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知识点题库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请你参与下列探究,回答问题。

探究一:小明同学总结了这一时期文化成就的两个特点,请给他总结的特点加以举例说明:

  1. (1) 科学技术成就突出:
  2. (2) (文化)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3. (3) 探究二:孝文帝崇信佛教,他在位时大力开凿石窟,而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则大肆毁佛。请思考“崇佛”“毁佛”的根本原因。
  4. (4) 探究三:这一时期政治割据,战争连绵,但文化却取得了巨大成就,请归纳其中的原因。
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治动荡不安,政权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否定和违背了该时期(  )

①科技文化进步

②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融合

④实现了区域间的统一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学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后,有几位同学对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你认为其中最为准确的是(    )
A . 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 . 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 D . 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期,地区间战役不断,在争斗中各地区也促进了民族交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诸侯的霸权与汉末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截然不同的。春秋霸主打着“尊王”的旗帜,才能够取得代天子“礼乐征伐”的合法性,才能够在会盟时被周天子册封为“伯主”,成为大家公认的霸主。

——《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图一:春秋后期的诸侯国

图二:战国形势图

材料三: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诸侯打着“尊王”旗帜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第一个打着“尊王”旗帜成为的霸主是谁?
  2. (2) 根据材料二,观察图一,图二,指出两幅图中的诸侯国在数量及疆域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战争名称。当时的吴国派卫温到达图中A,这一事件具有什么历史意义?A在当时被称为什么?
  4. (4) 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三国两个时期的相同特征。
魏晋时期,国家分裂,但经济也有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分天下有其一……官渡之战挫袁军。”

材料二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夷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材料三 东晋政府……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加上这一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1. (1) 材料一称赞的是(人名)。“袁军”指领导的军队。
  2. (2) 材料二中洛阳的繁荣与北魏哪个皇帝的改革有关?他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3. (3) 材料三中江南经济出现了什么情况?从材料三中找出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4. (4) 从材料三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如图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   )

A . 江南开发 B . 民族交融 C . 政权并立 D . 经济重心南移
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目录,从而把握内容的主题。如图目录反映的主题是(   )

A .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而最佳的体系就是时代特征。下面是通过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建构的时空定位,其中②的特征是(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 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C . 政权并立和民族交融 D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从下列四张学习卡片上,你可以提炼的学习主题是 ( )

朝代:汉朝

 人物:张骞

 事件:张骞通西域

朝代:北魏

 人物:孝文帝

 事件: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朝代:唐朝

 人物:文成公主

 事件:唐藩和亲

朝代:元朝

 人物:

 事件:回族的形成

A . 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B . 国家的统一与发展 C . 对外的交往与进步 D . 经济的繁荣与昌盛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善于织布,喜欢穿青绛色的衣服。内迁各族领袖,大都仰慕中原文化。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

——摘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话,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四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艳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摘自习.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 (1) 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被后世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哪两位传说中的人物?
  2. (2) 依据材料二,说说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3. (3) 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的作用。
  4. (4) 综合前面几则材料,谈谈你对材料四的理解。
某学生在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时找到了以下绘画作品,其中与课题研究关系最密切的是(   )
A . B . C . D .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分崩离析。之后,历经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在三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漩涡之中。这一时期社会的两大特征表现是(    )
A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 政权分立与经济发展 D .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有学者认为,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西晋以后由西北引入;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以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材料反映出(   )
A . 中国物种全部是从国外引入 B . 中国小农经济发展兼容并包 C .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领先世界 D . 自古以来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国家统,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交融而形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请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民族矛盾缓和,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材料四  如图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方凳               胡床

材料五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 (1) 材料说明了春秋时期民族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秦朝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3. (3) 说出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使得“民族矛盾缓和”?
  4. (4) 材料四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
  5. (5) 材料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6. (6) 从材料一到材料五,概括我国从春秋到秦汉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规律。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米饭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 . 魏晋南北朝时期小麦产量提高 C . 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南方人喜欢吃面食
据记载,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逐渐放弃原先的游牧生活,学会了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开始过定居的农耕生活。到了北朝,高坐的胡床和椅、凳逐渐取代了汉族原有的坐具。这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 . 民族融合 B . 中外交往 C . 全国统一 D . 经济发展
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 民族交融加强 B . 商业贸易繁荣 C . 政治清明稳定 D . 中外交流频繁
某学习小组围绕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开展主题探究学习,设计如下表格,适合① 和②两处的选项是(   )

结论

政权分立

史实

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家具传入中原,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

A . 开放交流;东晋 B . 开放交流;前秦 C . 民族交融;东晋 D . 民族交融;北魏
人类历史演进的过程就是人口进化、迁徙和发展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西晋末年至刘宋为止,许多少数民族自西、北方徙居中原,与汉族杂居。中原地区陷入动荡也造成中原人士离开故土。北来的侨民多集中在长江流域。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为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曹文柱等《乾坤众生——阅读中国·社会卷》

材料二:1620—1770年英属北美殖民地部分人口统计(单位:人)

年份

项目

1620年

1680年

1720年

1750年

1770年

白人

2282

144536

397346

934340

1688254

黑人

20

6971

68839

236420

459822

——李剑鸣《美国殖民地时期的人口变动及其意义》

材料三:1760年,英国5万——10万人的城市只有1个,1851年达到13个。1851年,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有7个,曼切斯特已达35万人。18世纪,英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到1841年下降为20%,初步实现了城市化。

——余伟民主编:《历史》(上海版)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说明此阶段的人口迁徙对“社会的久远进步”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英属北美殖民地人口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这种变化给英属北美殖民地带来了哪些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18—19世纪上半叶英国人口流动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4. (4) 人口迁徙是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一种常见现象。综上所述,请从人口迁徙的原因、特点、影响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人口迁徙问题的认识及对现实的启示。
如图出自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所有人物着装均是宽衣大袖,与其传统民族服装截然不同,这幅浮雕可直接用于研究(   )

A . 北魏时期经济的发展 B . 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C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D . 北魏时期的民族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