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点题库

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A . 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 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 . 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 . 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以下是著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评价,其中属于评价老子及其道家学说的是(  )

A . 崇功利,尚干涉,巩固君权,抑制民权。(苏渊雷) B . 人对自然只能任(顺从) 和法(效法),不能违背它。(范文澜) C . 同情公室,反对私门,一味开倒车。(郭沫若) D . 其思想深信政府万能,而不承认人类个性之神圣。(梁启超)
中国古代有两个思想文化非常活跃的时期,它们是 

A . 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 B . 隋唐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 C . 秦汉时期和隋唐时期 D . 春秋战国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
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道家学派的无为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黄仁宇评价的是

A . 孔子“仁”的思想 B . 孟子的“性善说” C . 墨子的“兼爱”思想 D . 陆九渊的“心学”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

A . 仁政和道德教育 B . 王道和民主政治 C . 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D . 实行人治和法制
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魏晋以来,(吴歌)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人们)喜欢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社交礼仪……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是(     )

A . 市民出现,修养提高 B . 理学兴起,人性受压 C . 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D . 宋词繁荣,易表情感
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

A . 《易经》 B . 《论语》 C . 《孟子》 D . 《春秋》
有学者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他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与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两人(    )

A . 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B . 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C . 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D . 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鹅湖之会”。“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二者的分歧在于(   )

A . 世界本原之争 B . 治学方法之争 C . 理气关系之争 D . 道统思想之争
孟子曰:“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君者而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这说明(    )

A . 孟子反对孔子研究历史 B . 社会动荡引起了史学研究 C . 孔子倡导君君臣臣秩序 D . 史学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

董仲舒答曰:“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累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同“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汉书·董仲舒传》

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本。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痰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

——朱熹

材料二 欧洲北部各国的世俗统治者多半并不关心宗教改革的理论,而只关心这些理论作为他们控制教会财产和权力的斗争武器的明显价值……当他们决定取消教廷的司法权时,他们就必须寻找能够表明整个教会无权行使这种司法权的证据,这就使他们与路德及路德的教徒们有了共同点。

——[英]昆廷·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董仲舒与朱熹君权观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的思想源由。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朱熹与路德的思想能被当时的世俗政权接受的共同原因。

  3. (3) 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

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如果没有受过教育而不学无术的话,那他们就会成为最不好、最有害的人。”

——苏格拉底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朝时期的教育状况并分析这种教育的目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3.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与材料一中反映的教育思想的区别。

(中庸)记载“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黄宗羲后来说朱学“以道问学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宋代以后“尊德性”与“道问学”一分为二。这表明(    )

A . 儒学内部矛盾不可调和 B . 宋代儒学治学方法的不同 C . 知识与道德的密不可分 D . 王阳明继承了朱学的衣钵
学者黄仁宇曾说:“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游木,不能形成丛林。”作者意在说明明朝(    )
A . 缺乏社会变革的新经济因素 B . 专制的社会环境压制人性发展 C . 八股取士钳制了国人的思想 D . 闭关锁国导致中西文化的隔绝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 . 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 . 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C . 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D . 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孔子“正名”主张的主要内容是(    )
A . 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 B . 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以求得人民的拥护,使其统治名正言顺 C . 要求东周统治者承认强大的诸侯国的霸主地位,使它们号令诸侯名正言顺 D . 给世间万物确定稳定的名号
《清史稿·列女传》记载:蔺氏许嫁于季斌敏,未及成婚,季斌敏亡故,“蔺年十八,矢不嫁。”二年以后,听说家人张罗自己的再嫁之事,就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明心志,三天后又割下左耳。蔺氏如此行为是受什么思想的毒害(    )
A . 法家思想 B . 程朱理学 C . 道家思想 D . 明清君主批判思想
黄宗羲认为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告诫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上述思想(    )
A . 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 B .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 . 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 D . 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

材料一: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

【历史记忆与时代使命】

材料二:黄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两百年后其政治思想备受推崇。梁启超与谭嗣同等曾将《明夷待访录》“节钞”送人。革命党人陈天华认为,《明夷待访录》“虽不及《民约论》(又译《社会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该书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作兴中会的宣传品。

民国时期,梁启超反思说:“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其实今世共和、立宪制度之为物,即泰西亦不过起于近百年……比附之言,传播既广……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

【历史记忆与历史书写】

材料三:法国高中历史教科书(法德通用版)有关“法国大革命”的部分思考题

序号

思考题

1

阅读阿瑟·杨(当时旅法的英国人)的游记节选,作者认为1787年君主制危机主要表现有哪些?

2

持续数百年之久的旧制度为什么在几个月之内就崩溃了?

3

旧制度下,贵族和教士都有哪些特权?

4

阅读西哀士的《什么是第三等级》节选,为什么西哀士认为贵族成了“让人难以忍受的阶层”,而只有第三等级才能代表整个民族?

5

大卫通过他的画《网球厅宣誓》想传达怎样的政治信息?

6

为什么攻占巴士底狱被视为旧制度崩溃的象征?

7

阅读《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列表比较二者的异同。

8

组织关于《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现实性的讨论。

9

阅读课本中的示意图,1791年的立宪君主制与现代民主制有什么异同?

10

欧洲人是如何理解和接纳法国大革命的?

11

你认为纪念法国大革命还有意义吗?

12

为什么法国大革命没有像英国那样产生一个持久的立宪君主制?

  1. (1) 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
  2. (2) 评析清末民初关于黄宗羲的“记忆复兴”这一现象。
  3. (3) ①上表中思考题具有哪些特点?并简要说明。②为“美国独立战争—华盛顿—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单元的学习,设计一组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