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知识点题库

在1970—1980年间,联合国安理会应其成员国要求召开了129次会议,其中有111次会议是不结盟国家提议召开的,占总数的86%。在一国一个表决票的联合国大会,不结盟运动国家所拥有的表决票超过总数的1/2,接近2/3多数,它对联合国大会各项决议的通过与否,无疑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上述材料表明(      )

A . 不结盟运动正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 B . 美苏两极格局趋于瓦解 C . 不结盟运动成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 D . 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兴起
《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文本用的是荷兰的纸张,德国的墨水,法国的印刷,比利时和卢森堡负责装订,附着意大利制作的飘带。这种现象说明了
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和解    ②西欧各国间的分工合作
③西欧开始了一体化进程    ④西欧各国已结成经济政治联盟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德法是西欧的两个大国,普法战争埋下了相互仇恨的种子,又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20世纪中期以后却走向合作,这说明了( )
A . 在世界范围内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是出发点 B . 国际形势是影响其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 C . 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最终会达成谅解 D . 大国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前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他说的“这条道路”是指(    )

A . 政治军事结盟 B . 经济合作 C . 团结对敌 D . 不结盟运动
表l为威廉·兰格所著《世界史编年手册》中的内容。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1957年3月25日

签订《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另一项条约成立欧

洲原子能联营。两个组织都于1958年1月1日行使职能。

1957年11月14日到16日

十三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在莫斯科开会。会议要求团结起

来,反对外部的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在内部消除机会主义。

1957年12月19日

北约组织在巴黎召开最高级会议,决定在欧洲设置导弹基地。

美国对此项武器保有基本控制权。

A . 美苏两国已经完全控制了世界 B . 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开始出现 C . 北约与华约已经进入备战状态 D . 美苏冷战格局下新的力量正在孕育
下列重大国际关系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②美国从越南撤军     ③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       ④中日邦交正常化

A . ①③②④ B . ①④③② C . ③①④② D . ③④①②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53年入主白宫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上台前猛烈攻击遏制战略,指责它使美国耗费了大量金钱,却不能取得应有的胜利。他上台后便立即着手制定美国的新战略。随后,艾森豪威尔批准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62号文件──“国家安全基本政策”,称为“新面貌”文件。文件认为苏联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对西方自由世界的敌视及对亚非拉国家的渗透和颠覆上。“新面貌”战略坚持了艾森豪威尔的“大平衡”思想,提出“应付苏联对美国安全的威胁,在这样做的同时,避免严重削弱美国经济或损害我们的基本价值和制度”。在缩减军费的情况下,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军方的要求,文件强调“以进攻性打击力量实施大规模报复性破坏的能力”,要在核武器的数、质量上都保持对苏联的优势.不过在苏联已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美国统治集团认识到了进行核威慑的局限性,因此强调在裁减常备军的同时,加强后备力量建设。文件承认美国的联盟政策面临着种种问题,最使美国担心的是“西欧越来越不愿追随美国的领导”。因此文件强调使盟国相信“美国的安全战略是集体安全战略.联盟必须扎根于对利益共同体的强烈信念,并坚信美国领导的稳定性和明智性”。另外,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心理战可谓情有独钟,它不仅设立了隶属于白宫的心理作战局,还把这种颠覆手段引为“新面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思、杜正艾《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及后冷战时代》

  1. (1) 根据材料概括“新面貌”战略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最使美国担心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全体一致的原则。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A . 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B . 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之间严重分歧 C . 民族国家利益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 D . 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
新世纪,国际格局从结构到组成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地缘格局、战略关系和政治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材料二 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合众国”一直是欧洲人魂牵梦绕的向往……2009年11月19日首位“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使欧洲一体化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实现了欧洲历史乃至人类政治文明的一个飞跃。

材料三 我愿意非常明确地表明,我反对给中国共.产.党以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中国共.产.党进入联合国。                                                        ——1960年尼克松发表的谈话

材料四 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7.5亿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1971年尼克松的讲话

材料五 针对2003年美国攻打伊拉克一事,有人画了以下两幅漫画:

图片_x0020_4  图片模式7

漫画一:美国2003年攻打伊拉克遭到俄、德、法三国的反对。

漫画二:美国无视联合国的存在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1. (1) 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2. (2) 有人说“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只不过是欧洲政治家所进行的一场政治游戏”,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3. (3) 20世纪70年代与60年代相比,美国对华政策有了怎样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讲话前后美国采取了哪些“主动行动”与中国政府接触?

  4. (4) 请根据材料五的两幅漫画谈一谈你对当今世界局势的认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日本投降后不久,美国军队以“盟军”的名义占领了日本,从1948年起,中国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决定改变对日政策,加紧策划缔结对日和约,扶植日本。1949年,印度拒绝了华盛顿关于进行印美长久合作的建议,美国进一步修改其远东政策。新中国的建立和朝鲜战争的爆发,大大加剧了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和冲突。美国加紧在亚太地区建立军事体系。1950年10月,美国签订军事援助协定。1951年8月,美菲签订《共同防御条约》。9月,美国同澳大利亚、新西兰签订《太平洋安全保障条约》;同日本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3年和1954年先后与李承晚和蒋介石集团签署“东北亚防御联盟”。此外,美国积极策划在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组成军事集团。1955年9月,成立了“东南业集体防御条约组织”,并特意强调“武装进攻”的含义仅适用于“共.产.党侵略”。11月,在美国策划和支持下你,伊朗、伊拉克和土耳其等国组成了巴格达条约的组织。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亚太政策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亚太政策的时代背景。

1974年,日本三木武夫内阁提出以日美关系为基础,对中苏两国采取“不偏不倚”的“等距离外交”政策。此后,又提出“全方位外交”、“多边均衡外交”。这说明日本(    )

A . 外交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B .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 . 意图挑战现存的两极格局 D . 政治大国地位得到国际上承认
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    )
A . 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欧盟 B . 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世界银行 C .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建立欧洲共同体 D . 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建立世界银行
“新兴国家”是近几年广泛流行于国际舆论和学术界的概念,在国际经济政治领域,与“新兴国家”相关的概念还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新兴市场”“新兴经济体”等,这些“新兴”概念表明(    )
A . 第三世界已占据主导地位 B . 国际关系主导力量的变化 C . 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 . 世界经济一体化被所有国家认可
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沈志华认为,中苏的合与分改变了冷战的走向。《全球通史》书中也说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以后,……毛的继承者们发起了一场‘现代化’运动,……走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冷战世界。”这反映了(  )
A . 冷战是由中苏结盟而引发的 B . 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取决于中苏两国 C . 中美关系缓和促使冷战结束 D . 中国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
下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观察图1和图2,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    )

图1                           图2

①欧洲一体化进程          ②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③美苏对峙格局的形成      ④从经济合作为主向政治合作为主的转变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下表是1950年和1957年美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关于出口贸易和国际储备所占世界份额的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 国际货币体系开始解体 B . 美国经济实力日益下降 C . 西欧重建工作已经完成 D . 世界多极化趋势已出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910944

100

28302403

100

5299517

100

1914

105207580

108.5

16696945

58.9

4951471

93.4

1917

51989185

53.6

2309160

43.6

1918

49890293

51.5

1568853

29.6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形成了“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斯大林语)。显然,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误入了歧途,充其量也只能称其为“半球化”。

——摘自李扬《“一带一路”将成全球化新引擎》

材料三:二战后,美国实施以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基础的贸易自由化策略,但贸易保护主义却从未消失。除关税外,还有各种非关税壁垒,例如资源出口约束、进口产品配额、产品保护和补贴。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欧共体和日本采取了多种贸易保护措施。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数控机床和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崛起,里根政府通过惩罚性关税、汇率、进口限制等多维手段打击对手。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在寻求国际多边合作基础上,运用单边主义对本国产业实施强制保护。小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时期,中国逐渐成为美国保护政策的矛头所向。特朗普上任后,将贸易战枪口对准中国,企图通过多种贸易保护手段遏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例如,针对中兴通讯的禁令试图以技术封锁打击中国5G产业的崛起。

——摘编自陈树志《美国贸易保护政策促进经济崛起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1. (1) 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如何理解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充其量只能被称为“半球化”的?并指出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和影响。
《关于多极化格局的几点思考》一文认为:“目前多数学者主张用‘一超多强’来概括多极化趋势中各大力量的基本状况。……‘多强’的说法不一样,一些人认为,应包括日、德、英、法、俄、中等国;另一些人把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合起来当作一极;还有人认为,美、欧、日、俄、中五大力量支撑新格局的雏型”,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 . 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 B . 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 . 美国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D . 一超多强局面的基本瓦解
1991年12月,欧共体成员国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规定欧盟内部实行共同的外交和防务政策、共同的公民身份政策,统一货币等。这表明(   )
A . 欧洲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B . 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 C . 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D . 欧洲国家间隔阂消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的原因是(   )
A . 世界远离了战争 B .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 C . 各国意识形态的分歧逐步消灭 D . 大国协调机制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