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点题库

下图见于今江西流坑董氏祠堂,围绕此图所发表的议论正确的是(   )

①伦理道德是古代家族教育的根本     ②理学对基层社会有着较强的影响力 
③反映了理学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④理学对民族理想人格的塑造曾起过积极作用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今天我们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了创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思想,它是(   )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①④ D . ②④
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赞颂商鞅,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

A . 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 . 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 C . 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 . 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清朝时期,某地方官府倡导乡饮酒礼,酒礼由州官担任主持人,行礼致辞为:“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党……”。该致辞所包含的中国古代传统观念有
①宗法观念 ②忠孝观念 ③等级观念 ④宗教观念 ⑤尊卑观念

A . ②③④⑤ B . ①③④⑤ C . ①②③⑤ D . ①②③④
赵轶峰认为: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下列观点与材料信息相符的是(  )

①民本和保留君主制未脱“儒家思想理路”

②开现代代议制民主的“制度化蓝图”

③君臣平等有“新见”

④作者对黄宗羲的评价体现了现代化史观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罗荣渠教授在《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指出:“传统的儒家文化整体而言是反现代化的。历代积淀下来的“道统”观、“夷夏”观等等构成了变革的巨大障碍。这使得现代化只能在维护皇权正统与儒学道统的范围内启动。”以下说法不符合材料中观点的是(     )

A . 思想文化变迁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思想文化改造是现代化进程中更深层的问题 B .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挽救封建专制王朝而推行的保守的自救、自强运动,未脱离传统文化范畴 C . 传统文化的惰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及其所引起的经济结构变化 D . 传统儒学具有“实践理性”内涵,有可能在新的条件下被解放出来,推陈出新,发挥积极作用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   )

A . 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 B . 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C . 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 . “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

A . 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 . 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 . 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 D . 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鹅湖之会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鹅湖之会上,朱、陆双方激烈辩论犹有异同。“元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陆王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材料表明朱、陆双方的分歧是(   )

A . 宇宙的本原 B . 穷理的途径 C . 人性的善恶 D . 孔孟的纲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1924年11月,孙中山在日本的演说《中国内乱之原因》中说:“说到和平统一,是我在数年前发起的主张。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以总是不能实行这种主张。这次我到北方去,能够做成和平统一,也未可知。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孙中山始终把武装斗争视为达到国家统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为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一生都在不断与各派势力作斗争。在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孙中山从未放弃过和平统一的努力。——摘编自王建《论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在我国国家统一中的表现。

“吾国当西汉时,学术之中心,在于学校。魏晋以后,则学校有名无实,教育之权,遂全移于私家之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 专制集权统治遭到削弱 B . 私学兴起于思想界的繁荣 C . 儒学至尊的地位被取代 D . 造纸术改进推动文化传播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思想家是(  )

A . 荀况 B . 董仲舒 C . 朱熹 D . 陆九渊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 . 老子 B . 孟子 C . 董仲舒 D . 朱熹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遗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董仲舒的理论有利于(    )
A . 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防止暴政 B . 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地方权力的扩大 C . 思想上的大一统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D . 发展儒学并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史、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上述现象的出现(    )
A . 受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影响 B . 说明儒家经典权威受到质疑 C . 彻底改变了读书人的价值取向 D . 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从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专制制度,到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一家之后,思想开始受到禁锢,难以出现在平等基础上的、充分自由的“百家争鸣”,但文化学术也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中国农耕文明达到的高度和精致程度为世界之最,适应这一文明的专制皇朝制度也设计周到、高度成熟,所以凭武力征服中原的游牧民族都在文化和制度上被汉化。又由于地理的特点,可以长期封闭,“六合之外,姑存不论”。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所谓中国是唯一未中断的文明古国,原因在此。

——资中筠《士人风骨:中国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材料二:感觉的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

——百度百科《苏格拉底》

材料三:14~16世纪东西方启蒙思想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比较表。

人物

代表作

基本主张

李贽(1527

~1602)

《藏书》

指斥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名心太重,回护太多。“实多恶也”;否定孔子权威,提出是非无定论,反封建禁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薄伽丘(1313

~1375)

《十日谈》

批判天主教的黑暗和腐朽;认为僧侣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反对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扼杀,主张“幸福在人间”

——摘编自谭文芳《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思想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想之比较》

  1.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和薄伽丘思想的共同之处。
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些做法有利于(    )
A . 抑制土地兼并 B . 进一步完善选官制度 C . 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 . 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
春秋战国时期有人提出:“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这个人最可能是(    )
A . 孔子 B . 孟子 C . 荀子 D . 韩非子
在电影《墨攻》中,梁城四千多名老弱妇孺在一个莽鞋布衣、其貌不扬的墨者——革离带领下抵抗两万五千名骁勇善战的赵军,取得最后胜利。这部影片反映出墨家思想中的(    )
A . 反对一切战争,提倡和平 B . 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节俭 C . 选贤任能,以法治国 D . 反对不义战争,保卫家园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下列与时代气息不符的是(   )
A . 经世致用 B . 摹古文风 C . 循天下之公 D . 工商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