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知识点题库

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据此完成下面的题。上述材料说明(  )

①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联系的 ②只要坚持辩证法就能实现各个方面的创新 ③树立创新意识是辩证法的要求 ④辩证否定观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A . ①④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③④
1900年著名教授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力学假设及普朗克公式。但他认为这一发现破坏了自己一直崇拜并虔诚地信奉为权威的牛顿的完美理论,因而宣布取消自己的假设,由此使物理学理论停滞了几十年。普朗克错在(  )

A . 没有认识到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抛弃 B . 没有认识到权威在事物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C . 没有树立创新意识 D . 缺乏敢于突破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制约的勇气
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10月31日晚间落下帷幕,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局长洪浩表示:科技创新成果被广泛应用到世博场馆建设和世博筹办各个领域,上海世博会进一步提升了上海的自主创新能力。下列选项对“创新”理解正确的是( )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③创新是辩证否定的实质 ④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数字化时代对汉字规范书写造成巨大冲击,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许多专家呼吁要加强汉字书写规范。

为推进汉字书写规范,央视推出了《汉字听写大会》、河南卫视推出了《汉字英雄》等汉字类节目,为“拯救汉字危机”进行了一次创新尝试,掀起了一股汉字书写热潮,唤起了国人跟汉字血脉相连的天然情感。其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能正确书写汉字,正确使用汉字、认真对待汉字,就为“拯救汉字危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1. (1)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推出《汉字听写大会》等汉字类节目的必要性。

  2. (2) 根据材料,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就拯救汉字危机提出三条方法论建议。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这说明(   )

A . 联系、发展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 B . 创新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 C . 要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一切传统观念 D . 要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今年春节前后,由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担纲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成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爆款,和《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宴,被誉为“综艺文化清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变古诗词整体教育氛围——未来能减少孩子“苦恼”背书,而是能够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熹,则弥足珍贵。

材料二:《朗读者》第一期压轴出场的是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他在国内外出版译著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六十本,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获得国际翻译联盟(国际译联)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许老先生尽毕生之力所做的,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之美,似无止境。对于未来的时间,他是这样设计的:两个多月翻译一本,计划有生之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

  1. (1) 结合材料一,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谈谈《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成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2. (2) 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中外名著为什么可以互译共存。

  3. (3) 材料中“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请你就激发公众读书之热情,邂逅传统文化之美好拟两条宣传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言简意赅。

为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推动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我国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业内专家分析指出,自贸试验区在率先探索自贸港建设方面有基础也有优势,首批自贸港或来自自贸区升级版。材料表明(  )

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具有统一性              
②升级为自贸港是自贸区自身的否定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必经环节           
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②④
苏州素以“苏工”“苏作”闻名。从缂丝、苏绣、苏扇、宁锦到苏裱,从玉雕、砖雕、核雕到明式家具,苏工在技法上源远流长,传承浓厚。如今,以苏乡、玉雕等为代表的苏工在设计手法上不断求变,为传统苏工注入了新活力。这表明(    )
A . 创新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B . 创新的过程必定也是“扬弃”的过程 C . 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 D .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
目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省在文化传承创新中注重发挥国民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把优秀传统文化列入一至八年级和高等学校必修课程。充分利用该省丰厚的道德文化资源优势,在机关、农村、企业、学校、社区、家庭中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大型主题活动,推动优秀道德理念深入人心。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平台,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适应科技发展,紧跟时代步伐,迎合人们需求。

材料二: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生长点。各级文化部门、各界文化人士探索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化人育人。

材料三: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进一步明确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重点任务,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再是单兵突进,而是受益于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成果,与经济等其他领域改革紧密结合、相互作用。

  1. (1) 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生活角度解读上述做法的依据。
  2. (2) 试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
  3. (3) 结合材料三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我们应如何加强文化体制改革。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大型诗词文化类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将古老诗词与流行音乐创新相结合,为传统古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掀起了全民“诗词热”。《经典咏流传》内容上意境悠远,形式上通俗易懂,让经典具有新时代属性。它的成功表明(    )

①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新时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寻找新思路,开拓新境界,才能让经典文化焕发生机

④对传统文化实现“扬弃”,就能保证文化创新的方向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10月,习.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对广东为全国新时代改革开放探路、开路寄予了殷切希望,提出了明确要求。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倡导“时间就是金钱”,主张“效率就是生命”,打破职务“铁饭碗”,废除平均主义“大锅饭”…广东先行先试、敢闯闻试敢议,不仅创造了世界现代化史上的发展奇,还形成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推动改革开放大潮席卷神州,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时代篇章,彰显了亿万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处在新的历史方位,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改革在很多领城进入了深水区,仍然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实践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找规律。唯有继续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沙险难,勇于突破利益国化的藩篱,才能激发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推动中国航船驶向更加开阔的水域。

  1. (1) 广东的改革开放探路实践证明,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 (2)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的原因。
时下网络订餐成为年轻人的新宠。“美团”跳出传统的经营思维定式,凭着“美团一次,美一次”的理念,为消费者发现最值得信赖的商家,为商家找到最合适的消费者,给商家提供最大收益的互联网推广。美团的成功是(   )

①在彻底否定事物原有联系基础上建立新联系实现发展

②在辩证否定的过程中实现了理念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③在批判性思维的指引下找到了企业经营发展的新思路

④在颠覆传统营销模式的基础上创新理念实现自身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2019年10月1日,我国第三代杂交水稻在湖南首次公开测产,亩产突破1 000千克,再创新高。第三代杂交水稻不仅兼有三系不育系育性稳定和两系不育系配组自由的优点,同时还克服了三系不育系配组受限、两系不育系可能因天气导致制种失败和繁殖产量低的缺点,制种和繁殖都非常简便。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历史的联系的过程

②辩证的否定是对现存事物肯定与对既往事物否定的统一

③要坚持批判性思维,注重研究新情况,寻找新思路

④要坚持实践标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书斋里挂的一副对联。与这副对联的哲学寓意相同的是(   )
A .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B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C . 丹心未泯创新愿,白发犹残求是辉 D . 风险挑战不足惧,乱云飞渡仍从容
2020年五四青年节前夜,献给新一代青年的宣传片《后浪》登陆《新闻联播》前黄金时段。文中提到:“因为你们(青年),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因为你们,青春充满善良、勇敢、无所畏惧。如果你们依然需要我的祝福,那么,奔涌吧,后浪!”这段对青年人的诚挚祝福说明了(    )

①着眼整体,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②关注部分,青年的成长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

③支持创新,“奔涌的后浪”必定代替“前浪”     ④把握趋势,青年的发展可能遭遇困境与挑战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国庆期间,翘首企盼的《夺冠》终于在全国各大影院上线。影片中郎平回国担任教练后适应时代发展,不断改革创新,带来了新颖的训练方式,从而使中国女排再次立足于世界排球之巅。这主要告诉我们(   )

①辩证否定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②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③创新就要突破成规陈说

④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之路无坦途。当前,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很多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不失时机、蹄疾步稳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改革综合效能。这启示我们(   )

①促进质的飞跃,不失时机,稳扎稳打地推进改革

②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树立创新意识,勇于开拓创新

③坚信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破解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④坚定不移地克服困难,积极探索改造社会发展规律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2020年4月7日,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南宁举行。会议表彰了广西大学教授王双飞以清洁造纸一体化科技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自治区农科院研究员邓国富以“广适性超级稻材料创制及新品种选育”项目荣获广西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特别贡献类特等奖。他们在不同领域,凭着坚毅执着,艰苦奋战,创新发力,最终破解了一批制约发展的科技瓶颈,这启示我们(   )

①要通过创新推动社会制度变革

②要解放思想,树立创新意识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④要保留传统技术中的积极成分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哥伦布拿出一个鸡蛋对大家说:“谁能把这个鸡蛋竖起来?”众人一哄而上,却都失败了。哥伦布轻轻地把鸡蛋的一头敲破,便使鸡蛋竖了起来。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 . 要勇于突破规律 B . 要善于总结经验 C . 要敢于要否定一切 D . 要树立创新意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22年2月20日,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圆满闭幕。

作为世界第一个“双奥之城”,北京已成为国际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从冬奥开幕式上惊艳全场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黄河之水天上来”等中华文化展示,到颁奖典礼上礼仪人员穿戴的“瑞雪祥云”“鸿运山水”“唐花飞雪”服饰;从造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美轮美奂的“雪如意”“冰玉环”等场馆,到灵感来自古代同心圆玉壁、寓意“天地合,人心同”的奖牌……一系列中国元素讲述着匠心独运的“东方故事”,呈现着中国文化和冰雪文化、奥运文化的完美融合。

透过北京冬奥会这扇窗口,世人也能一览当代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奥运史上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开幕式使用超大的8K超高清地面显示系统,全球唯一一个360度的裸眼3D的数字装置……无论参赛选手还是外国记者,不仅能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朝气蓬勃,更能直接触摸到中国强劲的发展脉搏,体会到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奥运、为世界注入的强劲动能。

为最大限度降低场馆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北京冬奥会协同推动旧场馆循环改造和新场馆绿色建构。从“水立方”到“冰立方”,国家游泳中心创造性地提出“水冰转换”改造方案,实现了“水上功能”和“冰上功能”的自由切换,成为世界首个在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的“双奥场馆”。北京奥运会不仅身体力行兑现“双碳”承诺,更为世界贡献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关系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1. (1)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北京冬奥会成功实现“水冰转换”的原因。
  2. (2) 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场文化盛宴,讲述着中国故事,传递出中国自信。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分析。
  3. (3) “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激励全世界人民一起向未来。请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如何践行和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设计两则宣传口号,要求:朗明上口,每则口号不超过2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