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知识点题库

1918年,孙中山致电新建立的俄国苏维埃政府,“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表明孙中山(  )

A . 已经接受了列宁主义 B . 重视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 C . 希望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府 D . 确立了“联俄”政策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大的区别是

A . 革命性质不同 B . 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不同 C . 对清政府的态度不同 D . 革命的结局不同
在1915年的《新青年》杂志上提出的著名口号是(    )

A .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 .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 . 民主和科学
“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A . 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B . 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C . 主张“中学”“西学”相结合 D . 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有资料说,“同月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_______之制,书达于都察院,都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辇毂下者将及万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_________”当添入

A . 五经博士 B . 军机大臣 C . 八股取士 D . 重农抑商
“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

A .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 B . 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 . 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 . 促使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郑观应主张“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的根本目的是(    )

A . 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 . 维护清朝统治 C . 学习西方的经济制度 D . 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由孙中山最先提出,但在民主革命时期卓有成效付诸实施的是中国共.产.党。这主要取决于后者(  )

A . 同情农民疾苦 B . 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 . 抑制贫富不均 D . 制定了可行的土地纲领
关于三民主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B . 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争取民主权利的愿望 C . 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D . 是实地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后,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材料二: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载《新青年》第5卷第1号

材料三: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主张只有一个,——就是“整理国故”。整理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载《新青年》第7卷第1号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2. (2) 概括指出材料二对“新”“旧”问题的看法。

  3. (3) 陈独秀和胡适的观点在当时各有何可取之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孙中山的多数追随者仅致力于推翻满人,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当帝国被推翻、民国成立之时,他们认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他们因此不顾孙中山的反对,情愿同袁这种毫无原则的人进行妥协。至于三民主义,他们完全抛弃了民权和民生主义,只接受了民族主义的部分内容。他们并未意识到在民国建立后,必须继续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抗争。他们也无视孙中山三阶段的革命方略,而只是乐于同遣老遗少合作,并优待废帝,这些都为以后军阀割据及复辟帝制的企图铺平了道路。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整理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革命设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922年,陈炯明发动广州兵变欲置孙中山于死地,遭到全国上下齐声唾骂,指责陈炯明“叛道”“悖主”“犯上”。而胡适认为指责陈炯明的人“是旧道德的死尸的复活”,结果人们又众口一词地批评胡适“抑孙袒陈”。材料反映(    )

A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 孙中山得到全国人民的一致拥护 C . 胡适反对革命主张改良 D . 民众的思想并没有得到真正解放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以币制紊乱之故,而致外国干涉之财政,则国亡。即不尔,而币制缘此不能整理,国库所入,岁岁告不足,则政府破产而国亡。货币购买力日落,百物腾涌,民穷财尽,救死不赡,铤而走险,盗贼峰起,乱党乘之,则国亡。即不尔,而全国食力之小民,皆转死于沟壑,则国亡。即不尔,而全国人皆匍匐于外国资本家金融家之下以求一饱,则国亦终亡。……是乎亡征万千,而无一不与币制相缘。然则,今日当举之政虽万千,而颁定币制,实为其最重要之一端,可断言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二:1914年,币制局总裁梁启超提出了完整的币制改革理论和设想:首先是中国的货币宜采取金本位,但在过渡阶段可先采取银本位,以为致用,然后向金本位过渡;新的货币宜铸一种主币、九种辅币,主辅之间互相统属,实行十进制;主币允许自由铸造,但要收取高额铸费;从前官局所铸一元银元,皆许作为国币使用,旧铸币允许暂时按市价流通;钞票的发行量,应限定在不超过一年的赋税收入的范围内,这样才不至于出问题。

——摘编自戎新会、侯瑞《浅论梁启超币制改革主张》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主张币制改革的目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币制改革的特点。

李鸿章致郭嵩焘的信中写道:“曾竭晤恭邸,极陈铁路利益……渠谓两宫亦不能定此大计……官绅禁用洋人机器,终不得放手为之……文人学士动以崇尚异端、光怪陆离见责。”这主要反映了(    )

A . 经济近代化与思想近代化脱节 B . 李鸿章与文人学士为敌 C . 单纯改良方式不适合近代中国 D . 晚清时期文人相轻严重
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    )
A . 《民报》、《时务报》 B . 《民报》、《天演论》 C . 《天演论》、《时务报》 D . 《海国图志》、《天演论》
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
A . 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B . 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C . 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D . 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此观点意在说明(  )
A . 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 B . 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 C . 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 D . 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李大钊通过这些文章(  )
A . 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B . 宣传民主思想与科学精神 C . 肯定了苏联的建设成就 D . 提倡学习俄国,改造中国
有学者研究发现,新文化运动期间,当时的人讲“科学”很少往“技术”方向走,而更注意其“精神”和“方法”,讲到西方的物质一面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层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B . 共和政体并未挽救危机 C . 封建君主专制已被推翻 D . 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
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些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文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   )
A . 魏源 B . 康有为 C . 梁启超 D . 陈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