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分析 知识点题库

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方法测定某氧化铜样品的纯度(杂质不与氢气反应),同学们设计了以下实验装置。准确称取15克干燥样品进行实验。

  1. (1) 在实验中,乙装置的作用是

  2. (2) 准确称取完全反应前后装置丙和丁的质量如表:


    装置丙装置丁
    反应前48.8克161.2克
    反应后46.5克163.9克

    小明根据装置丙减少的质量就是氧元素质量,求得氧化铜的质量为11.5克,纯度为76.7%。

    小丽想根据装置丁的质量变化进行计算,请帮小丽求出氧化铜样品的纯度(写出计算过程)。

  3. (3) 比较两种计算结果,请分析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

    A . 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B . 空气中的水分被丁处浓硫酸吸收 C . 通入的氢气量不足 D .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丁处浓硫酸吸收
在运动会上的铅球比赛中,裁判员用皮卷尺测量比赛的成绩,如在测量时将皮卷尺拉得太紧,则测量值将会(     )


A . 偏大       B . 偏小       C . 不变       D . 都有可能
有一支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用它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示数为20℃,用它测量l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示数为80℃,若用这支温度计测量一杯温水的温度时,它的读数为41℃,则这杯温水的实际温度是(      )


A . 41℃    B . 21℃ C . 35℃    D . 36℃

如图所示的量筒是以为单位标度的,最小分度值是;测量时如果如图那样读数,则读出的液体体积与真实值相比(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某学生测定的下列数据中,不合理的是()


A . 用10mL量筒取了7.4mL水 B . 用托盘天平称得某小苏打样品的质量为16.7g C . 用测得某粗盐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90.5% D . 用pH试纸测得某次酸雨的pH约为6.5
小明了解到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会有一些因素引起测量误差,其中刻度尺的温度变化也是引起误差的原因之一,他想通过实验研究刻度尺长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1. (1) 小明找来两把完全相同,长为20 cm的钢尺,一把放在冰箱充分冷冻,一把放在阳光下长时间曝晒,再将两把钢尺互相测量,结果发现两把钢尺的长度几乎没有差异,请写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写出一条即可):

  2. (2) 他重新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物体长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装置中AB是粗细均匀的铜棒,COD是可绕O点转动的指针,实验时,A端固定不动,指针C端紧靠在铜棒B端,当用酒精灯给AB加热时,小明可以通过观察,分析金属棒受热时长度的变化。装置中指针设计成CO段比OD段短,这对实验现象起到了作用。

  3. (3) 请你根据小明的实验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问题:

某同学家里装修,所用墙纸的规格是“0.53M×10M (宽*长),厚度 0.63mm”,他想测量一下墙纸厚度是否属实,实验步骤如下:

A.用刻度尺测出取一张废弃的墙纸长度为 L1

B.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 n 圈

C.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 D1

D.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 D2

  1. (1) 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实验步骤合理 的顺序是
  2. (2) 墙纸的厚度的表达式是
  3. (3) 该同学一共测了三次,每次墙纸都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的不同位置进行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
    A . 每次绕的松紧程度不同 B . 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匀 C . 墙纸厚度不均匀 D . 读数时小数点点错
某同学用以下步骤和方法来测算物理课本内页每张纸的厚度。

①将从封面开始的10页纸叠紧;②用刻度尺量出这叠纸的厚度记为L;③算出每张纸的厚度为d=L/10;该同学在以上做法中有三个错误,这三个错误分别是:

  1. (1)     
  2. (2)   
  3. (3)  
图甲所示是一些商店里使用的台秤,它的工作原理与天平相同,不过两臂长度不等。请根据图示填空,并回答下列问题:

图片_x0020_19

  1. (1) 台秤的相当于天平的两个盘,相当于砝码,相当于天平的平衡螺母。
  2. (2) 如果槽码有磨损,那么物体的实际质量是比读出的数据小还是大?
  3. (3) 使用时,先将游码移至左端0刻线处,若发现秤杆右端上翘,则调零螺丝应向 (填“左”或“右”)旋动才能使秤杆平衡。现用该台秤称某物体质量,通过在砝码盘中添加槽码、移动游码使秤杆平衡,所加的槽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该物体的质量为kg。
在运动会上的推铅球比赛中,裁判员用皮卷尺测量比赛的成绩,如在测量时将皮卷尺拉得太紧,则测量值将会(      )
A . 偏大 B . 偏小 C . 不变 D . 都有可能
如图所示,物体的长度为cm,若想要使测得的数据更加准确,可采取的方法是

学习了量筒的使用后,小王同学做了很多实验:
  1. (1) 在实验室里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矿石。因矿石体积较大,小王同学按下图所示方法进行测量,求矿石的体积为厘米3

  2. (2) 从A到C的操作过程中将使所测矿石体积结果(选填“偏大”、“偏小”、“不变”),其原因是
  3. (3) 小王同学还想测一枚大头针的体积,具体如下:用烧杯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内,读出水的体积V1 ,将一枚大头针轻轻地放入量筒内的水中,沉底后,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示的体积 V2 , V2与V1的差值就是一枚大头针的体积。你认为她的这种操作可行吗?。请说明理由.
在运动会上的掷铁饼比赛中,裁判员用皮卷尺测量比赛的成绩,如在测量时将皮卷尺拉得太紧,则测量值将会( )
A . 偏大 B . 偏小 C . 不变 D . 都有可能
在科学实验时,为了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经常需要进行多次实验。以下实验中属于寻找普遍规律的是:

①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多次测量;

②研究植物的向光性时,选用多株植物进行实验;

③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选用多个电阻进行实验;

④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选用不同的电阻多次测量;

⑤伏安法测导体的电阻时,多次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

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列是小科整理的“错误操作”和对应的测量结果。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测量细铁丝直径时,细铁丝绕在铅笔上,排列不紧密

偏大

B

测量某同学的跳远成绩时,皮卷尺拉得很紧

偏大

C

测量物体的质量时,用了磨损的砝码

偏小

D

测量液体的体积时,俯视读数

偏小

A . A B . B C . C D . D
小海、小林、小明三同学一起测定双氧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查阅数据:常温下氧气密度为1.42g/L。设计原理:将一定质量的双氧水样品与二氧化锰混合,测定反应产生的氧气的质量,计算出H2O2的质量,继而得出双氧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过程方法:

  1. (1) 小海首先设计(如图):向装有样品溶液(20g)的锥形瓶(75g)中投入0.5g二氧化锰,待双氧水反应完毕后测得锥形瓶和反应后混合物的总质量为95.1g,则双氧水溶液中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2. (2) 小林对小海的设计提出质疑后,设计如中图的方案(只在上述方案中的锥形瓶上加一干燥管),请你说明小林质疑的理由是 。
  3. (3) 小明通过思考后,觉得他们的方案误差都较大,于是小明设计如右图的方案(试剂用量不变)。请你说明小明认为他们误差较大的原因:。如果要满足小明的要求,该实验需用mL规格的量筒(填选100mL、200mL、250mL、500mL)。
用一把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要想测量得尽量准确一点,应该(    )
A .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B . 尽量使用精确的工具 C . A和B两种方案都要考虑 D . A和B两种方案选其一
实验前小嘉和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要测岀最准确的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小马说:“我只要认真按老师要求去做,就不会有实验误差。” B . 小嘉说:“我只要测量方法正确了就不会产生实验误差。” C . 小灵说:“我对同一个量多测几次,求出它们的平均值,就不会有误差了。” D . 小高说:“你们这样只能减少实验误差,不可能没有误差,即使老师测量也会有误差。”
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列是小科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各选项中正确的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B

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仰视读数

偏大

C

木尺受潮膨胀,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

偏小

D

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如果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

偏小

A . A B . B C . C D . D
我们常常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事实与证据,进而通过认真思考与推理得到科学结论。
  1. (1) 如图所示,在甲、乙两块完全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上一滴大小相等的水和酒精,置于同一环境中,观察到酒精先消失,该实验说明蒸发的快慢与有关。最后水和酒精都会从玻璃表面消失,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其实质是由于分子因而离开玻璃片。

  2. (2) 使用工具进行测量时会因为某些因素的变化造成测量结果的偏大或偏小。下列情况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的是(填序号,可以多选)

    ①使用生锈的砝码测物体质量。

    ②测量跳远成绩时,将皮尺拉的太紧。

    ③在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的密度时,先用量筒测小石块体积,再用天平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