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知识点题库

美国学者费正清曾说:“1949年以来的中国革命,从其牵涉到的人数或从其变革的广度和速度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对世界外部地区来说,这也是现代一次最少为外人所知的事件。”在他看来,这一事件表明(   )
①人民革命政权替代了反动的封建政权
②中国革命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③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当时没有被西方世界认识
④新中国的建立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1949年10月1号,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下面所列各项属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原因的是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
③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④有一支坚持武装斗争的人民军队
⑤组成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A . ②③④⑤ B . ①③④⑤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⑤
共和国成立首日,一则更正启事被《人民日报》郑重置于头版:本报二十九日所刊“义勇军进行曲”词“最大的吼声”应为“最后的吼声”,特此更正。《人民日报》刊发“义勇军进行曲”的时代背景是(  )

A . 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B .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C .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 . 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包括
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②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③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④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 . 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B . 改写了半封建的历史 C .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 .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同学们每个星期一都参加唱国歌、升国旗仪式。五星红旗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在(    )

A .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 . 第一届全国人大 D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49年11月,毛.泽东在给华中局等单位的电报中指出,“你们必须将这种市的县的各界人民代表看成是团结各界人民,动员群众完成剿匪反霸,恢复与发展生产,恢复与发展文化教育直至完成土地改革的极重要的工具”。这反映出新中国初期(   )

A . 政治协商成为统战的重要方式 B . 民主政策深得民心 C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初步形成 D . 中央允许地方自治
1951年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标志是(   )

A .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 . 第一届全国人大会召开 C . 西藏和平解放 D . 新中国成立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战士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入朝参战。入朝部队的称呼是(    )
A .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 . 东北野战军 C . 中国人民解放军 D . 中国人民志愿军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下列不属于这次会议通过的文件是(  )
A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在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安排下,香港民主人士秘密北上进入解放区的有20批,其中119人参加了新政协。这一行动的目的是(  )
A .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B . 恢复在港民主党派的组织工作 C . 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D . 把握时机积极寻求香港回归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3人,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27名,几乎占到一半。这说明当时中国(    )
A . 革命统一战线聚人心 B . 形成了联合执政局面 C . 各党派政治见解一致 D . 重视政党政治的创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浮雕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28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

材料二: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不是如何实现现代化,而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而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 (1) 写出材料一中图2和图3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2. (2) 指出材料一中图2,图4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3.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
  4. (4)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A . 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 . 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 . 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 . 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进行经济活动的根本法律依据是(    )
A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49年10月,年过七旬的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黄炎培打破自己“不做官的老规矩”,欣然接受政务院副总理的任命,并说:“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是做事,不是做官。”由此可知(    )
A . 中国民主建国会在政务院地位突出 B . 中国民主建国会逐步改变政治纲领 C . 新政权调动了民主人士的政治热情 D . 宪法赋予了民主党派合法的地位
“国营经济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合作社经济为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上述文本最有可能选自()
A .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毛.泽东在某次会议的开幕式上致辞:“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这次会议是(   )
A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 .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 C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文明交流的深入与扩大,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在不断地变化之中。2014年3月下旬习.平主席对欧洲友好访问期间多次发表演讲,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一个文明、和平、真诚的现代中国形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游记》,18世纪中期以前三四百间的欧洲人就是从这些途径来了解中国的。传教士眼中那个“酷似古罗马帝国的中国”走进了欧洲人的脑海。中国这个词儿,对启蒙运动的精英来说,是一种力量,是“旧秩序的卫道士和蔑视者之间的赌注”。一个被乌托邦化了的中国成了欧洲知识界借来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的利器。

材料二  1792年,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携带英王信件出使中国,把一个行将覆灭的中国形象带回了西方。此时的欧洲不再需要一个乌托邦式的中国。40多年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形象一落千丈。自那时起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将中西关系史上的这个时期称为“轻蔑的时代”。一个当年被描述成花园的王国变成了“满街是开口粪池和垃圾”的肮脏之国,而穿着丝绸、捧着青花碗的中国人也变得贫穷、猥琐和丑陋不堪。

材料三  尽管“红色中国”也曾随着斯诺、史沫特莱等人的著述,让一些西方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少了一些灰暗色调,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和冷战,却又一次将中国的形象推向了阴暗的极端成为恐怖和邪恶的象征。

材料四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现代中国让西方人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中国经济会突飞猛进?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姚明那样球打得像 NBA球员一样好的明星?中国会不会把全球的石油用光?……这当中有好奇、羡慕,也夹杂着猜疑与不安,中国的形象正因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多元、丰富,不像中有相似,相似中有不像,西方人再也无法用非好即坏的标尺或简单的符号来看待中国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历史上西方看中国:从天堂到丑陋不堪》

  1. (1) 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五十年代中国形象再次变化的原因。从国际关系演变的角度推测西方人的上述认识最有可能于何时发生改变并说明原因。
  3. (3)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自身的角度分析让西方看中国的眼光变得复杂、多元、而丰富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就如何消除西方中国的猜疑与不安提出你的建议。
201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依宪治国”的理念,并决定将“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下列有关新中国宪政史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B . 1954年宪法确立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C . 1982年宪法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D . 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成为治国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