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知识点题库

“你最痛苦的时候,窗外有小鸟在快乐地歌唱”,这句格言的寓意是(   )

A . 学习小鸟快乐生活 B . 思维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C . 人的尊严在于思想 D . 世界的本质是客观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

A . 社会发展规律 B . 自然界的变化发展 C .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 . 人类社会的构成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指的是(  )
A . 物质的根本属性 B . 物质的具体形态   C . 物质的唯一特性 D . 事物的发展秩序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虽然世界上千差万别的种种具体事物,各有其特殊的性质和特点,但是,从哲学上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 . 运动性 B . 客观实在性 C . 实践性 D . 相对静止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    )
A . 唯一特性 B . 固有属性 C . 根本属性 D . 存在方式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A . 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 . 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 . 所有有形的物体 D . 除意识之外的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
哲学上的物质是指(    )
A . 万事万物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 B . 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C . 世界上存在的一切现象 D . 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
A . 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 . 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有形实体 C . 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本质 D .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下图是某同学在听课时所写的课堂笔记。下列说法能够依次论证课堂笔记中哲学观点的是(    )


①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②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④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A . ①②④③ B . ②①④③ C . ④①③② D . ④③②①
新华社北京2018年5月23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下列关于《意见》说法错误的是(    )

①《意见》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②《意见》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③《意见》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④《意见》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当布鲁诺因传播“日心说”而被处死的时候,熊熊烈火中的他仍不停地高呼:“就在这一刻,地球还在转动啊!”地球还在转动,这说明(    )

①人的意识不能正确反映存在

②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③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③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

①地理环境    ②人口因素    ③上层建筑    ④生产方式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湖泊是生命共同体的原则。这是因为(    )

①人类社会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②自然界是物质的

③事物有其自身所固有规律

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但我们必须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科学制定规划,科学、有序、扎实有效推进。上述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
A .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 B . 农村的生产力比较落后 C .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 D . 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并形成了社会关系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该诗所蕴含的哲理是 ( )
A .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B . 自然界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 .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D .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象形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对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记录方式的一种传承。在甲骨文中,表示“疾”的字写作 (如图),全字象“生病卧床之人,发烧流汗”之形。上述材料表明(   )

甲骨文

①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③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④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备受国内外瞩目。过去的一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在以习.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纵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发展”一词出现频率最高,达140余次,“建设”出现频率排在第二,“经济”出现频率第三,“企业”出现频率第四,“创新”和“改革”出现频率并列第五。相较于去年排在前五位的高频词“发展”“就业”“疫情”“企业”“支持”而言,虽有相似性,但是在内容和出现频次上有较大的差异,这也反映出“十四五”开局之年政府工作焦点的重大改变。比如,从排名来看,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就业”和“疫情”明显排名在前,而今年则更多关注“建设”和“经济”。“创新”和“改革”也再次跻身前列,这也说明,相较于去年着眼于防控疫情是主要任务,今年我们要在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基础上,推动经济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越是接近百年奋斗目标实现,越是形势复杂,任务就越是艰巨,政府工作也需要着眼新形势,实现新突破。

谋“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符合当代中国的时代语境。近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一词的出现频率始终居于榜首。“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成就,尽管2020年国内外疫情及由此衍生的各类风险影响因素增加,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局面没有改变。今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如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关注点。

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分析今年政府工作报高频词出现及变化的原因。

《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是渐进的过程,以发展和社会财富扩大为前提,社会福利的提高不能超越阶段。无论加强社会建设还是改善民生,都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提出超越阶段的目标和要求。这是因为( )

①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受人们观念的影响

②构成生产关系的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的

③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④人们不能随心所欲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当前,我国正在推进14亿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这在人类现代化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一进程中,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也就是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格局是我国亟待探索解决的问题。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更是当代中国发展最鲜明的底色。《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到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十四五”开局之年,建设美丽中国的新征程正在开启。

结合材料,运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分析我国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远景目标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