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分析 知识点题库

在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下列情况会造成测量结果偏小的是()

A . 调节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左边就停止调节螺母 B . 调节天平平衡时,忘了把游码放在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C . 使用磨损的砝码 D . 读数时,实验者头部偏向游码右边,会造成视线与游码左侧的标尺不垂直
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将量筒平放且面对刻度线.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20mL,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5mL,则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  )


A . 肯定大于15mL B . 肯定小于15mL C . 肯定等于15mL D . 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15mL
 以下测量数据合理的是(  )


A . 用托盘天平称取150Kg的食盐 B . 用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为6.72 C . 用普通温度计测得室温为34.68℃ D . 用10mL量筒量取7.5mL水
在“测酸奶密度”的实验中:

 

  1. (1) 小明的实验方案:用天平和量筒测密度。

    ①他用已调节好的天平测得空烧杯的质量m0为37.4 g;接着把酸奶倒入烧杯中,测得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m1 , 如图甲所示m1g;然后把烧杯中的酸奶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Vcm3;则酸奶的密度ρg/cm3

    ②在交流讨论中,小雨同学认为小明测得的酸奶密度值偏大。其原因是:

  2. (2) 小雨的实验方案:巧妙地利用天平、小玻璃瓶(有盖)和水测酸奶密度。

    请你简要写出小雨的实验过程和酸奶密度的计算表达式。

有一支温度计,当它的玻璃泡浸没在冰水混合物中,管内水银面的高度是3cm,当它的玻璃泡浸没在沸水中时,管内水银面的高度是28cm,如果用这支温度计测量某一杯水的温度,这时温度计内水银面的位置在8cm处,那么这杯水的实际温度是(   )
A . 20 ℃ B . 32 ℃ C . 24℃ D . 36℃
在实验室里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矿石。因矿石体积较大,小科同学按下图所示方法进行测量,该矿石的体积为厘米。

同学们对小科的测量结果提出了疑问,有的说测量结果偏大了,有的说测量结果偏小了。

你的意见如何?并说明理由

在“测量物体长度”的实验时,小可和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要测出最准确的数据。小可说:“我只要认真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就不会有实验误差;”小军说:“我只要遵守操作规则就不会产生实验误差;”小红说:“我对同一个量多测几次,求出它们的平均值,就不会有误差了;”小丽说:“只能减小实验误差,即使老师测量也会有误差;”
  1. (1) 你同意同学的观点;
  2. (2) 你认为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尽量减小误差?说出两种即可:

    ;②

  3. (3) 如图所示,是小丽同学在实验中所测量的数据,现请你填写测量结果:图中这段铅笔的长度应是cm。

一个同学要测量一个圆柱体的直径,他根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测量误差,想出了下面的办法:用一条很长的薄纸条,紧密地叠绕在圆柱体上 10 圈,在重叠处用针扎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用刻度尺测得两端孔之间的长度,然后除以 10,就得到圆柱体的周长,你认为他的做法能减小误差吗?请说明理由。若不能,请提供可行办法。
我校田径运动会刚刚结束上,小敏对裁判使用皮卷尺测量自己跳远的成绩有想法,认为测量的成绩偏小,下列有关申述理由正确的是(   )
A . 沙堆有隆起时就直接测量 B . 测量时皮卷尺绷得太紧 C . 起跳的点和皮卷尺上2cm刻度处对齐 D . 没有跳到正前方时,直接测量起跳点到落脚点的距离
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实验中的错误叫误差 B . 误差是由于不遵守操作规则造成的 C . 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D . 选择精密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实验前,小科和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要测出最准确的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小马说:“我只要认真按老师要求去做,就不会有实验误差.” B . 小科说:“我只要测量方法正确了就不会产生实验误差.” C . 小灵说:“我对同一个量多测几次,求出它们的平均值,就不会有误差了.” D . 小高说:“你们这样只能减少实验误差,不可能没有误差,即使老师测量也会有误差.”
想要学好科学,很多时候需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列是小科同学整理的实验“错误操作”与所对应的测量结果,其中操作与结果一致的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皮卷尺测量跳远距离时,将尺拉得很紧

偏大

B

测量头发直径时,绕在铅笔上的头发相互排列较为松散

偏小

C

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后读数

偏大

D

测量液体体积时,以俯视角度读取量筒刻度的数值

偏大

A . A B . B C . C D . D
经过自己的思考,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列是小科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其中正确的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拉得很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

偏大

B

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左盘放砝码右盘放待测物

偏小

C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D

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

偏大

A . A B . B C . C D . D
测量误差是指(     )
A .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B . 测量时发生误差 C . 测量工具损坏引起偏差 D . 由测量方法错误引起偏差
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列是小科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各选项中正确的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拉得过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身高

偏大

B

在用累积法测量细铁丝的直径时,少数了一根铁丝

偏小

C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D

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时被测物漂浮在水面上

偏小

A . A B . B C . C D . D
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是小李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其中正确的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拉得很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

偏大

B

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俯视读数

偏小

C

用排水法测石块的体积时,先浸入石块读数,

再取出石块读数,前后两次读数相减

偏大

D

在测量细铁丝的直径时,如果把铁丝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

偏小

A . A B . B C . C D . D
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误差分析错误的是(    )
A . 称量氯化钠时,左盘放了纸片右盘没放纸片,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B . 量取水时,俯视量筒刻度,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C . 往烧杯内转移称量好的氯化钠时,有少量晶体洒落,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D . 往试剂瓶内转移配制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洒落,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时,如果操作不当,会使测量值有偏差,这是应该避免的。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A . 用托盘天平测质量时,未将天平调平就直接称量,测量值可能会偏大 B . 用体温计测体温前,没有用力甩体温计,测量值可能会偏小 C . 用皮卷尺测长度时,用力拉皮尺,测量值会偏大 D . 用累积法测细金属丝直径时,若绕线时不紧密,测量值会偏小
想要学好科学,很多时候需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列是小科同学整理的实验“错误操作”与所对应的“测量结果”,其中操作与结果一致的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测量头发直径时,绕在铅笔上的头发相互排列较为松散

偏小

B

用皮卷尺测量跳远距离时,将尺拉得太松

偏大

C

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后读数

偏大

D

测量液体体积时,从仰视角度读取量筒刻度的数值

偏大

A . A B . B C . C D . D
杭州西湖边的宝石山上,赭色“宝石”比比皆是,造型各异,大小不等,闪闪发光,让人喜爱。由此得名宝石山,其实,“宝石”是早期酸性火山喷发出的以二氧化硅为主的岩浆粗大碎屑,并被岩浆中的二氧化碳染成红色。宝石山作为杭州最容易爬的一座山,每天都会迎来大量游客。周末,小笛,小灿和小军相约游玩宝石山后,各自带回一块“宝石”。
  1. (1) 小迪的“宝石”体积较小,可放入量筒测量体积,但用排水法测量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时,老师总是强调先要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

    ①“适量的水” 有何要求?

    ②小迪估计他的“宝石”体积约为40厘米3 , 在以下量筒中,选择哪一个测量最合适?

    A.25毫升 B.50毫升 C.100毫升

  2. (2) 小灿在宝石山拾得的“宝石”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于是她利用一只烧杯和量筒完成了测量,操作步骤如下:

    ①小灿的“宝石”体积为

    ②她发现这样操作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产生误差的步骤是(填字母),

    理由是

  3. (3) ①小军在用量筒量取50mL液体时,还需用到。(填名称)

    ②若量取时仰视读数,则会造成测量结果。(选填“偏小”或“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