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知识点

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1.形成时间:1936年。  
2.形成标志:新宪法的颁布。  
3.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4.评价: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知识点题库

《全球通史》写道:“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 . 斯大林模式的僵化 B . 二战的影响 C . 与美国军备竞赛 D . 西方国家封锁
对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的某种政治经济模式,有学者认为: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说,成绩是辉煌的,但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不成功的。该“模式”是指(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斯大林模式 D . 罗斯福新政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 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 . 与美国军备竞赛 C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 . 西方的经济封锁
历史时空:世界不是孤立的,伴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冲突与对抗,交流与合作改变着人类生活和世界格局。请根据图文信息填写有关史实。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 .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 实行改革开放 D . 创建斯大林模式
3月5日是斯大林逝世60周年纪念日。俄罗斯推出了主题是“伟大的俄罗斯人”的纪念册,封面印有斯大林穿军装、佩戴勋章肖像,引起各界争议。斯大林模式和他本人一样,褒贬不一。下列特点不属于其弊端的是(    )

A . 党政不分,最终集权于斯大林个人手中 B . 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 C . 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行政指令性计划下 D . 在这一模式下,苏联的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核武器。”苏联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 .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 实行改革开放 D . 创建斯大林模式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其根本原因是(   )

A .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B .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C . 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 D .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在斯大林模式的管理下,苏联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资源遭到大量消耗和浪费。(  )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的这段话主要说明(  )

A . 新经济政策的成就 B . 苏联经济体制的影响 C .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D . 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正在学习怎么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经济活跃起来,党内有人认为这是“倒退到资本主义”……——北师大版教材

材料二:斯大林接手俄罗斯的时候,还只有木犁;当他撒手人寰而去,苏联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丘吉尔

材料三:1929年10月,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雪崩似的跌落……罗斯福就任总统后立即救治……并呼吁人民支持他的“大胆试验”。——北师大版教材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说明苏俄是怎样的国情实施新经济政策的?

  2. (2) 据材料二指出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

  3. (3) 材料三中股票价格雪崩说明美国经济开始出现什么问题?为此罗斯福进行了怎样的“大胆试验”?该“试验”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4. (4) 上述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经济建设有怎样的启示。

古今中外的改革,都是从解决社会矛盾出发,理顺社会关系,致力于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期间,改革领军人物之一的大久保利通提出:“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摘编自大久保利通《殖产兴业建议书》

材料三:苏联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年)的改革,在经济领域主要是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工业方面,精简中央管理机构,把一万多家中央直属企业交给地方管理;扩大加盟共和国的经济管理权和企业厂长的经营权。

——摘编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材

材料四:从1985年起,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

  1. (1) 问题一:①材料一中,商鞅变法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②从土地政策方面分析,导致“民以殷盛”的改革措施是什么?③“孝公用商鞅之法”表明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 (2) 问题二:①材料二中,大久保利通认为决定“国之强弱“的根本是什么?②明治维新实现了日本社会性质的哪一重大转变?

  3. (3) 问题三:①材料三中,赫鲁晓夫经济领域改革的主要做法是什么?其改革针对的是哪一模式的弊端?②这一时期,新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4. (4) 问题四:①根据材料四,我国城市改革侧重的是什么?②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比较两国的改革在具体措施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这种新的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材料一的两幅图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2. (2) 材料二中“新的政策”指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暂时的退却”?

  3. (3) 对于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一直有不同的声音。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这样说:“斯大林时期是一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大国,……一个制度化的由中央全面控制的社会主义体制形成了。……苏联经济也一直以比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而郑易平、龚成的《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再思考》则认为:“斯大林模式的根本问题之一就是置广大人民的实际利益于不顾,甚至严重损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主要是因为斯大林模式导致了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调”。你同意上面哪一观点?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全面显示了“斯大林模式”(    )
A . 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B . 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了民生的改善 C . 有利于苏联工业的迅速开展 D . 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下图是苏联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幅宣传画《片面的经济》,画中一个俄罗斯绅士手拄拐杖,右腿粗壮,而左腿细长脆弱萎缩,十分疲惫、艰难地向前走。与图片所反映的经济特征最为贴近的是(    )

A . 18世纪初期的西欧经济 B .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时的经济 C . 工业化完成时的美国经济 D . 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经济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指出:“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种种经济困难正使西方 陷于困境。”材料中“前所未有的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 . 新经济政策 B . 戈尔巴乔夫改革 C . 赫鲁晓夫改革 D . 斯大林模式
20世纪30年代,苏联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25%~30%的苏联农产农产品。这反映了(  )
A . 新经济政策推动了农业发展 B . 苏联的工业化促进了农业发展 C . 废除农奴制促进了生产发展 D . 集体化阻碍了苏联农业的发展
下列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马克思、恩格斯起草了《共.产.党宣方》 B . “斯大林模式”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C . 《国际歌》创作于巴黎公社失败之后 D . 十月革命后诞生了社会主义国家
下表是斯大林1926-1940年执政时期经济数据,可以看出当时经济发展特点是(   )

增长
年均增长速度
重工业
18.4倍
21.2%
轻工业
6.2倍
14.1%
农业
26%
1.5%
A . 重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B . 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C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 . 经济发展严重失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国情不同,工业化的路径也不同。美国和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就各具特色。

材料一:美国工业化道路带有明显的美国特色。其经验主要有:第一,以农促工。美国依靠让农民广占耕地,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为工业化积累资本。由于耕地面积巨大而劳动力缺乏,1920年后拖拉机逐渐取代畜力,其农业开始走向机械化……农业的较快发展既为工业提供了市场,也促使农产品加工业一度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制造业,而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工业部门,又为美国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有益于其顺利进行。第二,大力吸纳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

——摘编自周宇《论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苏联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1. (1) 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经验。
  2. (2) 据材料二,围绕建设重工业的资金来源问题,布哈林和斯大林分别提出了什么主张?
  3. (3) 与美国不同,苏联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据材料二,这一策略是在怎样的国际环境下实行的?苏联采用什么经济体制保障了这一策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