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乾隆、嘉庆年间(1736年﹣1820年),南京城绸、绒各类织机多达三万台左右,至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城内仅缎机就达三万台以上,纱、绸、绒、绫织机不在此数.此类手工业基本是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主,它的发展又推动着城市商业走向繁荣.    ﹣﹣摘编自陈忠平《明清时期南京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材料二 水力和蒸汽力的应用,工厂制度的确立,大大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1786年时曼彻斯特只耸立一个阿克莱特纱厂的烟囱,但在十五年后,却有50个纱厂了.1760年时,曼彻斯特人口不足10万,1851年时人口超过3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业城市. ﹣﹣摘编自《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时期南京丝织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18世纪中后期以来曼彻斯特迅速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3. (3) 综上,比较18世纪中后期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英国的差距.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中国逐渐落后的政策因素.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反映了我国古代(    )

A . 手工业生产方式 B . 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C . 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D . 农村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指(    )

A . “康乾盛世” B . 从明中期到清前期 C . 从元中期到明前期 D . 隋唐时期
清朝统治者对民间工商业的发展采取了(    )

A . 扶持政策 B . 提倡政策 C . 限制政策 D . 中立政策
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一方面社会安定、经侪繁荣、国力强盛,另一方面却潜藏着巨大的危机,“危机”的表现主要有(    )

①文化专制达到顶峰   ②压制打击工商业   ③鄙薄科学技术   ④白银大量外流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清朝前期,人数众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地域性商人集团是(    )
A . 苏商和粤商 B . 晋商和徽商 C . 鲁商和晋商 D . 晋商和浙商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衣学最为发达的时期,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农书的增加,在数呈上全面超越了以前各个历史时期,《救荒本草》等应用植物学著作的产生是明清农学发展的又一特点,这些著作不仅对野生可食植物的形态、功效、使用方法进行详尽的撞述,还配以图画,方便辨识利用。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 政府重视科学研究 B . 人地矛盾突出 C . 经世致用思潮盛行 D . 人们讲究绿色养生
秦汉、隋唐、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不出10年之内一个新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400年。汉朝在公元前后各经历约200年,全盛时管辖的人口约6000万,足可与罗马帝国相比拟,就是从所控制地域和存在的时间上讲,两个帝国也可以相提并论,只是中国方面内在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项背。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鼎盛时期,中国是世界上唯一长期保持统一的大国,隋唐时期的中国各种政治制度业已完备,经济空前繁荣。在当时的世界上,中国处在发展的前列,大大影响了世界、特别是东亚周边国家封建化的进程。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曾率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武器最先进、战斗力最强的船队远洋航行,郑和甚至被誉为“大航海时代”的先驱。

材料四:在传统社会,盛世通常是以土地垦殖数字与人口数字为标志的。康乾时期,国家在耕地、赋税和人口增殖方面都达到了传统社会的顶峰。这里有一组数字:

时期

耕地面积(单位:万顷)

赋银数量(单位:万两)

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

607

2157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

683

2445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741

2636

——邓小南等著《中国通史大师课》

  1. (1) 材料一中说,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请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方面分析秦始皇的功绩并不因“秦帝国荡然无存”而“湮灭”的理由。
  2. (2) 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方面分析为什么汉朝时“中国方面内在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项背”?
  3. (3) 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隋唐时期的时代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用古代日本史实说明“唐朝文化对东亚周边国家封建化的进程”的影响。
  4. (4)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5. (5) 分析材料四中表格数据的变化回答:康乾时期在重视农业生产方面采取的政策是什么?增加耕地面积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清初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的政策是(  )
A . 垦荒政策 B . 强化政治 C . 加强海外贸易 D . 加强军事
明清时期,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实力较强的商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如徽州的徽商和山西的(  )
A . 湖商 B . 越商 C . 晋商 D . 浙商
明清时期,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今安徽),江北则推山右(今山西)”之说。新安、山右在这一时期“称雄富室”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 国家政策支持新安和山右的发展 B . 新安和山右的农业、手工业经济发达 C . 新安和山右出现了经济实力雄厚的商帮 D . 新安和山右的人口增长迅速
人口迁移,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影响深远。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清代除军器,铸钱等手工业生产属官营和个别地区设立官营丝作坊、制瓷作坊外,各种手工业均为民营。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 (1) 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况及其原因。
  2. (2) 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文学艺术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年)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破3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瞻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

——摘编自《清实录》

材料二:自1066年诺曼征服以后至1348年黑死病之间这两个多世纪,英国开展了一场如火如荼的垦殖运动,这场运动不仅促进了英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的地理面貌。

——侯兴隆《英国中世纪垦殖运动原因探析》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大规模垦荒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开展垦殖运动的影响。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垦荒和英国垦殖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各1条。

农业

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

①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②丝织业: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③制瓷业: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商业

①明朝的商品经济,也相当活跃。

②城市: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有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③出现了有名的,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下侧为某一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欧洲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10%值中的比重示意图。它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 明朝经济繁荣 B . 江南地区开发 C . 海外贸易繁荣 D . 清朝经济兴盛
“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yù,意为买)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业大饶。”“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    )
A . 开始出现工业经济 B . 资本主义工业繁荣 C . 纺织业普遍使用机器 D . 出现了手工业工场
下表中耕地面积增加的原因是(    )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 493 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 078 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 837 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 414 495

A . 统治者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 . 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 C . 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 D . 曲辕犁、简车开始使用
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农为天下本。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神农教耕生谷,以致利。

——《管子》卷二十

神农耕而作陶。

——《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三

材料二:

材料三:清代中期人口、耕地面积统计表

年份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年

1.84

735.22

4.00

1768年

2.08

741.45

3.56

1784年

2.86

760.57

2.66

1812年

3.34

788 93

2.36

——摘编自戴逸《简明清史》

材料四:假如在普通的时代,(明清时期)这种秩序和持久或许可看做是件幸事。但是,这些世纪却是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的世纪……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也是相对静止的、落后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传说中神农氏的贡献。这些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请以考古发现举一例说明。
  2. (2) 材料二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农耕场景,请指出其耕作方式的相同之处。本组材料对研究古代农业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请以图2为例加以说明。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清代中期农业发展的状况,并指出隐含的问题。
  4. (4) 再次分析材料二,找出证明材料四观点的证据。你认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相对静止的、落后的”根源是什么?
经济的发展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明朝后期,玉米、甘薯引入中国并推广 种植,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商业进入新的繁荣期。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商帮形成,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材料三:

时期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414495

——据《清实录》《清朝通典》等资料统计编制

  1. (1) 根据材料一,请说出图一中出现的新式生产工具及其作用。图二中出现了哪一插秧工具?图二中既有插秧又有收获,这种耕作技术有何重大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在“制瓷”方面有何成就。写出该时期形成的“商帮”的名称。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前期的耕地面积发生的变化,并分析此变化出现的原因。
  4. (4) 综合上述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