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知识点题库

建国初期,周恩来总理把他亲自组建的外交队伍比喻为“文装解放军”。当时

A . 外交工作主要是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B . 外交官们享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切待遇 C . 外交部的职能是为解放军提供外交情报 D . 解放军在前线清剿敌对残余,外交部在后方发号施令

图片是“看得见”的历史。下列两幅图片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

A . 求同存异 B .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 . 睦邻友好 D . 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A . 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 . 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 . 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 . 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邓.小平在1988年谈到如何处理国际关系时说,它虽然是亚洲的产物,也适用于全世界,能够为不同制度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左邻右舍服务。材料中的“它”是指(   )

A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 不结盟政策 C . “一国两制”的方针 D . “一边倒”的方针
1954年底,美国就开始对即将召开的某次会议极力阻止,他们认为:如果参加此次会议的国家对举行没有西方参加的会议产生了兴趣,从而在联合国内部形成一个强大的反西方集团;其次,会议将为周恩来传播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提供一个极好的讲坛。对这次会议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 .  中国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公约 B . 推动了“万隆精神”的形成 C . 表明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 .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交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酷爱走动,全国各地都喜欢去看看,但却不喜欢出国。他一生只出过两次国,都是去苏联。第一次是在1949年12月,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开始后仅两个小时,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贺电就发到了中南海。两个月后,新中国主席毛.泽东决定亲赴莫斯科访问。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商谈废除不平等的中苏旧约,签订新约;寻求苏联经济和技术援助;同时祝贺斯大林七十寿辰。此次出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正式出访。第二次是在1957年11月,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出访莫斯科,主要是参加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大会,简称莫斯科会议。因为在赫鲁晓夫主持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发表了谴责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个报告泄露之后,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引起了思想混乱,所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互相交换意见,认为有必要召开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会议,对一些重大问题统一思想。这两次出访的目的地虽然相同,但出访过程、所受待遇却截然不同。

材料二   中国日报网 2016年1月26日电:新年伊始,国家主席习.平应邀对沙特、埃及、伊朗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总部,展开今年首场外交活动。习主席5天之内到访4个城市,同3国领导人和3个区域组织负责人深入会谈交流,共签署52项合作文件。世界媒体纷纷对习主席的中东之行“点赞”。 彭博社报道称,“在世界最动荡地区之一的中东,习.平完成了一次旨在提振中国在该地区外交影响力的行程。” 美国基督教箴言报报道称,“习.平中东之行对成就中国的全球经济、政治目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毛.泽东两次出访苏联时的国内外环境。概括说明这两次出访活动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东地区长期动荡的原因。当前,我国外交的基本政治目标是什么?

  3. (3) 习.平的出访与毛.泽东出访时相比国际国内局势的显著变化时什么?

国家主席习.平在回顾新中国外交成就时说:“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他评论的是(    )

A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 不结盟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C . 万隆亚非会议成功 D .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我国外交活动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

A . “一边倒”政策 B . 2001年“入世” C . 万隆会议 D . 中国重返联合国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14年3月,在西姆拉会议上,英国代表麦克马洪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以秘密换文方式,擅自划定中印边界走向,即“麦克马洪线”它是英国殖民者与印度政府单方面对中、印边界的非法划线,遭到了国民党政府、西藏地方部门和中国共.产.党政府的强烈反对。1951年,西藏实现和平解放,西藏政府实行民主改革,却引起印度政府的不安与百般阻挠。1951年,印度趁我国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派印军大举向“麦线”推进。1954年,印度侵占了中印边界中段、西段约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1959年3月,印度总理尼赫鲁向我国正式提出领土要求,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中国政府为了维护中印友好,对印度的武装侵犯和无理要求,一直采取克制、容忍的态度,为两国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作出不懈的努力。印度却认为中国的忍让是软弱可欺,而变本加厉地在边界制造事端。1959年10月,印军在东、西二段同时向我边防军发起猛烈炮击,我边防军只得奋起反击。经过两个阶段的反击战,中国边防军取得了重大胜利,但为了和平解决两国边界争端,我边防军全面撤退到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我侧20公里以后地区。后来,我方将缴获的大批武器、车辆、俘虏等分批、分期地全部送还印度,博得了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印冲突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印冲突的结果和影响。

中国50年代联合苏联实行“一边倒”,60年代实行反帝反修两条线,70年代坚持“一条线”、“一大片”,80年代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90年代确立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新世纪则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拓展总体外交。外交战略调整的历程说明我国外交(    )
A . 以意识形态为转移 B . 受到美苏两国支配 C . 与时俱进灵活多变 D . 奉行不结盟的政策
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这种模式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即开始学习和借鉴苏联模式,这在当时产生的积极政治影响是(    )
A . 推动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 B . 赢得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各国对新中国的支持 C . 促进建国初期工业增长奠定中国重工业的基础 D . 使半殖民地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某部法律文献序言指出“我国同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同各人民民主国家已经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我国人民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友谊也日见增进,这种友谊将继续发展和巩固”。据此可知,该部法律是(  )
A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全球冷战》一书中说,“会议在亚非国家之间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亲近感的同时,也在华盛顿和莫斯科引起了严重的关切。……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断定,第三世界国家新近获得的采取一致行动的能力,意味着‘自由世界与共产主义世界之间的战场正在转移’”。该会议是(    )
A . 日内瓦会议 B . 万隆会议 C . 雅尔塔会议 D . 第26届联大
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相继提出了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非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新中国外交政策上的这一转变(    )
A . 体现了革命性、内向性的特点 B . 反映出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过渡 C . 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D . 坚持了传统外交的深层次连续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材料三: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的对华政策,当时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
  2. (2) 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 (3) 据材料三分析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因素。中美关系的改善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影响战后中美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世纪50年代苏联外交部长向苏共中央汇报:“我们努力利用法国政府显而易见的急于从印支脱身的愿望,这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取得了一个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的机遇。”中国政府抓住这一“机遇”(    )
A .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获国际社会认可 B . 参加日内瓦会议并发挥积极作用 C . 出席万隆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 . 成功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这次国际会议(    )
A . 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 B . 实现了亚洲国家友好合作 C . 形成了新型的区域合作关系 D . 推动了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就中长(中国长春)铁路协定的有效期中方作了让步,但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这主要说明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   )
A . 实行“一边倒”的政策 B . 力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C .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 奉行“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某国际会议最后宣言规定:“每个与会国家在对柬埔寨、老挝和越南三国的关系上,保证尊重上述各国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对其内政不予任何干涉。”最终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这次会议是(   )
A . 开罗会议 B . 雅尔塔会议 C . 日内瓦会议 D . 万隆会议
建国前夕,毛.泽东明确提出,“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下列各项体现该理念的是(    )
A . 不结盟 B . 开展多边外交 C . “一边倒” D . 改善中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