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知识点题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战争的结束和外国干涉军威胁的消失,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正面临着另外一场新的危机。当时列宁就说:“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随着危机的不加深,列宁亲自过问这一问题。在多次接见农民代表团,并与农民交流后,列宁逐渐认识到,在坚决镇压叛乱的同时,必须改变经济政策;特别是对农民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恢复和发展经济;才能维护工农联盟和稳定政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摘引自《邓.小平文选》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新生苏维埃政权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政治危机”的表现,并阐述苏俄政府为解决这点“危机”对农民采取的具体对策。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后来僵化的“苏联模式”与当初“列宁的思路”的最大变化。概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是如何借用“列宁的思路”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的。
二战中,德国的闪击战使苏联陷入不利局面,但苏联每年制造出4万架飞机、3万辆坦克、12万门大炮和15万挺机枪,最终取得胜利。这足以说明,苏联(    )
A . 国民经济比例已严重失衡 B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效显著 C . 战争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 D . 新型工业化模式优势明显
1921年始,苏俄大部分文化艺术企业被取消收归国有,私人或集体电影企业被允许进行活动,为了利润,他们以少量的资金到外国购买现成的影片,导致外国影片泛滥,“电影实际上已成为资产阶级影响的传教士或是劳动群众的腐蚀剂”。1923年俄共(布)十二大后,苏联开始生产自己的电影。这一历程表明此时的苏俄(联)(    )
A . 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废除 B . 文化市场日益受到西方控制 C . 文化宣传成为中心工作 D . 政府较为重视意识形态的影响
苏联在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出现了农村富农阶层控制着剩余粮食并拒绝购买高价工业产品,在城市工业品卖不出去、缺乏粮食没有粮食出口换取工业设备的现象。据此可知苏联(   )
A . 新经济政策造成了严重的危机 B . 国内商品货币关系尚未恢复 C . 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封锁 D . 推行农业集体化具有必要性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和瞿秋白曾在苏俄工作和生活。他曾说:“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人家里,黑面包是常餐便饭唯一的食物。现在丰富多了,可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业之故很不稳,然而大概而论,大多数劳动人民也受许多方便利益”。由此可知新经济政策(    )
A . 承认市场的重要作用 B . 丧失了物价调节能力 C . 全面融入了世界市场 D . 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各国都在进行不断的改革与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整的政策体系,而是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新经济政策允许经济活动有某些自由,承认商业、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对农民和私人资本让步。党内以斯大林等人为代表的一派对新经济政策总体上持否定的态度,把它看成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年年不忘限制以致取消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材料二:南斯拉夫最早进行改革,经过多年实践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改革的《行动纲领》,主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自此以后,

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三:战后,杜鲁门政府提出了“公平施政”的纲领期间最重要的一项立法是1946年通过的“就业法”。这项法令责令联邦政府负责维持最大限度的就业、生产和购买力,以避免再次出现30年代曾经出现过的那种大规模的失业。1946年5月,戴高乐临时政府正式颁布大规模实行国有化的法令。煤炭、运输、电力、保险公司和包括法兰西在内的大银行都实行国有化……除了国有化之外,法国按照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某些保障,此项费用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这些法令和措施对于防止最坏形式的贫困和社会动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世界现代史》

  1. (1) 根据材料一回答党内对新经济政策产生分歧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出现过哪些模式?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初期美国与法国在经济政策上有何主要不同?并指出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重要特征。
  4. (4) 纵观不同时期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为赢得更多的国际空间,先后提出了“一边倒”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框架中最核心的方针。它的形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国际关系密切相关。当时的国际关系有两条线索:一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是冷战的开始与两大阵营的形成。这使中国不能置身局外,中间道路难以行得通,“一边倒”就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国际背景下酝酿形成的。

﹣﹣丁明《战后国际关系与我国建国初“一边倒”方针的形成》

材料二 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

﹣﹣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

材料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在亚洲诞生,是因为它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习.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一边倒”方针提出的“复杂的国际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践意义。
  2. (2) 据材料二,概括回答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新中国进行了哪些外交实践?
  3. (3) 据材料三,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制定、调整和发展的基本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苏联的工业化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该计划是在1929年作出立法决议,在参加计划的目的方针和主要任务讨论时,斯大林一贯地强调要最大限度地增加对重工业的投入。苏联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生户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产值由1917年的不到3%到1937年的10%,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一跃成为工业强国,其发展速度和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

——摘编自梅春才《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教训》

材料二:建国前后,中共中央多次论述了要“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这些重要论述集中阐明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为了改变旧中国工业基础极端畸形落后的状况以及力求短期内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中央政府最终确立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以建立起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摘编自周明长《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工业城市发展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确立的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走上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发展道,国內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发动了武干涉。迫于形势需要,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行实物配给剂                       ②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利用资本主义生产类系发展社会经济     ④实行余粮收集制

⑤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A . ①②④ B . ①④⑤ C . ②③⑤ D . ②④⑤
苏联史专家闻一在《凯歌悲壮》里把苏俄1921~1927年称为“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剥夺年代”。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访苏联后写下《莫斯科日记》:“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其中,“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消极的东西……不可避免”主要是由于(   )
A . 大危机暴露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弊端 B . 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 C . 苏联脱胎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情 D . 农奴制改革没有废除沙皇专制制度
1928~ 1937年,苏联顺利完成两个五年计划,到1940年,苏联年产1800万吨钢,1.6 亿吨煤,3100万吨石油,483亿度电,基本上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居欧洲第一位。苏联工业化推进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
A . 依靠国家力量有计划推进 B . 利用经济危机的外部环境 C . 平衡经济结构的发展战略 D . 调动民众生产劳动积极性
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方法”来解决苏维埃俄国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
A . 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B . 修改和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 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D . 利用市场关系和资本主义
1928—1937 年,苏联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1940 年,苏联的拖拉机、联 合收割机和汽车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苏联实行了(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社会主义工业化” D . “农业集体化”
  1925年秋,苏联中央情报机构向中央提交的一份报告指出,农民对城市居民怀有对立情绪,他们抱怨城市居民拥有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享受着社会保险、医疗、学校教育和文化资源。这一报告(    )
A . 阐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B . 所作判断符合苏联农业集体化实际 C . 反映出当时新经济政策实际上被废止 D . 折射出苏联城乡发展失衡由来已久
  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从农村背进城里的,“背口袋的人”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B . 新经济政策的出台  C . 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推行 D .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1926-1927年度,苏联的农业商品率仅为11%,其中集体农庄的商品率为33.4%;到1928-1929年度,集体农庄的商品率达到了38.2%,而小农经济的商品率只有10%左右。这说明(    )
A .   苏联全盘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B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C . 商品货币关系促进了生产发展 D . 农业集体化更利于国家工业化
苏俄政权在1917年采取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将土地、银行、贸易和重工业收归国有;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局部恢复资本主义,私人可经营小工厂,并能雇佣劳动力。这一变化表明(    )
A . 政策调整为了更好地发展 B . 困难时期采取的非常措施 C . 苏俄政权的性质发生变化 D . 以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为主
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 . 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B . 局部改革斯大林模式 C . 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D . 部分借鉴新经济政策
下表是1920~1925年苏俄(联)经济数据统计表(部分)。这一时期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

项目

1920年

1925年

工业生产总值(亿卢布)

14.1

77.39

钢厂量(十万吨)

19

186.8

粮食产量(百万吨)

52.5

113.3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 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D . “新经济体制”改革
下图为1929—1937年美、苏、德、英、法等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的比重对比状况(%)。由此可见,当时苏联(    )

A . 农业集体化程度不断提升 B . 计划经济优势显现 C . 重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D . 率先摆脱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