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下列有关明清时期我国社会状况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清朝的闭关政策完全阻止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B . 19世纪,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五个 C . 明代前期以后,中国的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的农耕社会开始发生变化 D . 明中后期以来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方面显露出新旧冲突的征兆

曾经辉煌,一度落伍;民族复兴,中国之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盛世与繁华】

【屈辱与反思】

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腾沸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

  ——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团结与觉醒】

  1. (1) 上表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经济现象?

  2. (2) “甲午败于日本”使中国又一次遭受割地、赔款之痛,请举史实说明。“甲午败于日本”与“各国租港湾之事”“变法”之间分别有什么联系?

  3. (3) 据图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4. (4)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上述史实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借鉴?

19世纪,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有六个。这个现象说明(    )

A . 唐朝农业非常发达 B . 明清时期商业发达 C . 元朝民族进一步融合 D . 北宋时期对外贸易发达
乾隆年间,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的商帮是(    )
A . 晋商 B . 徽商 C . 苏商 D . 浙商
下面为某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欧洲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示意图。它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 丝绸之路开辟 B . 江南地区开发 C . 海外贸易繁荣 D . 清朝经济兴盛
有人估算,十七、十八世纪,约占世界总产量一半的白银输入中国,大多成为流通货币。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 君主专制强化 B . 商品经济发达 C . 科技领先世界 D . 农业经济衰落
如图所示,1661年至1766年,清朝时期耕地面积大幅增加,导致这种趋势出现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 .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 . 推行文化专制的政策 C . 当时人口的快速增长 D . 大力推行垦荒的政策
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有(  )

①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②形成了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③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

④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明清时期,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山右”之说,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   )
A . 苏商和晋商 B . 浙商和晋商 C . 徽商和晋商 D . 晋商和徽商
纵观历史,城市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府发起的自强运动,主要集中在沿海和条约口岸;外国人及其企业如银行、贸易公司和工厂也主要分布在这些港口和租借地。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越来越多的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和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自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这些人不同于旧式的不关心政治的商贾和农民,而是对中国在帝国主义压抑下的困境很敏感,并且决心保卫国家利益。北京、上海、武汉、南京、天津和广州都成为大都市,那里养育了新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大部分有在外国学习的经验,并被灌输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者的决心,要从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混乱的双重苦难中“救国”。

——摘自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980 年8 月,深圳正式被中央宣布为经济特区,使其成为我国体制的试验场和引进外国的资金及管理经验的窗口。深圳毗邻香港,与被誉为东方之珠的香港海面相连、陆路相接,互利互惠,促进了两地的繁荣。深圳最吸引眼球的产业巨头还是IT巨头腾讯和华为,这两家公司毫无疑问是国内同行业的标杆。

——摘编自百度网站

  1. (1) 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兴起的有利因素,并归纳晚清时期社会发展特点。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这些人”为救国而采取的具体行动,并简析“新的知识分子阶层”救国思想形成的原因。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深圳等特区城市的崛起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哪些有益经验。
明朝时期,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地域性商人集团是(    )
A . 晋商和微商 B . 徽商和浙商 C . 苏商和浙商 D . 浙商和晋商
下图是清朝耕地面积变化情况,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图片_x0020_47897947

A . 朝廷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 . 政府积极兴修水利 C . 百姓努力改进种植技术 D . 农作物新品种引进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抑商、贱商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明清时期的小说却用大量的篇幅描写商人和商业活动。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
A .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 . 工商皆本思想成为主流 C . 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D .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明代无锡农村,乡民日常则种田为生,每逢雨季则“机杼之声又遍村落,报布贸米以食矣”。这表明(    )
A . 江南出现大量工商业市镇 B . 专业作坊的生产形式盛行 C . 手工业成为重要辅助产业 D . 无锡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
隋唐以来,经济进步明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苏湖熟,天下足”

——宋代谚语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东京梦华录》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陆游《杂赋》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三:

年代

顺治8年

康熙39年

乾隆5年

人口数量

0.7亿

1.5亿

3.13亿

  1. (1) 图一、图二分别是什么生产工具? 
  2. (2) 材料二的各种史料反映了宋代哪些经济信息?(不少于3条)
  3. (3) 指出材料三中人口变化的趋势。你认为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雍正年间,“凡有可垦之处,听民自垦自报,官吏不得勒索、阻挠.....为鼓励陕西无业民人去宁夏垦荒,清廷给予路费,每户按百亩永为世业。这反映该时期清政府(   )
A . 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B . 重视手工业的发展 C . 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D . 加强西北军事管理
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中期,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这主要得益于湖广地区(    )
A . 拼地的面积不断扩大 B . 大力兴修水利工程 C . 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 D . 政局稳定经济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据史学家研究,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首位。下列不能反映当时状况的说法是(    )
A . 苏湖熟,天下足 B . 人间数十里,贾户数十家 C .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D . 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我国农耕文明史上,集中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生产工具的发明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推动了古代生产力的发展。(如下图)

材料二:宋政府鼓励海商招徕(即招揽)蕃商来华贸易“蕃(指外国)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对在海外招商中做出重大贡献的海商,宋政府还会赐予官职。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

--摘编自吴钩《重新发现宋朝》

材料三:(清代)城市经济也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当时在几个大城市已经形成了区域性商业中心,流传“四聚”的说法。清代经济较发达地方,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市镇分布合理密度也大,其经济功能出现了向单一化和专业化发展的趋势……随着商业的发达,清代出现了不少财力雄厚的富商。其中,徽商和晋商是最有势力的两大商帮。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劳动人民发明的农业生产工具。
  2. (2) 根据概朝政府发展海外贸易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为了管理海贸易设置的机构。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清代城市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清代徐扬绘制的《盛世滋生图》,完整地展现了苏州城郊百里的风景和街市的繁华景象。全卷共有各色房屋建筑约2140余栋,各种客货船只400余只,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这体现了(    ) 
A . 农村集市贸易兴起 B . 苏州文化生活丰富 C . 苏州商品经济繁荣 D . 出现地域性的商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