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知识点题库

2009年春天的伦敦,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金融峰会新闻中心的时间显示墙上,只悬挂着3个时钟,依次为“华盛顿时间”、“伦敦时间”和“北京时间”。“北京时间”开始于

A . 鸦片战争,中国被卷入现代化漩涡 B . 中华民国成立,近现代史上中华民族命运第一次转折 C . 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D . 改革开放,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青色的城之意)、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优美牧场之意)。这说明新中国

A . 重视对生态环境保护 B .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 . 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建国初期,之所以以《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的施政方针,主要是因为

A . 《共同纲领》在当时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B . 《共同纲领》是在新政协会议上通过的 C . 《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国家 D . 《共同纲领》的内容都是正确的
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这三次历史性变化是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③香港回归,洗雪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④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1949年10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是指

A .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来 B .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 .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 . 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同学们每个星期一都参加唱国歌、升国旗仪式。五星红旗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在
A .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 . 第一届全国人大 D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结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的有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

毛.泽东在 1949年致信宋庆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尽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以下关于当时孙中山遗志即将实现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推翻帝国主义势力,取得民族独立 B . 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保障民主权利 C .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民生幸福 D . 扫除现代化发展障碍,迈向民族振兴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但仅过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前提是(   )

A . 新中国的成立 B .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C . “一五”计划的执行 D .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下列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是(   )

_x0000_s1026 _x0000_s1027 _x0000_s1028 _x0000_s1029 _x0000_s1030 _x0000_s1031 _x0000_s1032 _x0000_s1033 _x0000_s1034 _x0000_s1035 _x0000_s1036

A . 保卫国家安全 B . 发展国民经济 C . 解放生产力 D . 巩固新政权

民主与法制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与基本内容,是实现中国梦的双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政协会一开,给了我耳目全新的感觉。在会场上我看见很多人,有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甚至还有一位戴瓜皮帽的。这些一看就知道是身份不同的人物,能够聚在一起开会,讨论建国大事,对我来说真是平生第一次遇到。

——费孝通《获益终生的一段经历》

材料二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由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是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历史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2011年3月10日吴邦国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这次会议的显著特点?这次会议通过的重要文件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请你指出该文件的名称?

  2. (2) 依据材料二分析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3. (3) 依据材料三分析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意义?

某中学考试有这样一道文字题:试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共同纲领》。在阅卷中假如你是历史老师,应该给满分的答案是(   )

A . 制定机构不同,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和全国人大制定 B . 性质不同,分别为资本主义性质宪法和社会主义性质宪法 C . 从时间上看,都颁布于新政权建立之后 D . 从影响上看,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下面是1954年北京西单区笫一届人大代表的构成统计表。它突出反映了(  )

类别

政府

党派

团体

驻区机关

工人

文教卫生

私营工商业

少数民族

宗教

街道居民

人数

9

6

4

8

53

24

13

13

4

42

比例

5.11%

3.41%

2.29%

4.55%

30.11%

13.64%

7.39%

7.39%

2.27%

23.86%

A . 第一届人大代表来源高度集中 B . 文化落后的农民阶级无法担任代表 C . 国家政权中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D . 人大代表选举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江Z民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根据各自所处时代的特点和革命建设的需要,分别创立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请回答:

  1. (1) 20世纪中国经历的后二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2. (2) 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它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
  3. (3)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什么?邓.小平理论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及其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又各是什么?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是什么关系?
  4. (4) 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任选一人举例分析说明。
1949年初,毛.泽东、周恩来向宋庆龄发出邀请电报:“中国革命胜利的形势已使反动派濒临死亡的末日……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是指(    )
A . 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 筹建新中国 C . 召开中共七大 D .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据此判断该材料出自(  )
A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上海《大公报》曾经刊登了一段文字:“……星星点点,灯笼火把接二连三地燃了起来,很快,整个广场在夜色中透明了,并且颤耀着红的星星,黄的星星……遍地灯笼火把颤颤跳荡,像人民无边无际的欢乐和希望化身在我们面前跳荡。”文章描述的情景是(    )
A .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B .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C . 抗日战争胜利 D . 新中国成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遭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国防尖端项目面临“上马”还是“下马”的危机,聂荣臻力主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在总体战略上,聂荣臻主张立足国情,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基本方针上,聂荣臻从国内外基本形势和国防科技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指导科技攻关时,聂荣臻根据组织大兵团攻坚作战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进行科技攻关。面对党内“左”倾思想和轻视知识、不信任知识分子的现象,聂荣臻积极调整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求科研机构中的所有党政干部都要做好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的“勤务员”,积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必需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摘编自战琳琳《聂荣臻: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者》

  1. (1) 根据材料,概括聂荣臻的国防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聂荣臻对新中国国防建设的贡献。
1952年,中国政府大规模调整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院系调整前后著名理、工科教授在高校(以原著名大学为中心)的分布表

大学名称

调整前总人数

调出人数

留校人数

调进人数

调整后总人数

清华大学

65

52

13

1

14

北京大学

52

41

11

20

31

南京大学

27

18

9

3

12

浙江大学

26

24

2

0

2

协和医学院

15

2

13

1

14

交通大学

13

9

4

3

7

上海医学院

10

3

7

0

7

中山大学

8

8

0

1

1

比洋(天津)大学

8

6

2

4

6

同济大学

8

6

2

0

2

南开大学

7

4

3

1

4

山东大学

6

5

1

1

2

私立岭南大学

6

6

0

0

取消

重庆大学

5

4

1

2

3

武汉大学

5

3

2

0

2

金陵大学

(私立教会大学)

5

5

0

0

取消

北方交通大学

5

4

1

0

1

小计(所 /人)

17所271人

17所200人

14所/7人

10所/36人

15所/107人

其他大学(所 /人)

32所/43人

25所/3人

8所/1人

53所139人

58所/150人

总计(所 /人)

49所/314人

42所232人

22所/82人

63所/75人

73所/257人

(材料来源:《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科学出版社,1991-1994年)

材料二: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

材料三: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5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摘编自百度百科“钱学森之问”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背景。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影响。
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的途中,毛.泽东再次提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纪念1644年李自成义军推翻明朝进入北京接着败亡的文章),说:“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毛.泽东重提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的背景是(   )
A .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 B . 北平政协召开,筹建新中国 C .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D . 中共七大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