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知识点题库

1921年,苏俄私人资本积累为1.5亿金卢布,1923年初增至3.5亿金卢布。从1922年到1925年,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从856个增至1786个。这说明“苏俄(联)”(    )
A . 私有经济日趋占据主导 B . 新经济政策成果凸显 C .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D . 轻工业成为发展重心
1920—1921年,苏俄许多工人流往农村,还有一些则自谋生路成了小手工业者。据此推知当时苏俄(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突破 B . 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C . 国营农庄吸引了大量劳动力 D . 政府重视日用品生产
1921年的中国和世界都不平静,所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对历史发展进程有深刻的影晌。阅读材料,回答向题。

材料一  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没有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最终没有加入国际联盟,便把注意力集中到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的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而日本利用一次大战的天赐良机,扩充了它在这一地区的实力,对美英构成威胁。限制日本扩张,成为美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美、英、日三国也希望限制海军军备竞赛。……面对这些问题,美国倡议召开国际会议进行讨论。

——摘编(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人民教育出版社)

条约规定:“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城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缔约国之间发生有关太平洋某一问题的争端”,应召开缔约国会议解决.缔约国在太平洋区城的权利遭受任何国家威胁时,締约国应协商采取有效措施。

还规定:“1911年7月13日英国和日本在伦敦烯结的协定应予终止。”

——摘编自齐世兼<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1921年12月15日,根据中典湖南支部和毛.泽东的指示,黄爱、庞人铨以湖南劳工会的名义,在长沙召开了各界群众1万多人参加的反对华盛顿会议的集会和游行示威,向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提出了严重抗议。

——摘编自唐舂元(死得其所:毛.泽东妙释生死价值观)(《党史博览》)

材料三  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即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从这里生产的。要增加粮食的生产和收成,增加燃料的收购和运输,非得改善农民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不可。

——摘编自《列宁选集》第四卷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美国倡议召开国际会议”的主要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条约的具体名称,并阐释该条约给美、日所带来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毛.泽东的政治身份及其工作职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会议上对中国山东问题的处理结果,并予以评价。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苏俄1921年所形成的“政治形势”的直接因素,简述列宁解决“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及历史意义。
苏俄(联)时期一项政策的推行使小规模的私人贸易和制造合法化,它偏重于农业和消费品的生产,置重工业发展于次要地位。该政策对苏俄(联)的影响是(   )
A . 动摇了公有经济统治地位 B . 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C . 冲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D .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苏俄从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里分配粮食,6月,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有些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背口袋”活动的盛行从根本上反映了(   )
A . 取消自由贸易的政策不得人心 B . 农民未认真遵守余粮收集制 C . 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D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列宁在一次报告中强调指出,苏维埃政权必须通过自由贸易周转刺激农业的发展,自由贸易周转是工农业之间经济结合的形式。由此,苏俄开始推行(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农业集体化运动 D . 工业化运动
“苏联工业总产值在 1932 年末增加到 1928 年水平的 219%,而美国工业总产值在同一时期降低到 56%,英国降低到 80%,德国降低到 55%,波兰降低到 54%。”材料可以表明( )
A .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已经难以恢复 B . 苏联国民经济总量已经跃居欧洲首位 C . 斯大林模式推动了苏联经济全面振兴 D . 计划经济体制在建立初期具有优越性
新版俄罗斯历史教材中指出:“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不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被‘压垮’了。”“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   )
A . 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 B . 经济和政治危机 C .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 D . 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
表2: 1928—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对比表

项目

1928年

1940年

增幅

钢/万吨

430

1830

326%

煤炭/万吨

3550

16600

368%

棉织物/亿米

26.78

39.54

48%

谷物/万吨

7300

9500

31%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对表2解读合理的是(   )

A . 计划经济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B . 苏联已经迅速实现工业化 C . 农业生产陷入停滞与倒退 D . 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1932年,苏联畅销小说《新垦地》所塑造的贫农舒卡尔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但听说牲畜要归公,便偷偷宰了小牛。随着农庄日益巩固,他也有了新的想法,认为“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我不但能走着去,简直还能跑着去”。该小说(   )
A . 再现了历史真实的场景 B . 引导农民认同集体经济 C . 体现了苏联体制的优越 D . 反映苏联生产力的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国家领导人的公开发言往往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

 

讲话内容及时间

解读

"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列宁(1920年)

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俄国面临国内外敌人的我狂进攻,形势十分险恶。国内战争爆发后,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最核心的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里。这一举措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间接导致了四内战争结束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如果他们(农民)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列宁(1921年)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斯大林(1937年)

20世纪20年代初,斯大林上台时,苏联工业基础薄弱,国家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出于加强国防、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推动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但斯大林模式因为排斥市场调节,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影响了苏联后续的发展

"应当让企业制定出紧张计划……但这种计划要制定得能够完成。如果说,让一个企业或者工业部门制定出不可能完成的紧张计划,那么,我们必然会使与之协作的其他企业或者部门也都完不成。这样,势必为比例失调制造条件。"赫鲁晓夫(1953年)

 

参照材料中的示例,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空白处的解读。

  1922年,列宁在一次报告中严厉批评党内的官僚主义作风:一场对国计民生有利且交易双方两相情愿的进口贸易,却经历了“各部门向党中央递送报告→政治局召开专门会议→国家政治保卫局和人民委员会办公厅分别展开调查,并将报告递交给中央政治局→政治局签发购买指令”的流程。列宁的报告从侧面表明当时(    )
A . 新经济政策实施遇到了阻碍 B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彻底失效 C . 苏联工业化缺乏必要的资金 D . 西方对苏俄的经济封锁加剧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下表呈现了1928~1932年集体农庄的建设情况。材料表明苏联(   )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集体农庄数量(个)

33300

57000

85900

224500

211100

农户集体化的百分比(%)

1.7

3.9

23.6

52.7

61.5

集体农庄播种面积占全部农民播

种的百分比(%)

1.2

3.6

30.9

63.0

75.5

A .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 . 集体农庄大合并逐渐明显 C . 国民经济比例出现失衡 D .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
斯大林继任以后,部分自由经济和部分计划经济运转的困难开始加剧,城市的材料和原料供应不足以支撑政府所要开展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项目,于是苏联(   )
A . 调整改革新经济政策 B . 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C . 将部分企业收归国有 D . 开展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苏联某领导人对苏联经济政策的描述: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据此推断这位苏联领导人主张推行(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 市场经济体制
下图为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据此可知(    )

A . 苏联模式一直阻碍经济发展 B . 苏联模式曾经取得显著效果 C . 苏联与世界的经济成正比例 D . 苏联与世界的经济成反比例
在“战时共产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采取强制方式向农民征粮、要粮,直接伤害了农民的利益和感情,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粮食产量连年下降,筹粮困难越来越大,反过来对农民的伤害也越来越大。苏俄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
A . 推行余粮收集制 B . 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C . 开展农业集体化 D .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斯大林体制的表现是(    )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苏俄(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经历了艰难的探索,关于这一探索过程,下列选项依次对应正确的是(    )

政策

特征

由于特定环境因素诱致.在体制和政策上凝结了列宁对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历史定位超前的一面。

它“重蹈俄国历史传统的老路”,打着保卫社会主义的旗号,极大地照搬并强化俄国历史上的“成功经验”

不是直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是要在许多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 B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联模式”新经济政策 C . “苏联模式”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 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联模式”
土地租赁是苏联农村重要的普遍的资本主义关系。1926年苏联工农检察院中央委员会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一万六千多户承租土地户中有三千六百多户,约占21.7%的富农户经常使用雇佣劳动在一年以上,且富农承租土地的数量较大。这说明(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的显现 B . 计划经济严重阻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C . 农业集体化与苏联现实的矛盾 D . 新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加快农民阶级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