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间关系 知识点题库

古诗: “远芳浸古道,晴翠接荒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分别体现了生物学含意是()

A . 生态系统演替种间竞争植物向光性 B . 生态系统演替互利共生植物向光性 C . 生态系统演替互利共生根向水性 D . 种间竞争生态系统演替植物向光性
下列种间关系,两物种均受益的是()

A .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B . 水葫芦与浮萍 C . 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 D . 螳螂与黄雀
在生物的进化历程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是(   )

A . 不利于被捕食者,使被捕食者数量减少 B . 对二者均不利,双方最终都趋向消亡 C . 二者得失相当,和平共处 D . 对两者均有利,共同进化
同一草原上的羊和牛,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以上2种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

A . 竞争、捕食 B . 竞争、寄生 C . 寄生、共生 D . 共生、竞争
森林中生物防治松毛虫的常用方法有招引灰喜鹊和投放松毛虫白僵病菌。灰喜鹊与松毛虫、白僵病菌与松毛虫的关系分别为(    )

A . 竞争和共生 B . 捕食和共生 C . 寄生和捕食 D . 捕食和寄生
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 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 . 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 C . 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 D . 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
越桔是一种矮小灌木,为研究其中食虫鸟对植食性昆虫叶蜂和尺蛾种群数量的影响,进行以下实验:

①在越桔林中随机选取10个4m2小区,其中5个小区用网罩住,另外5个不罩网(忽略罩网对叶蜂和尺蛾活动的影响)

②一段时间后统计叶蜂和尺蛾的数量.

实验结果为:叶蜂和尺蛾在罩网小区中的数量明显多于不罩网小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该越桔林中的全部生物统称为 .

  2. (2) 实验中罩网的目的是防止 .

  3. (3) 调查植食性昆虫幼虫的数量可采用法.

  4. (4) 请绘出题干中所涉及生物的食物网. 

  5. (5) 该食物网中食虫鸟40%的能量来自尺蛾,若要使食虫鸟体重增加100g,则至少需消耗越桔 g.

  6. (6) 与不罩网小区相比,罩网小区的稳定性下降,其中叶蜂和尺蛾的 关系将更激烈.

果园可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管理:

(1)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害虫种群密度,如用性信息素(E)﹣2﹣壬烯醇捕害虫丽金龟,可破坏其种群 .

(2)科研人员对板栗园内的栗廋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进行了连续5年的监测,结果见图,据此判断这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是 

(3)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于果树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其余能量的去处是 

(4)如果不对果树土壤进行管理,果树林下将会出现从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再到草本与灌木混生等阶段的演替.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果园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 

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 . 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 .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 .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某河流因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蓝藻大量繁殖、水华频发,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是常用的治理方法.近年来,研究者采用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治理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杀藻剂处理会导致蓝藻细胞发生定向变异 B . 此系统中全部的动物和植物构成生物群落 C . 系统中动植物之间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D . 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资源能减轻水华发生
如图是反馈调节的模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以下各项所述与图示模型不符的是(    )

A . 甲表示种群数量增多,乙表示种内斗争加剧 B . 甲表示水体污染加剧,乙表示鱼虾死亡数量增多 C . 甲表示被捕食者数量增多,乙表示捕食者数量增多 D . 甲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乙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 . 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 . 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 . 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 . 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苜蓿与根瘤菌,混养的大、小两种草履虫,蝗虫与草,这些生物的关系依次为(  )
A . 互利共生、竞争、捕食 B . 竞争、捕食、寄生 C . 互利共生、寄生、捕食 D . 捕食、寄生、竞争
蚜虫是农作物常见的害虫,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下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中蚜虫和七星瓢虫种群数量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6月14日以后物种丰富度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 B . 甲、乙种群分别表示七星瓢虫、蚜虫 C . 蚜虫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调查其种群密度采用标志重捕法 D . 7月12日〜26日,蚜虫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有一种切叶蚁利用切下的叶子“种植”蘑菇,并以其为食物,还可通过腺体将体内某种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分泌到体外,刺激蘑菇的生长,同时避免蘑菇受到真菌甲的感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切叶蚁与体内放线菌是互利共生的关系 B . 切叶蚁与真菌甲的种群数量相互制约 C . 抑制真菌甲繁殖可提高切叶蚁与蘑菇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 . 切叶蚁“种植”蘑菇并以其为食物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 . 田鼠和杂草 B . 豌豆和杂草 C . 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 . 细菌和其细胞中的噬菌体
下列关于种群分布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人类在地球表面呈随机分布 B . 分布型与种群的遗传特性无关 C . 领域行为使种群趋向均匀分布 D . 种内竞争使种群趋向集群分布
2020年东非地区蝗灾肆虐,给农作物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关于蝗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 蝗虫的遗体残骸被微生物分解后产生的物质和能量可被农作物利用 B . 蝗虫被消灭会导致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C . 相比杀虫剂治蝗,“牧鸡治蝗”有效又环保,这种治蝗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D . 专家监控蝗虫灾情,需要用标志重捕法测定蝗虫幼虫的密度
在某生态保护区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中的数据推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互相不影响,种群变化无规则性 B .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现象 C . 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D . 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受捕食者控制,但捕食者的种群变化不受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
下图表示两种生境下捕食者蝾螈对池塘中霍氏蛙、灰树蛙、蟾蜍种群数量的影响。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 蝾螈的捕食作用导致霍氏蛙在竞争中的优势减弱 B . 因生态位不同,在无蝾螈情况下三个种群会长期共存 C . 实验可证明霍氏蛙种群数量受自然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D . 干旱环境对蟾蜍种群数量的影响与其种群密度没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