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间关系 知识点

种间关系 知识点题库

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转变成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植物与根瘤菌之间的关系是(    )

A . 竞争 B . 寄生 C . 互利共生 D . 捕食
下列措施在实践中不可行的是(  )

A . 在豌豆生产过程中,可人工去雄,然后涂抹上一定浓度生长素溶液,得到无子果实 B . 研究鱼类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来确定合理的捕捞量 C . 在大棚栽培中,适量的多施有机肥可增加CO2浓度 D . 在水稻农田中,放养青蛙可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珊瑚虫与藻类共同生活在浅海中,藻类为珊瑚虫提供氧气,珊瑚虫为藻类提供营养,这二者的关系是(  )

A . 寄生 B . 竞争 C . 捕食 D . 互利共生
异湾藻是常见单细胞赤潮藻类,科研人员为研究大型海藻对异湾藻的生长是否有抑制作用,将异湾藻与三种大型海藻分别混合培养于适宜的条件下,每天测量异湾藻数量变化,结果如下.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天数

数量(104/ml)

组别

开始时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异湾藻﹣孔石莼

10

12.4

3.2

1.1

0

异湾藻﹣缘管浒苔

10

26.0

25.6

22.4

12.4

异湾藻﹣鸭毛藻

10

26.3

40.1

45.3

59.6

对照组

10

26.7

51.4

59.6

72.4

A . 对照组为相同条件下异湾藻单独培养 B . 表中数值为异湾藻种群密度 C . 异湾藻和鸭毛藻为互利共生关系 D . 孔石莼和缘管浒苔对异湾藻增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下列生物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 . 猞猁和雪兔      B . 水稻和杂草 C . 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 . 人和蛔虫
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五年

第八年

甲种群

4490

4120

67

10

乙种群

0

120

3210

4500

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 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 

(2)甲种群和乙种群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

(3)从甲、乙两个种群的演潜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4)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

(5)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

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 . 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 . 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C . m、n将呈现“J”型增长 D . 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
一种细胞﹣﹣铜绿色假单胞菌能分泌毒蛋白分解其他细菌的细胞壁.下列有关铜绿色假单胞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其与酵母菌细胞结构的主要区别是有无细胞壁 B . 其毒蛋白的分泌与细胞内的内质网、高尔基体有关 C . 其变异类型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D . 与其他细菌的关系为竞争
某生态系统由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不包括分解者)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下表列出了各种群相关的能量值。下图中的B表示种群乙同化的能量,其中①〜⑦表示能量值的多少。

种群

同化的能量(kJ)

1.1×108

2×107

1.9×109

9×107

3.4×106

通过呼吸作用

散失的能量(kJ)

5.6×107

9.5×106

3.1×108

4.2×107

2.2×106

  1. (1) 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物种甲和物种丁的种间关系是
  2. (2) 种群乙和种群戊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3. (3) 图中的C表示的是用于乙种群的能量,其中④的能量值为。   
  4. (4) 图中⑥所对应的能量值中(填“包含”或“不包含”)乙种群生物排出的粪便中所含有机物的能量。
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中温带半干旱区,当农田连续耕作六年后,农作物产量往往下降,弃耕后土地易沙化。对三片弃耕土地分别采取围封禁牧、人工种植灌木或乔木等恢复措施,灌木、乔木成活后该地自然恢复。十五年后进行调查,结果见下表。

样地

指标

土壤含水量(%)

土壤全氮(g·kg-1)

草本植物种数(种)

节肢动物个体数(只·样本-1

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

弃耕地(对照)

0.26

0.09

1.1

3.1

0.6

禁牧草地

0.66

0.36

2.6

9.4

1.7

人工灌木林

0.77

0.42

2.8

7.4

0.8

人工乔木林

1.37

0.27

1.6

10.0

1.1

*多样性指数综合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

据表回答:

  1. (1) 土壤含水量增加最明显的是样地。土壤全氮增加最明显的是样地,这是该样地内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相互作用的结果,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
  2. (2) 三种恢复措施均可改良土壤,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 (3) 在半干旱地区,节肢动物是物种最丰富和数量最多的类群,在食物网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多样性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三种恢复措施中更适宜于中温带半干旱区的是
  4. (4) 在中温带半干旱区,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
亚洲飞蝗的雌雄成虫在性成熟期可以利用前翅中闰脉上着生的发声齿与后足股节内侧隆线摩擦发声,这种鸣声能吸引异性起到求偶等作用,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 (1) 上述材料列举的例子,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信息,主要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2. (2) 蝗灾发生地的植被条件对蝗虫种群数量变化及蝗灾的发生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植被条件为飞蝗提供了
  3. (3) 某地蝗虫成灾水稻严重减产,研究发现稻田养鸭既可以防治虫害又能除杂草,有效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请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及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其原因:①;②
  4. (4) 若该地稻田有一条食物链:水稻(W1)→蝗虫(W2)→鸭(W3),括号内为该生物每年的同化量,正常情况下测算,发现W2小于1/10W1,其原因是
为了更好地对果园生态系统进行管理,农林技术人员研究了果树的不15种植方法对各类昆虫(寄生性昆虫寄生在植食性昆虫中)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图片_x0020_768270219

A . 三叶草和苹果树搭配种植,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 苹果树、三叶草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各类昆虫都属于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 C . 纯苹果种植园的营养结构比复合种植园的简单,两者均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D . 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增加,可导致复合种植园中植食性害虫数量明显减少
竞争干扰假设认为在食物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群体的增大,个体会增加取食速度以获取更多食物;群体警戒假设指随着群体增大,群体发现天敌攻击的概率增加导致群体成员的警戒水平下降。白鹤常集群活动,主要在我国鄱阳湖越冬,在西伯利亚地区繁殖。相关研究结果如图所示。

  1. (1) 白鹤从西伯利亚地区迁徙到鄱阳湖越冬,体现了种群的这一数量特征,迁徙过程中,白鹤主要靠地磁场定位,地磁场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
  2. (2) 据图1 可知,幼鹤较成鹤花费更多时间觅食,从幼鹤的生长发育角度分析,原因是。   
  3. (3) 据图2可知,集群型白鹤较非集群型白鹤花费更多时间觅食,更较少时间警戒,依据竞争干扰假设和群体警戒假设分析,原因是
  4. (4) 为提高白鹤的种群密度,可以在鄱阳湖地区退耕还湖,营造更多适合白鹤生存的环境,从而提高白鹤的
树线是指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如图1所示。生态学者研究了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

图片_x0020_1178187837

  1. (1) 生态学者可以采用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树线之上的植被主要为灌丛或草甸,树线之下为森林,这种空间结构属于群落的结构。
  2. (2) 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演替,演替过程中输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3. (3) 图2说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大时,形成一道又宽又厚的“封锁墙',树木的种子落地于此便遭到“封杀”,导致树线
  4. (4) 该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使树线位置上升,但树线上升幅度受到种间关系的调控。
下表是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草地中部分绿色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连续5年的调查结果(单位:株/m2)。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豚草

0.3

0.6

1.1

1.5

2.3

狗尾草

10.0

9.2

8

6.8

5.5

曼陀罗

3.0

2.1

1.1

0.3

0.1

龙葵

3.0

2.0

0.4

0

0

灰绿藜

3.2

2.8

1.7

1.3

0.6

  1. (1) 估算种群密度时,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2. (2) 表中植物之间的种间关系为,调查结果表明其中具有生存优势。
  3. (3) 若某种入侵植物的种群起始数量为N0 , 每一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 倍,则在理想条件下,5年后种群的数量可以表示为,该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符合曲线。
下图①~④为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A)、大小两种草履虫(B)、猫头鹰与鼠(C)、细菌与噬菌体(D)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顺序已打乱)。请据图回答问题。

图片_x0020_12742342

  1. (1) 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A.;B.;C.;D.。 
  2. (2) ②中的结果是
  3. (3) 图中④与②相比,结果(填“相同”或“不同”)。理由:
  4. (4) 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 
  5. (5) 若猫头鹰死亡,则鼠的发展趋势是
“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对生物的影响。如图表示疏于管理的大豆田中,大豆与狗尾草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图片_x0020_338692006

  1. (1) 大豆与狗尾草竞争土壤中的,甲曲线代表种群增长速率。
  2. (2) 在t4~t5时间内乙种群的出生率(填>、<或=)死亡率。
  3. (3) 在t2~t3时间内,甲种群、乙种群的年龄组成分别为
  4. (4) 该农田正在发生演替,物种丰富度是指
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图片_x0020_723182745

A .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甲图所示 B .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乙图所示 C . 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丙图所示 D . 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下列生命活动中不属于反馈调节的是(   )
A . 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与血糖浓度的关系 B . 运动强度与汗腺分泌的关系 C . 某草原上狼数量与兔子数量的关系 D . 食物中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会偏高
请解读下列诗词中蕴含的生态学原理,其中错误的是
A . “螟蛉有子,蜾赢负之”,实际上体现了两个种群间的捕食关系 B .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反映出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C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草原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稳定性 D .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