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点题库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史,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这句话出自

A . 孔子 B . 孟子 C . 荀子 D . 董仲舒
《史记》记载,汉景帝时,太后“好黄老之言,不说(悦)儒术”,景帝“读黄帝、老子,尊其术”。但武帝即位后,便罢百家,尊儒术。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 汉武帝的个人爱好 B . 汉武帝雄才大略 C . 秦二世而亡的教训 D . 汉朝国力的强盛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说明孔子提倡 (  )

A . 要体贴他人 B . 应贵践有序 C . 行政为本 D . 人际关系要和谐
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列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B .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 .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 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 . 孟子的“仁政” B .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 . 王阳明的“心学” D .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荀子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为此他提出(  )

A . 礼义之道是社会秩序最高原则 B . 人们应该顺其自然 C . 统治者应实行仁政 D . 人们应重义轻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实际上他(汉武帝)和他的近臣们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致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史论“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 “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

材料三 史观(梁漱溟)假使中国的东西仅只同西方化一样便算可贵,则仍不及人家,毫无可贵!中国文化如有可贵,必在其特别之点,必须有特别之点才能见长!宋以后所谓礼教名教者又变本加厉,此亦不能为之曲讳。数千年以来,使吾人不能从种种在上的权威解放出来而得自由,个性不得伸展,社会性亦不得发达,这是我们人生上一个最大的不及西洋之处。(张岱年)“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现在应科学地研究孔子、评价孔子。”

  1. (1) 汉武帝时代,他的近臣是怎样将儒术扩展到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中去的?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2) 归纳指出材料二中康有为、梁启超对儒学看法的不同观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说明康梁看待儒学的本质目的?

  3. (3) 材料三中梁漱溟先生的观点是运用什么史学方法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梁漱溟的观点?据材料三中张岱年的观点。谈谈我们今天应如何看待历史上孔子及其儒学思想的地位?

某古代学者称:“夫天下之人……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据此判断,该学者是(   )

A . 朱熹 B . 王阳明 C . 李贽 D . 黄宗羲
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遣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 .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C . 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 . 李贽挑战理学权威
《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 . 兼爱尚贤 B . 主权在民 C . 以民为本 D . 道法自然
宋人苏轼在谈绘画艺术时说:观察事物要“空静”,创作要“忘我”。这反映出苏轼的绘画创作主要受到(    )

A . 佛、道思想的影响 B . 市民阶层壮大的影响 C . 新儒学反专制思想的影响 D . 文化专制强化的影响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从而抛弃了汉初实行的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导致这一变化的关键原因是(    )

A . 道家学说导致了汉初的社会动荡 B . 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政治需要 C . 道家学说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D . 汉武帝对儒家学说的信奉推崇
宋代学者研究儒家经典,往往撇开旧注,自抒新意,有很大胆的见解,虽经典本身,也有人怀疑。这一现象表明(    )

A . 商品经济勃兴带动文化繁荣 B . 私学教育发展培养思辨精神 C . 民族矛盾尖锐影响学术风气 D . 程朱理学推动儒学实现复兴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据此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    )
A . 神化封建统治 B . 宣扬仁政 C . 为统治者服务 D . 反对苛政刑杀
历代中国人都在追逐美好的“中国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

材料三:在不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65年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2013年习.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上的讲话(摘录)

  1. (1) 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儒家“中国梦”的核心内容。
  2. (2) 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中国梦”的主要内容,为此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进行了哪些重大的革命实践活动?
  3. (3) 指出材料三,四中中国共.产.党的“中国梦”分别是什么。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建国以来“中国梦”的实践者为此做出了哪些努力。
韩非子曾说:“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由此,他主张治国应该(  )
A . 仁政德治 B . 无为而治 C . 兼爱非攻 D . 严刑峻法
某村庄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孙:“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矣”“得饶人处且饶人”“浪费一粒粮食就会遭到五雷轰顶”。你认为老人的言论反映出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    )

①儒家

②道家

③墨家

④法家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
A . 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 .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C . 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 . 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有的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这些流派按顺序应是(    )
A . 儒、道、墨、法 B . 道、法、儒、墨 C . 法、儒、道、墨 D . 道、法、墨、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促进公平,采取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等举措。这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和原则中的(    )

A . 有教无类 B . 因材施教 C . 启发式教学 D . 温故而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