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知识点题库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南方人口增多 B . 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 . 北方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材料三: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 (1) 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2. (2) 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何作用?
  3. (3) 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三国时期,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制船技术到达过台湾的是(  )
A . B . C . D . 前秦
在中国和美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曾面临着统一与分裂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纪年示意图》(局部)

材料二:台湾大事记

元朝

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1662年

①(人物)收复台湾

1895年

②(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1945年

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1992年

海协会和海基会就“③”达成共识

材料三:美国内战是两种不同制度之间矛盾与冲突的结果,也是一场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的战争。如果主权完整得不到维护,领土得不到统一,资本主义制度就难以一统美国天下,工业化就会推迟。如果美国分裂成了两个或者更多的国家,或者北方没有赢得胜利,美国就不可能成为20世纪世界第一强国。

——《大国崛起解说词》

  1. (1) 材料一中,你能找出哪些结束国家分裂、完成统一的朝代?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什么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2. (2) 材料二空白处应填写:①;②;③
  3. (3) 说出材料三中“两种不同制度”分别指什么?依据材料三,说出美国内战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 (4) 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国家统一与分裂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他们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1. (1) 秦朝时期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一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为此,秦始皇派大将蒙恬修筑的伟大建筑工程是什么?
  2. (2) “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哪一商贸路线的开通有关?起了什么作用?
  3. (3)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的哪一机构,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权,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的哪些游牧民族开始迁入中原地区?这一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总体上是怎样的?
  5. (5) 请你谈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下列图片是考古出土的魏晋时期的墓砖画,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 中外交往 B . 江南开发 C . 民族交融 D . 政权分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西北少数民族陆续入主中原,内迁……胡床、椅子,方凳、回墩等高型坐具从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与中原家具相融合,使得部分地区出现了渐高型家具……人们的坐姿也变得比较随意,蜷腿坐,盘腿坐等大量出现。材料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   )
A . 南北实现统一 B . 君主专制加强 C . 民族间的交融 D . 经济快速发展
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帮他拟定一个正确主题(    )

A .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B .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图反映的发展趋势是(    )

十六国

北魏

东魏西魏

北齐北周

东晋

A . 中央集权制逐渐加强 B .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 由分裂重新走向统一 D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亘古不变的主题,更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

﹣﹣引自《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

材料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在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引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四:2017年12月14日,台湾文学家、著名诗人余光中老先生病逝,享年90岁。留下了不朽的诗卷《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 (1) 材料一中你能找出哪些结束国家分裂、完成统一的朝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2. (2) 材料二是中国古代哪个民族哪次改革的内容?这次改革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3. (3) 材料三表明,为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什么制度?此外,党和政府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实现民族团结?试举一例。
  4. (4) 材料四中表达了诗人一种渴望祖国统一与思乡的情怀。当前我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什么方针?作为新世纪的主人,请你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提出合理化建议。
北魏前期的云冈石窟佛像具有典型的胡人特征,后期的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具有中原文化特征。这种变化反映了北魏(    )
A . 民族交融加强 B . 统治区域扩大 C . 对外交流频繁 D . 佛教影响削弱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B . 从总体上看,民族隔阂不断扩大,民族关系趋于紧张 C .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D . 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把握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下图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

图片_x0020_100008

A . 国家统一 B . 政权并立 C . 改革创新 D . 繁荣开放
下图是《中国古代局部人口密度变化图》,之所以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中原人南迁 B . 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 C . 君主专制的强化 D . 疆域面积的扩大
在今山东、山西、江苏、四川等地发掘的汉墓中,西域骆驼的形象在画像石、画像砖、壁画、摇钱树、铜镜、铜器装饰上随处可见。这反映出当时内地与西域(   )
A . 商品买卖发达 B . 文化交融密切 C . 人员往来频繁 D . 丧葬文化相同
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为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
A . 民族交融的加强 B . 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C . 政权分立的加剧 D . 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大量少数民族迁入中原,而中原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有的南迁长江流域,有的北迁关外少数民族地区。迁居中原的少数民族受汉族封建经济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过程。以上材料说明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 . 民族迁徙和民族交融 B . 分裂对峙为主 C . 中华民族形成 D . 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的国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 
A . 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 B . 政权分裂与社会的倒退 C . 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 D . 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
“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
A . 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 . 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 . 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 . 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所谓“坐”,其实犹如今日的“跪”,东汉时,胡床自西北传入中原,坐胡床形成的“垂足而坐”姿势,显然更舒服,依据胡床的形制,人们还创制出椅子、方凳等新式坐具和桌子。这段话强调了(   )
A . 区域贸易的频繁 B . 游牧文明的落后 C . 中原文化的先进 D . 民族交融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