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知识点题库

澳大利亚学者费约翰将20世纪中国的国际形象的转变过程概括为三句话,即“醒起来,站起来,富起来”。其中标志着中国“醒起来”的历史事件是(  )

A . 鸦片战争 B . 洋务运动 C . 辛亥革命 D . 新中国的成立
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三个伟大的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A .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B . 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 C .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 D . 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
《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中写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对材料中“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

A . 在法律上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 B . 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C . 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 . 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性质是

A . 社会主义国家 B . 资本主义国家 C . 旧民主主义国家 D . 新民主主义国家

仔细观察下面四幅与1949年新政协的召开有关的图片,这表明,新中国的成立

A . 是以民主党派为主要力量建立的 B . 没有民主党派的参与就不能建立新中国 C . 新中国实行的是多党合作的多党制 D . 是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协商、民主建国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A . 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 . 确定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 . 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 . 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1949年4月,周恩来说:“最跟我们接近的是工人、农民、学生和劳动知识分子,其次是小资产阶级,再次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及其他爱国分子,我们要分别对待,争取他们,教育他们。”周恩来这一言论的目的是(    )

A . 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B . 团结各阶层人民共同筹建新中国 C .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 . 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

A . 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 . 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 . 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1945年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维护在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5月停止战争赔偿计划。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出现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推行民主改革 B . “冷战”局面的加剧和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C . 加紧孤立、封锁和威胁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D . 扶植日本,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对“新纪元”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扭转了反侵略战争的屡败局面 B . 国家独立自主,人民当家作主 C .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D . 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
“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在立国之初就不能不研究和制定一个根本大法,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政治准则……但建国之初,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但国家又不可一日无法。因此,当时就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这种“变通办法”就是(  )

A . 制定了1954年宪法 B . 确立依法治国的方针 C . 颁布《共同纲领》 D . 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945年国共两党在重庆签署了《双十协定》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实现

B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

发布主张和平统一的《告台湾同胞书》

C

1954年中国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颁布了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D

中俄等国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世界广泛关注

A . A B . B C . C D . D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49年初,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决战已近尾声,中国革命面临着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一次历史性转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进行着清醒的思索:中国共.产.党人能否避免重蹈“其亡也忽”的历史覆辙?……在毛.泽东看来,夺取全国胜利,只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更长,更伟大,更艰苦。

1949年3月23日上午,中共中央五位书记处书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带领中央机关,浩浩荡荡地离开了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向北平出发了。临行前,他风趣地对身边几位亲密战友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具有雄才大略,又有丰富语言技巧的毛.泽东,在一句短短的话里,连续用了三个“进京赶考”的词句,可见进京赶考在他脑子里盘桓了多长时间,占有多大的份量。这是毛.泽东第三次进京,但是没有哪一次有这次意义重大。

站在身边的周恩来会意的点头笑道:“我们都应当考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坚定的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

——摘编自百度百科

  1. (1)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进京赶考”的背景和含义。
  2. (2) 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和外交发展的相关史实,简要说明进京后的中共面临着怎样的“考题”?又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1949年新中国诞生,解放了全国人民;1979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则是中国人民另一种意义上的解放。两种解放分别侧重于(  )
A . 政治上解放、生产力解放 B . 思想解放、生产关系解放 C . 上层建筑解放、社会制度解放 D . 民主政治解放、对外关系开放
下表是新中国第一届政府组成人员,其表明(    )

类别

副总理

政务院领导成员

政务院下属机构正副职

总人数

4

21

109

民主人士

2

11

49(15个正职)

A . 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发展阶段 B . 民主党派已成为了执政党 C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建立 D . 新政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共同纲领》提出:“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济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 . 后者是对前者全盘否定 B . 两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 . 两者均由全国人大通过 D . 反映了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
1949年9月28日《人民日报》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议案等报道,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 . 初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完成 C . 确立《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D . 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以下内容摘自著名学者、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这段日记记载的事件是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争辩数小时,幸周恩来做主席,能控制,居然逐案通过,(   )
A . 中共七大 B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C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 十一届三中全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艾森豪威尔时期,帮助日本开拓国外市场以实现经济复兴是美国对日政策的核心。这既是美国以“遏制中国”为核心的东亚遏制战略实施的必然结果,也与朝鲜战争临近尾声时日本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密切相关。这一政策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侧重点。美国先把重点放在促使日本面向东南亚发展经济关系之上,旋即改变战略,面向西方市场,全力推动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艾森豪威尔政府帮助日本经济复兴的措施主要在于贸易计划。无论是促成日本与东南亚的经济整合,还是不遗余力推动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其政策的着眼点都是帮助日本寻求市场和原料产地。就实施效果而言,这些政策都达到了预期效果,到l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419亿美元,超过了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

——摘编自徐建华《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日经济政策探析》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日经济政策提出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政策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在近代,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B . 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C . 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D .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