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知识点题库

江Z民在中共十六大的报告中强调指出:“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目前阻碍祖国实现和平统一台湾的因素是

A . 台湾当局 B . 台湾人民 C . 台湾的军队 D . 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
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手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举措有
①提出“依法治国”理念②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②③④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 . 彻底清除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 B .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C . 贯彻改革开放的战略 D . 扩大农村基层民主
2008年12月15日,台湾海峡两岸直接“三通”变成了现实。有人说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此前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是

A . “一国两制”的提出 B .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C . “九二共识”的达成 D . 海基会和海协会的成立

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列海报反映的事物按其出现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粉碎“四人帮” 普及大寨县           ②农业合作化是让大家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③革命委员会好                                      ④人民公社好

A . ②③④① B . ②④③① C . ④②③① D . ④③②①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    )

A . 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 . “九二共识”的达成 C . “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 . 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周恩来曾说过:“在我国,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少,少数民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悬殊很大;在苏联,俄罗斯民族人口多,但占的地方也大。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周恩来是在分析(    )

A . 中苏两国民族众多、民族矛盾复杂的情况 B . 中苏人口与所占地区比例对比 C .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D . 中国不实行苏联式联邦制的原因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ChinaWatch》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关于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法制 B . 是由于党的指导思想出现了严重偏差 C . 直接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改革 D . 给新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我国政府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原则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        )
A .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 . 改革开放的实行及其成就的取得 C . 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削弱 D .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进入政治建设新时期。下列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历史任务

②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

③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推进国家领导体制改革

④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

A . ①③④② B . ②③①④ C . ③④②① D . ④③①②
立法法修正案草案经历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审”——公开征求意见——“二审”——再次公开征求意见,最后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接受“三审”。此过程表明(   )

①人民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最高决定权

③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③
“一国两制”构思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一国两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首次成功运用于解决澳门问题 B . 是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确定的方针 C . 20世纪50年代得到系统阐述 D . 20世纪60年代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国策
“百年的耻辱,就在今天洗雪。百年的梦想,就在今天实现。米字旗降落,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五星红旗升起,一个民族的尊严。”这首诗歌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出现的背景是(     )

A . “一国两制”的提出 B .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 . “九二共识”的确定 D . 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
A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 政治协商制度 C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 民主集中制度
20世纪50年代,我国推动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是(    )
A .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B .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 . 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
下表反映的是1949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构成情况(单位:人),对表中内容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职务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政务院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总理

副总理

政务委员

共.产.党

1

3

29

1

2

6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

0

3

27

0

2

9

A . 中国共.产.党是新中国的领导核心 B . 政府组成实行多党合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C . 体现了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执政与参政关系 D .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0年6月25日凌晨爆发冲突的时候,毛.泽东和他的同事们显然没有预见到这是他们要直接关心的问题,1950年6月初颁布军队部分复员的命令,6月30日在朝鲜战争开始后第5天被认为中国革命主要支柱的土地改革法公布,这使得西方评论家们认为“没有清楚的证据表明中国人参与了朝鲜战争的策划和准备”。……6月27日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9月15日联合国两栖部队在北朝鲜后方仁川登陆,10月1日南朝鲜部队跨越“三八”线边界,1950年l0月25日,志愿军入朝开始首次战斗,11月4日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发表,宣言声称:“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止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没有参与朝鲜战争的策划与准备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最终出兵朝鲜战争的原因。
民主建国会中央主任委员黄炎培,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不愿在政府中任职。新中国建立后, 他欣然就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他儿子问他为什么年过七旬却做起官来了,他回答说:“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对黄炎培此举理解正确的是(  )
A . 创办过继昌隆缫丝厂,对轻工业轻车熟路 B . 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共同执政 C . 宪法确立了中国 D .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积极性
据统计:1998年以来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和城市已进行了6次以上的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基层民主进一步加强和扩大 B . 推进了农村民主制度的建设 C . 体现了间接选举的本质特点 D . 创造性地发展了村民选举制度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冲突中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相互制约的历史传统通过冲突而达到融合,在融合中超越传统,从而完成变革,产生新的政治制度。“光荣革命”就是这种模式极好的先例……“光荣革命”即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光荣革命以后的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实现了政治民主化历程……它是英国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外人对这种方式评价如何,其优劣得失如何,它确是地地道道的英国的。

——钱乘旦《英国——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材料三:美国创建之初,以华盛顿为代表的开国元勋们并没有照抄当时英国的民主模式,是经过费城制宪奠定了美国的新体制。新中国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说“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两院制。”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光荣革命”为什么“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模式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是怎样通过这一方式完成政治民主化历程的。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在建国之初设计了什么样的治理国家的民主模式?新中国初期确立了哪三大民主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