美政府干预经济消除了私人生产盲目性
下图为苏俄(联)某一时期《重工业、经工业及工业比重变化图》,这一“变化”(   )

A . 适应了战争时期军备供应的需要 B . 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 C . 表明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初步成效 D . 标志着苏联斯大林模式的正式确立
1925年6月,苏联红军总政治部制定了农业人才培训的详细规定。复员军人可按兴趣选择税收政策、土地规划利用、互助委员会、乡村图书馆等培训班。培训班由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员担任班长。该规定(   )
A . 适应了经济形势变化 B . 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 C . 响应了农业集体化政策 D . 缓解了苏联外在的压力
1920年,列宁指出:“没有租让,我们就不能实现我们的纲领和国家电气化”“不借助于外国资本,我们就做不到这一点”。列宁意在(   )
A . 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 B . 在苏俄发展资本主义 C . 推动工业建设全面展开 D . 确保公有制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