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知识点题库

1949年10月1号,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下面所列各项属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原因的是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
③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④有一支坚持武装斗争的人民军队
⑤组成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A . ②③④⑤ B . ①③④⑤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⑤
“忆往昔,求和割地华夏声咽忍顾黎民血;看今朝,喜迎回归举国同庆再造中国魂。”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幅对联主题的是

A . 开国大典 B . “文革”结束 C . 改革开放 D . 香港回归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次文化革命,其中打击了儒家思想的是
①“焚书坑儒”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新文化运动”④“文化大革.命”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③④
《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中写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对材料中“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

A . 在法律上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 B . 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C . 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 . 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文革”期间的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 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 B . 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C . 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 . 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形容中国特殊模式的民主是以信任为连接纽带,以自上而下的政治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为结构特征的“纵向民主”,是一种有别于以往西方所走的民主(“横向民主”)道路,使中国稳定转型,避免了以往西方为走向民主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是最佳模式 B . 政治协商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C .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无需借鉴西方 D . “中国模式”应该在世界各国推广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迁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迁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在两个跃迁的过程中,“第一次跃迁起点”、“为现代民主奠基”、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什么事件(   )

A . 辛亥革命、五四宪法、改革开放 B . 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 C . 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D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宪法》的制定、改革开放
法制建设和进步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第三表: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第五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六表: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宸”借指帝王所居,又引中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曹司不敢与夺。

——《唐律疏议》

材料三:第二条第三款:  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供其考虑:在特殊情况下,他得召集两院或其中一院开会,并得于两院对于休会时间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休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他应接见大使和公使;他应注意使法律切实执行,并任命所有合众国的军官。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四:“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各是什么?  并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

  2. (2) 材料四中的“民治”在中国的近现代社会都努力去落实,请写出中国近代至建国初期关于“民治”的三部主要法律名称及每部法律的特点或原则?

“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法律文件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 . 《行政诉讼法》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温家宝总理在一次答记者问时,引用了“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几句诗。该回答是针对(        )
A . 香港问题 B . 台湾问题 C . 中美关系问题 D . 钓鱼岛问题
下面说法哪项是不正确的(   )
A . 在中国,票证是城市居民的一种特权,农村人口是不能享受这一待遇的。 B .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C .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在新中国成立时开始实行。 D . 票证分为很多种,在不同的地方它的种类和样式不同。
今年(201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时(     )

A . 我国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 .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 .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 中国科技发展进入航天时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伯里克利时期,雅典国家的监察体制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公民大会.它也是最主要的监察机关。——随时可以对行政官员实行弹劾和惩罚等;二是五百人会议,在没有召开公民大会期间,承担着对国、国家印玺和政府官员的监督职责等;三是陪审法庭,一定程度上也行使着监察机关的权利。雅典的监察制度赋予了公民很大的监督权力,在其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王晓天《中西古代监察制度之比较》

材料二:汉代将全国分为十三州(唐设十五道),也即十三个监察区……中央设十三名刺史(唐设采访使)为监察官,各负责一州的监察事务。……汉唐时期还有一种临时性 突击考评地方官吏的辅助手段,其主要形式是巡查。对地方的巡查也分两级进行,即中央对郡国和郡对属县的分级巡视。……汉唐时期重视对考评结果的应用,在俸禄增减、品阶升降、职位变动、荣辱与夺等方面都体现了不同考绩的结果。——《我国汉唐时期绩效考评的特色与启示》

材料三:l927年至1949年,这一除段对监督权利规定的宪法和宪法性文件涉及到《大原约法》、《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和l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在监督官吏的机构设置上,有广州国民政府的监察院和惩吏院、南京国民政府的监察院、行政法院。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制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等对人民的监督权力予以保障。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保障人民行使监督权力的机构,如江西瑞金苏维埃政府的控告局、抗日民主政权建立的专门监督机构人民检察通讯员制度。——于洪生《权力监督——中国政治体制运行的调控机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国家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秦至唐时期政府对官吏监察考评的措施。

  3. (3) 根据材料三,比较近代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监督制度的异同。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来,全区生产总值由1958年的3.29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232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从1958年的0.37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26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83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80元,分别是1958年的90倍和60倍。这反应出( )

A .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得到持续贯彻 B . 国家给予自治区经济发展大力支援 C . 自治区人民享有高度自治的权利 D .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    )

A . 红军长征的胜利 B . 抗日战争的胜利 C .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爷爷在那段日子里,只能看到《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哪像你们现在看大片,看各种娱乐节目。“那段日子”是指(    )

A . 过渡时期 B .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C .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时期
20世纪90年代,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是达成“九二共识”,其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是(  )
A . 实现海峡两岸“三通” B .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 . 台湾改变现有社会制度 D . 台湾肃清“台独”势力
国民党元老邵力子曾说:“无论哪个国家,当它强盛的时候,一定是边疆安全的时候。因为国家的强盛,必须先把边疆做成金城汤池,使敌国外患无由侵入,然后中枢权威才能巩固,整个国家的安全才有了保障。”下列举措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 . 文成公主入藏 B . 郑成功收复台湾 C .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 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20世纪80年代,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这一构想吸收和发展了(    )
A . “另起炉灶”方针 B . 不结盟政策 C . 睦邻友好方针 D . “求同存异”方针
邓.小平曾说:“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不行的,这种想法不实际。”该言论主要强调(    )
A . 香港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B . “一国两制”理论遭到了质疑 C . “一国”是“两制”的前提 D . 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同于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