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知识点题库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其主要特点是

A . 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关系 B . 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C . 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D . 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说明

A . 在中苏结盟时,应该放弃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抵制,因为中国要与苏联团结 B .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C . 为了抵抗美国对中国的侵略与威胁,中国不论什么时候都要与苏联结盟 D . 求同存异是我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是“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说明

A . 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B . 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C .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保证 D . “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我国外交政策有
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③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④“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丽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A . 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 . 香港、澳门回归 C . 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 .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对外关系中所实行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有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求同存异”原则
③“一国两制”方针    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亲善四邻,安定友邦,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加强同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我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下列不属于上述努力的是(    )

A .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B . 中美关系正常化 C . 中日建交 D . 上海合作组织
毛.泽东指出,“我们反对的只是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反对中国人民的阴谋计划,不是一切资本主义国家,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建国初,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 . 不结盟政策 B . “一边倒” 政策 C .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1. (1) 从材料一中获取信息:
  2. (2) 从材料二中获取信息:
新中国实行各版护照中,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期因私护照几乎为零;1980版将19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2005年签发的400万本护照中,80%是因私护照。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20世纪50年代护照版本体现了“一边倒”外交政策 B . 20世纪70年代的中法英文护照表明中美建交的实现 C . 为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不再注明护照限定范围 D . 中外交流频繁,因私护照增多,推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中国地区援助法案”修正案,允许中国留学生就学期间和毕业以后在美国工作。1953年8月,美国总统签署“难民解救法案”,允许至少一部分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从学生身份转为永久居民。这些法案的出台表明

A . 科技革命促使美国招揽中国人才 B . 美国对新中国进行科技封锁 C . 祖国强大提升了留美学生的地位 D . 美国向新中国释放外交善意
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上述措施所体现出的外交政策是:(  )

A . “一边倒” B . “求同存异” C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 “另起炉灶”
下表所示为20世纪50-90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的演进,其反映了(  )

时期

关系

50-60 年代

中苏同盟对抗美日同盟

60~70年代

中苏分裂并继续与美日抗衡

70~80年代

中美日关系改善,同时抗苏

80-90年代

中美日保持相对友好,中苏关系逐步正常化

A . 中美苏日四国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 B . 意识形态的分歧主导了亚太地区的局势 C . 国家利益的角逐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 D . 远东太平洋地区经济区域化向纵深发展
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1955年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其依据在于这次会议(    )
A . 超越了意识形态并加强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 B . 号召亚非国家采取团结起来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C . 使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打开外交新局面 D . 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下表所示为20世纪50~90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的演进,该演进历程反映了(    )

时期

关系

50—60年代

中苏同盟对抗美日同盟

60—70年代

中苏分裂并继续与美日抗衡

70—80年代

中美日关系改善,同时抗苏

80—90年代

中美日保持相对友好,中苏关系逐步正常化

A . 四国关系变化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趋势 B . 意识形态的分歧主导了亚太地区的局势 C . 国家利益的角逐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 D . 美苏争霸左右着亚太地区政治格局走向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署,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个历史事件表明中国外交(    )
A . 坚定奉行友好同盟政策 B . 力图打破西方国家封锁 C .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 .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 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 B . 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C . 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 D . 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从最初的立国外交向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1. (1) 写出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2. (2) 简要说明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
  3. (3)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什么?试举一例说明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用大事年表的方式来串联中外历史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事件在大事年表中应放在同一年的是(   )

①新中国成立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③北约成立

④华约成立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③④
有学者说,正是万隆会议的召开,“南南合作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官方政策”,才促进了新中国与非洲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奠定了中非关系的新格局。对此的正确理解是万隆会议(   )
A . 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B . 其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 . 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 D .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