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知识点题库

王军同学在整理父亲的书房时。偶然发现书中夹着一张阵旧的大学招生宣传册,其中介绍有“教育大革命”的内容,学校办学体制有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学习三类。这经宣传册最早应印刷于

A . 20世纪50年代 B . 20世纪60年代 C . 20世纪70年代 D . 20世纪80年代
2007 年,在纪念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时有人写道,30年前的12 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那一次史无前例的“中华第一考”。当我从公社党委办公室拿到那张盖着鲜红印章的“准考证”时,我一下子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这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复(  )

A . 使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备 B . 激发了社会成员的求知热情 C . 使社会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 D . 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
在某省人大会议上,王副省长作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可能引用到的国家政策计划不包括

A . 863计划 B . 星火计划 C . 两弹一星计划 D . 火炬计划
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一方针施行于(  )


A . 新中国建立初期 B . “大跃进”时期 C .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 改革开放时期
“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为此,1977年复出后的邓.小平自告奋勇主管科技和教育,直接推动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下列哪些是邓.小平在新时期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措施(    )

①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恢复高考  

③颁布《义务教育法》                   ④制定“科教兴国”战略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③④
清末1907年学部颁布“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只能入小学和师范学堂,并且男女要分校、分班受教。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 戊戌变法使女子拥有了受教育的权利 B . 《共同纲领》体现了新中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 C . 《共同纲领》强调教育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生产劳动服务 D . 新中国已初步建立起国民教育体系
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大科技成就中,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是(  )
A .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 . 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 C . 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D . 研制成功“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提出的背景是(  )
A . 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形成 B .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C . 培育社会主义四有青年目标提出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
1975年中国艺术表演团体共2836个,1980年增加到3566个,其中戏曲剧团最多,有2224个;最少的是乐团、合唱团,仅有11个。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 文艺领域的发展布局趋于平衡 B . 文化体制改革已深入开展 C . 文艺界仍然受“左”倾错误影响 D . “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摘编自杨振宁《邓稼先》

  1.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稼先的突出贡献并指出其历史背景。
  2.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邓稼先。
“985工程”是1998年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国家启动这一工程具体是为了(    )
A . 落实过渡时期总路线 B . 贯彻“双百”方针 C . 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D .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新编昆剧《十五贯》改编自清初朱素臣的《双熊梦》。和原剧本相比,新编剧剧情高度集中,况钟这一清官形象更为突出,语言浅近和口语化。1956年4月,《十五贯》的演出引起了轰动。毛.泽东两次观看并给予肯定,周恩来高度赞扬该剧:“《十五贯》的思想性很强,反对主观主义,也反对官僚主义。”指出:“《十五贯》为进一步贯彻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树立了良好榜样。”由此可知《十五贯》获得成功地原因有(   )

①继承了传统昆曲唱词典雅深奥,强调婉转悠扬的优点

②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

③中共推出“双百”方针

④顺应了文化为政治建设的现实需要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②③④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干部必须阅读的12本马列主义著作,其中包含《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 .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B .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 . 加强了对民众的马列主义教育 D . 重视提高即将治理国家的水平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58年,黄旭华被选中参与中国核潜艇的研制准备工作。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二年,中央批准核潜艇研制工作立项上马。黄把华后来被任命为核潜艇研制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成为我国核潜艇研制的主持人。黄旭华和同事们克服了自然条件恶劣、生活资料短缺等困难,研究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和学术论文,通过反复试验获取大量科学数据,排除各种学术干扰,长期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工作。197l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试航,1974年正式交付海军使用。其研制周期之短,建造速度之快,在世界核潜艇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摘编自叶取源《上海交通大学校友院士风采录》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旭华团队能够成功研制中国核潜艇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黄旭华的主要贡献。
1953年到1954年,《人民教育》刊登了多篇关于劳动教育的文章,阐述劳动教育对于个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意义,动员大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在生产实践中继续学习”,并多次介绍动员工作和劳动教育的方法。《人民教育》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 加快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 完善全国中小学教育体制 C . 构建与国家相符的价值观 D . 促进国民经济的较快恢复
据1956年12月21日新华社报道,1956年一年中举行的比较重要的学术会议,初步统计有50多次,多于过去任何一年。科学工作者完成的学术论文和报告超过2000篇,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受到了(    )
A . 社会主义改造的激励 B .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影响 C . “双百”方针的鼓舞 D . “大跃进”的刺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政府把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科学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主要是为了(   )
A . 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 . 提高中国的国防实力 C . 带动相关部门发展,实现经济腾飞 D . 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潮流
下表所示是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的1978年和2018年出国/来华留学生数据。据此可知,新时期的中国(    )

时间

出国留学人数

来华留学人数

1978年

1000人

1236人

2018年

692000人

492000人

A . 成为国际留学教育中心 B . 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增强 C . 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加快 D . 开始接受外国留华学生
1978年,随着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迎来了科学事业发展的春天。以下能体现"发展的春天"的是(    ) 
A . 1980年5月,中国向南海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B . 中共中央强调经济建设要面向科学技术工作的战略方针 C .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D . 199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李四光,1904年获官费保送赴日本留学,1913年远涉重洋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学了两年采冶,再转入地质系专攻地质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冲破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馆阻挠,辗转意大利等地回到祖国大陆。后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身份推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新学科学会的建立及科学技术教育的普及。1952年9月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急国家之所急,一手抓铀矿地质,一手抓天然油气地质,创立中国地质力学理论,预测新华夏构造体系最东边的一条沉降带、黄海、东海乃至南海地区的海域含油远景,并因地球科学对发现大庆油田的突出贡献而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55年李四光提出了加强原子能研究,推广同位素应用的建议,经中央政治局批准组建“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科学委员会”(简称核委)。1959年撰写《地质力学概论》系统总结了李四光和他的学生们几十年的研究成果,是地质力学文库中的经典性著作,它标志着地质力学的完善与成熟。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四光对现代中国建设的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四光作为科学家代表所体现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