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知识点题库

2017年4月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夏商周以来,中国的政治和经济重心一直位于北方。从  ①  起,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到了   ②  ,南方经济就彻底超过了北方。从此中国进入政治和经济的二元时代:南方发展经济,北方紧抓政治,南方经济支持北方政治,这个格局一直都没有变,直到现在。

材料二  见下图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提出:“利用临近港、澳的有利条件,在广东搞出一个出口加工区。”邓.小平当即表示赞同:“还是叫特区好!”“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材料四  1990年初邓.小平视察上海时指出:“开放浦东不是上海一个地方的事。浦东开发,可以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发展,所以是全国的事。”

材料五  如今,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和以深圳、广州、香港为中心的珠三角,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方,而且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已经连成一片。京津冀依然只有北京和天津比较经济发达,并没有形成那种真正的城市片区。雄安新区的成立,可以形成真正的京津冀三角区。当京津冀地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全国将南北方经济更加均衡,中国延续千年的“南强北弱”“南富北穷”将在这个世纪发生重大的格局性变化。

  1. (1) 补充完整材料一,填出材料一中的①、②上的朝代。
  2. (2) 如图反映了南宋哪一方面经济的繁荣?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加强对它的管理?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什么决定?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决定有什么重要意义?
  4. (4) 依据材料四,指出开放上海浦东的目的何在?
  5. (5) 依据材料五找出雄安新区的成立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下列关于北魏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其先后顺序是(  )

①北魏建立

②迁都洛阳

③统一黄河流域

④北魏分裂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②④ C . ③④②① D . ②①③④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于(    )
A . 西晋后期 B . 三国时期 C . 东晋时期 D . 南北朝时期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材料反映的是(    )
A . 藩镇割据 B . 民族交融 C . 社会动乱 D . 改革变法
阅读历史书籍需要注意主题和子目之间的联系。如图子目对应的主题是(    )
A .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这条道路上,源源不断的各种商品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流动着;世界几大古老文明以如此细微的孔道沟通、交流、碰撞;各种音乐、绘画、雕塑、舞蹈艺术;各种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生活方式都在这里一一呈现;印度的佛陀、伊斯兰的真主、基督教的耶稣也从这里翩然走来……”

材料二:经过十六国南北朝将近三百年的时间,这时他们已经完全融合在作为统一国家中主体部族的汉部族里了。这--趋势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以前更加兴盛起来。

——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1. (1) 材料一中“印度的佛陀”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汉朝传到西域的物品或技术。
  2.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以及它的重要作用。
  3. (3) 材料二中“这一趋势”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趋势”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小美想写北魏题材的小论文,拟了以下几个标题,其中有错误的是( )           
A . 《北魏统一了全国》 B . 《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 C . 《从平城到洛阳》 D . 《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彰显个性、才女辈出、婚恋自由的现象普遍存在。与此同时,女子也越来越被局限于家庭之内、远离政治与社会事务、贞节观念进一步加强。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
A . 政府轻视妇德教育 B . 经济重心加速南移 C . 北方政局动荡不堪 D . 文化多元思想融合
改革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材料二: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钦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图片上的历史

材料三: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

——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四:罗斯福在新政时期实施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计划,以缓解当时的失业贫困和生产萎缩的严重压力。1935年初,成立公共工程振兴局,主持建设公共工程,从1935年到1941年平均每月用工达211.2万人,耗资113亿650万美元,兴办了25万个工程项目。

——摘编自常运生、可风《略论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公共工程”》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回答,商鞅是如何推行“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和“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的?
  2. (2) 根据材料二中,要研究的历史主题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回答,你是如何理解作坊里的日本人在近代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这些话的?
  4. (4) 根据材料四,概括罗斯福新政时期兴办的“公共工程”有哪些特点?
  5. (5) 通过对以上材料和问题的探究,你认为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哪些?
下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

A . 源于自然灾害 B .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 . 阻碍民族交融 D . 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下图所示,是公元443年鲜卑族祖先在嘎仙洞石璧上所留石刻的拓片。它可以用来说明(   )

A .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B . 小篆成为全国通用文字 C . 王羲之的行书冠绝天下 D . 鲜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征是(    )
A . 史前时代 B .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 .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D .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下列关于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B . 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藏 C . 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 D . 内迁的根本原因是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
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交融与发展“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经营西域]:

材料一:如图为轮台古城遗址,西汉时称乌垒城,位于今天的新疆轮台县境内,当地人称轮台域为“奎玉克协海尔”,大意是“灰烬中的城”。公元前60年,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城“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

--摘编自央广网《丝路遗产》

[开发江南]

材料二:秦汉时期,广大的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火耕水褥”、“人无牛犊”的落后水平。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中原人口大量移入和汉族政治中心南迁,广大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取得了重大发展。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已然成为发达的农业经济区,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其繁荣程度堪与西汉关中地区相比。

--摘编自徐臣攀《汉唐时期农耕区拓展研究》

[民族融合]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形成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1. (1) 材料一中的“西汉正式在此设官”指的是哪一官职的设立?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官职的设立产生的历史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从秦汉到南朝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发生的变化及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产生的历史影响。
构建历史知识结枃体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而最佳的体系就是时代特征。如图是通过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建构的时空定位,其中②的特征是(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 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C . 政权并立和民族交融 D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以下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 . 中外交往 B . 汉化改革 C . 民族交融 D . 经济交流
遗物、遗址、遗迹可以见证丰富多彩的古代文明。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 (1) 观察上列图示的遗物、遗址、遗迹,按照示例完成任务。

    示例:__B__:证明了唐朝手工业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情况。

    任务:

    :描绘了魏晋时期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

    :透露了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

    ③__C__:再现了

    :反映了明朝民族间关系的情况。

  2. (2) 将下列所示遗物、遗址、遗迹所代表的序号,填入《古代亚非欧区域文明示意图》相应的空格中。(填写序号)

  3. (3) 有学者认为:“罗马的竟技运动已成为进行政治派别斗争和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工具,因而特别受到罗马统治者的重视。∙∙∙∙∙∙其中最著名的、最典型的、规模最为宏大的当属科洛西姆大竞技场(图②),它确定了竞技场的建造模式,这个模式传播到了罗马各地。”据此,请写出图②的历史内涵。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原是羌人的羌煮,也有不少人喜欢。这反映出当时(    )
A . 丝绸之路始通 B . 北方经济发达 C . 民族交融加强 D . 南北政权分立
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   )
A .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C . 民族隔阂完全消除 D . 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
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 . 书画艺术成熟 B . 北方民族交融 C . 江南经济开发 D . 南北政权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