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知识点题库

顺藤摸瓜。瓜是指(    )
①在一战的硝烟中诞生;②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③20世纪30年代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④1991年12月解体。

A . 华约 B . 奥匈帝国 C . 苏联 D . 国际联盟
列宁以大河作为自己的名字,他的后继者则以一种硬度极强的金属——钢作为自己的姓氏,俄语发音就是斯大林。下表格是斯大林1926-1940执政时期经济数据,可以看出斯大林执政时期有什么特点( )

A . 重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B . 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C . 国民经济比例合理 D . 牺牲农业片面重视重工业
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都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苏联和中国都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探索,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都进行了改革,但是产生的结果却截然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苏联和新中国分别成立于何时,第一任最高领导人是何人?
  2. (2) 苏联和新中国在向工业化迈进时都制定了什么计划?集中力量重点发展什么?两国   计划的实施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3. (3) 1978年开始的中国经济改革和1985年苏联   进行的经济改革,主要领导人分别是谁?两国经济改革的结果怎样?
  4. (4)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苏联解体的主客观因素是什么?
  5. (5) 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及其结果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所作的探索是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

刚刚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将反腐败斗争深入下去,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最根本的就是依法治国,法治建设与完善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89 年的这一法律文件确实一劳永逸地确立了议会的最高权力,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1)材料中“这一法律文件”指什么?通过这一文件,最终将王权“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英国逐步确立起了怎样的政治体制? 
材料二:
 
(2)上图是启蒙运动时期的哪一学说在政治体制上的具体表现?依据所学知识推断,美国历史上开创这一民主政治先河的重要人物是谁?
材料三:拿破仑说:“我是一位新普罗米修斯……我曾从天上窃了火种,作为一份礼物,奉献给法兰西。”
(3)拿破仑奉献给法兰西的“火种”是什么?这粒“火种”在近代法制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材料四:在斯大林时代,党政不分,国家的所有决策权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最终集中于斯大林手中。苏维埃变成了徒有虚名的机构,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与家长制盛行。
(4)材料四是哪一体制在政治上的重要表现? 
(5)综上所述,结合刚刚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议,你有怎样的历史认识?

斯大林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是苏联解体的根源,其主要特征是(    )

A .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 .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C . 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D . 提倡个人崇拜
导致苏联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B . 戈尔巴乔夫实行错误的政策 C . 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 D . 民族矛盾的激化

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 。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 自然灾害的影响 B .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 . 长期战争的破坏 D . 西方国家经济制裁
中苏两国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但结局迥然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到1933年这次全球经济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也充分暴露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而苏联却在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1928-1932年)的指导下,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时,欧美……开始转向苏联寻找出路。……(苏联)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名词。

——《大国崛起》

材料二  苏联的“袖们并没有像罗曼·罗兰期待的那样,及时发现和纠正包括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在内的一些政策弊端,以至于积重难返,丧失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

材料三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了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领导全国人民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同1952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128%,农业总产值增长25%,钢产量增长近3倍。同时期,我国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四  习.平同志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我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1. (1)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的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这种体制的弊端

    积重难返,它产生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

  3. (3)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完成的重要意义,并指出材料中“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4. (4) 请指出新时期我党在理论上伟大觉醒的最重大贡献。 在进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政府不断探索市场的作用,积极融入世界经济。请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三个阶段。

1956年赫鲁晓夫访问英国时,刚卸任首相的丘吉尔对赫鲁晓夫说:“赫鲁晓夫先生,您计划进行巨大的改革。这很好!我只想劝告您不要太匆忙。想两步跨过一个大深渊可不容易,会掉下去的。”丘吉尔说的“大深渊”应该指的是(    )

A .   美苏之间的冷战 B . 苏联境内的大峡谷 C . 东西方之间的隔阂 D . 弊端重重的斯大林体制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伦斯基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倒台了,新政权立即就要提出正义的和平,把土地交给农民。各地的政权都已转到工人、士兵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的手里。

    ——据彼得格勒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推翻临时政府经过的通告(1917年11月7日)

材料二: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一个决议。该决议主要提到七点:国有工业仍为国民经济之基础;小工业及手工业应得到充分发展;可以自由出卖其制品及承受定购;苏维埃全力支持人民之日常需要品的生产;自由贸易;废除粮食法定价格,实行市场价格;企业可以出租给私人或外资。

                                               ——据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三: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细致地规划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据《大国崛起》解说词

  1. (1) 指出材料一中“新政权”的名称。该新政权建立后“提出正义的和平”“把土地交给农民”的措施分别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实行的政策是什么?该政策的实施有什么重大意义?
  3. (3) 材料三中“苏联人的一个创造”是指什么?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个“创造”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直接促成这一飞跃的是(    )
A . 新经济政策 B . 斯大林模式 C . 赫鲁晓夫改革 D . 实行多党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国博弈】美俄关系一直是世界大国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曾经它们一度成为同仇敌忾的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它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美洲的古巴、亚洲的阿富汗都留下了它们争霸的痕迹。也许在《赫鲁晓夫和肯尼迪的较量》的漫画中,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美国如愿以偿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然而,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也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军事实力的强大,仍使俄国成为牵制美国的重要力量。

—— 摘自《大国关系》

【一兴一衰】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经济遭受到沉重打击,经济出现严重衰退。而此时的苏联经济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

  1. (1)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经济衰退的原因是什么?有何特点?
  2. (2) 为应对此局面,美国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影响?
  3. (3) 此时的苏联通过哪种模式使其经济得到发展?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普京在评论苏联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优劣时说:“如果不是集中全国的资源,苏联是无法同纳粹德国展开战争的……但是,对变化、技术革命和新技术制度的迟钝最终导致经济的崩溃。”据此可知,普京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态度是( )
A . 完全肯定 B . 全盘否定 C . 客观公正 D . 不置可否
“在冰冻的条件下,食不果腹、衣难御寒的工人们却在工作岗位上连续工作16个小时”,“1929年4月,由列宁格勒工人倡议并最终在全国形成了劳动竞赛”。上述壮举的目的是(    )
A . 恢复国民经济 B . 实现工业化 C . 缓解经济危机 D . 推广苏联模式
下表反映了苏联1966—1985年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

A .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 . 赫鲁晓夫改革 C . 戈尔巴乔夫改革 D . 苏联解体
对下图中的两个人物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343692112

A . 两人都曾经是苏联的最高领导人 B . 两人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 C . 在两个人的共同领导下,苏联完成了前两个五年计划 D . 两人都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苏俄(苏联)两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差异。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对此进行学习和探究,请你参与其中,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材料一: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新经济政策要求重新发挥我们的经济潜能。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以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

——列宁

材料二: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5位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的居世界第88位。

——摘编自《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中列宁的说法,新经济政策采取了什么措施?材料二体现了哪一体制的弊端已经呈现?
  2. (2)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我们成功仿效了苏联的很多做法,但也有自己的创新,同时也出现过严重失误。请就“成功仿效”“创新”和“失误”各举一例。
  3. (3) 比较两国探索的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你得到的最大启迪是什么?
科学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正确的道路引领崭新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习.平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

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

材料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1. (1)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 (2) 这次革命是什么?这次革命给中国历史带来巨大影响。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 (3) 材料三显示“斯大林模式”(  )
    A . 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B . 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了民生的改善  C . 有利于苏联工业的迅速发展 D . 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4. (4)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在中国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探索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分别是什么?
下图是20 世纪30 年代西方国家在报道苏联经济建设成就时刊登在报纸上的一张漫画。下列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 .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损害 B . 苏联国内个人崇拜程度严重 C . 新经济政策未取得实际效果 D . 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