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分析 知识点题库

今年小明家种植的柑橘获得了丰收。

  小明想:柑橘的密度是多少呢?于是,他将柑橘带到学校实验室,用天平、溢水杯来测量柑橘的密度。他用天平测出一个柑橘的质量是114 9,测得装满水的溢水杯的总质量是360 9;然后借助牙签使这个柑橘浸没在溢水杯中,当溢水杯停止排水后再取出柑橘,接着测得溢  水杯的总质量是240 g。

请根据上述实验过程解答下列问题:


  1. (1) 溢水杯中排出水的质量是多少?

  2. (2) 这个柑橘的体积和密度各是多大?

  3. (3) 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这个柑橘的密度与它的实际密度比较,是偏大还是偏小?

小明用天平、细绳、烧杯和水(= 1.0g/cm3)测定某工艺品(实心)的密度。


  1. (1) 实验过程如下:   

      ①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200g。

      ②用绳将工艺品拴好并浸没在水中(如图4—3—14甲所示),在右盘中增加砝码并移动游码,当天平平衡后,得出质量为208g,则工艺品的体积为 cm3

      ③从烧杯中取出工艺品,用天平测量其质量,当天平平衡后,右盘中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工艺品的质量为 g。

      ④工艺品的密度为= g/cm3

  2. (2) 小明测量的工艺品密度比真实值 填“偏大”或“偏小”),是由于 。

  3. (3) 被测工艺品是由表中的某种金属制成的。这种金属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 (举一例)。

     物  质


    1密度/(g·cm-3)

    19.3

    11.3

     8.9

     7.9

     2.7

在一次实验中,小凡同学用pH试纸测定白醋的酸碱度时,他先将试纸用蒸馏水润 湿,再把白醋滴到试纸上,则测得的结果与白醋实际的pH比较,结果  (    )   

A . 偏大            B . 偏小          C . 相等      D . 无法比较
实验室配制溶液时,有以下操作:

①溶解  ②称量  ③计算  ④装瓶存放,贴上标签.

回答下列问题:

(1)现欲配制50g 5%氯化钠溶液,操作步骤为 (填序号).

(2)溶解操作中需要的仪器有 .

(3)量取蒸馏水时,若仰视读数,则会导致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或“>”)5%.

如图是小珂同学用厚刻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  )
A . B . C . D .
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需要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下列关于“错误的操作”导致结果的偏差中,判断正确的是(    )

选项

错误的操作

结果

A

用皮卷尺紧贴沙坑面测量某同学的跳远成绩

偏大

B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C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俯视读数

偏小

D

测量铜丝的直径时,铜丝绕在铅笔上时没有缠绕紧

偏小

A . A B . B C . C D . D
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列是小科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各选项中正确的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拉得很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

偏大

B

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如果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

偏大

C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D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仰视读数

偏大

A . A B . B C . C D . D
实验表明:“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不同物体的热胀冷缩程度不同”.利用物体的这种性质制作成可以由温度控制的开关.已知在相同条件下,铝的热膨胀比铜显著.如图所示,是一个由铜铝组成的双金属片,在30℃时是平直的,则在80℃时,双金属片将向弯曲.(选填“铝”或“铜”)

某同学欲测量一根长为J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C、用铜丝的长度L1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杆上;

        E、数出排绕在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的圈数n。

  1. (1) 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和错误的步骤分别是
  2. (2) 错误的步骤应更正为  。
  3. (3) 某同学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A . 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B . 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 C . 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D . 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某同学在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先仰视读得液体的体积为34毫升,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再俯视读得液体的体积为15毫升,则倒出液体的体积是(  )
A . 小于19毫升 B . 等于19毫升 C . 大于19毫升 D . 无法判断
某校科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与测量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正确的观点是(  )
A . 对量筒读数时,应将量筒拿在手上,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B . 体温计因其特殊的结构,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C . 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越小越好,可以消除测量误差。 D . 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并搅拌后迅速读数。
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其中正确的是(    )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拉得很紧的皮卷尺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

偏大

B

在测量铜丝的直径时,把铜丝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

偏大

C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D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俯视读数

偏小

A . A B . B C . C D . D
某同学欲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C、用铜丝的长度L1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杆上;

E、数出排绕在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的圈数n;

  1. (1) 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和错误的步骤分别是
  2. (2) 错误的步骤应更正为
  3. (3) 某同学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________。
    A . 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B . 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 C . 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D . 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学好科学,需认真思考,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下列是小科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同学们你帮她判断一下,认为各选项中一致的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拉得很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成绩

偏大

B

测量头发直径时,绕在铅笔上的头发相互排列较为松散

偏小

C

测量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除沸水后读数

偏大

D

测量液体体积时,以俯视角度读取量筒刻度的数值

偏大

A . A B . B C . C D . D
下列测量会引起结果偏大的是(     ) 
A . 称量时,发现右盘上砝码已部分磨损 B . 测量量筒中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C . 测量木板长度时皮尺拉得过紧 D . 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时,温度计离开被测液体读数
某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测量结果”汇总表,符合实际情况的选项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仰视读数

偏大

B

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使用生锈的砝码

偏小

C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后读数

偏大

D

测量细铁丝的直径时,在铅笔上没有紧密绕细铁丝

偏小

A . A B . B C . C D . D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下列情况中属于误差的是(   )
A . 观察时,视线未能与刻度尺垂直 B . 测量用的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完全均匀 C . 未能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D . 物体的左边缘未对准刻度尺的“0”刻度线,就将物体右边缘所对刻度值作为物体的长度
量筒中有一定量的液体,小宁读得体积为25mL;倒出部分液体后,小宁又读得体积为19mL。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若第一次仰视读数第二次俯视读数,则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6mL B . 若第一次平视读数第二次仰视读数,则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6mL C . 若第一次俯视读数第二次仰视读数,则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6mL D . 若第一次俯视读数第二次平视读数,则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6mL
在运动会上的跳远比赛中,裁判员用皮卷尺测量比赛的成绩,如在测量时将皮卷拉的太紧, 则测量值将会(   )  
A . 偏大 B . 偏小 C . 不变 D . 都有可能
下列是小科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下列各选项中,测量结果与“错误操作”能够对应的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托盘天平测小石块质量时,砝码掉落桌面沾水直接放回使用

偏大

B

用温度计测沸水湿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C

用皮卷尺测长度时,用力拉皮尺

偏大

D

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处左侧就停止调节

偏大

A . A             B . B           C . C            D .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