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工业革命 知识点题库

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但是这一时期河水已经浑浊不堪,臭气熏天。由此可见

A . 工业城市日益喧嚣和拥挤 B . 煤炭已成为当时主要动力能源 C . 工业革命助长了奢侈风气 D . 工业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环境
以下对瓦特研制的改良蒸汽机的作用论述不正确的是(  )

A . 它能产生巨大的动力 B . 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 C . 被推广到工业生产的各个部门 D . 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工厂这种组织形式决不是新出现的。……但是在18世纪之前,工厂从未成为典型的形式。……只有需求扩大足以让所有人口消费大规模工业产品时,工厂制才成为典型形式。” 这一观点主要说明了

A . 工厂制为垄断组织的产生提供可能 B . 市场扩大推动英国开始采用工厂制 C . 世界市场扩大催生了英国工业革命 D . 市场需求的扩大推动工厂制的发展

从经济近代化角度看,以下四幅图片使人类由传统经济活动过渡到近代经济活动的是(     )

A . 牛耕 B . 蒸汽机 C . 内燃机 D . 互联网
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75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开始在欧美大国确立。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进行研究,先后写成《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材料二  ……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资产阶级)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材料三 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②关键是西方腾飞了;③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参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

下图表明美德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   )

A . 煤炭、钢铁工业是其传统工业部分 B . 美国、德国的煤炭和铁矿等资源丰富 C . 美国、德国的重工业发展异常突出 D . 美国、德国工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
大机器工业瓦解了家庭经济,工人不分性别均以个人身份进入劳动力市场。妇女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是以单个人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工业革命中,从作坊向工厂渐进转变的过程中,妇女作为廉价劳动力成为劳工和雇主之间平衡利益关系的砝码。以上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认识反映了(   )

A . 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提升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B . 大量妇女儿童的使用不利于技术快速发展 C . 工业革命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D . 社会阶层变动推动新生产组织形式的形成

博物馆陈列着三张图片。下列按图片顺序对应的信息,不准确的一组是(    )


A . 哈格里夫斯、斯蒂芬森、卡尔·本茨 B . 人工动力、蒸汽动力、燃油动力 C .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初、19世纪60年代 D .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阅读下表,在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速最快的五十年,英国正在进行(    )

A . 资产阶级革命 B . 第三次议会制度改革 C . 第一次工业革命 D .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石油化学工业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是源于(    )

A . 发电机和发动机的问世 B . 内燃机的发明 C . 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D . 垄断组织的产生
《新全球史》:“工业巨头和企业家简直富可敌国,其强大的实力使军事贵族和其他传统的特权阶层黯然失色。接下来是中产阶级……在工厂与矿山中辛苦工作的劳工大众形成了新的工人阶级。”该材料直接反映了工业革命(    )
A . 推动了经济转型 B . 加速城市化进程 C . 激化了社会矛盾 D . 造成了阶级分化
1900年,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欧洲人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家可以使用电灯照明(①);出门可以乘坐火车、汽车、飞机(②);与人通讯可以使用电报、电话及电脑(③);周末还可以到电影院看电影(④)。对于材料的叙述,错误的地方有(    )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③④ D . ②③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国家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竞争,根本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国家强,创新久则国家持续强盛。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但科技创新这个主轴一直在旋转、在发力,支撑着经济发展,引导着社会走向。

——摘编自《如何理解创新发展理念》

解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

1813年和1833年。英国先后废除东印度公司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20年代,英国同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把工业品的进口率降低到平均30%的水平,取消了丝织品的进口禁令,降低了生丝、羊毛、煤等的进口率税,废止了包括机器在内的所有输出品的限制。这表明(   )
A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B . 自由贸易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C . 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D . 殖民掠夺稳固了英国的地位
不同的经济时代由于生产模式的不同,导致生产组织形式也有所不同。14﹣﹣15世纪的手工工场、19世纪中期的英国工厂、19世纪末的垄断公司反映了14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B . 蒸汽革命催生了垄断组织 C . 工业革命促进了工厂制推广 D . 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提出普及免费义务教育,对下一代进行“科学的完整的教育”和“职业教育”;1881—1882年间,法国政府颁布了两个初等教育法案,确定了国民教育的义务、免费和世俗性三条原则。这反映了(    )
A . 理性主义成为两者共同的指导思想 B . 工业革命提出教育改革的要求 C . 法国政府完成了巴黎公社未竞事业 D . 一票共和为教育改革扫清障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历史事件

15—16世纪

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

——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

16世纪

葡萄牙人率先在亚洲展开植物学和医学研究,加西亚·多达研究印度植物和药物,于1563年写出《药材与药品的对话》,此书在全欧洲受到欢迎,并且翻译成拉丁文和其他欧洲语言文字。

——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医疗与帝国》

19世纪

1817年—1870年,欧洲和美国出现了几次大霍乱。霍乱在1830年出现于俄罗斯,很快横扫了欧洲,在第二年抵达英国,接着在1830年出现在魁北克、蒙特利尔和纽约,发展成为一场全球性传染病。

——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医疗与帝国》

19世纪

18世纪90年代,杰出科学家爱德华·詹纳开始推介牛痘接种法,到19世纪早期超过10万英国人实施了接种;牛痘接种法后来经由广东传入中国。

——(美)肯尼思·F·基普尔《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

20世纪

20世纪后,国际政治和经济的互动增强,以传染病控制等国际卫生问题也日益突出,西方国家组建了更大规模的国际卫生机构。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局在法国巴黎建立,该组织成为第一个突破区域限制的常设卫生组织。

——马琳《我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回顾与展望》

21世纪

2003年5月中美在北京召开“中美SARS疫苗研发与生物治疗”研讨会,双方就在早期诊断技术、以单克隆抗体法攻克SARA方面进行合作。

——许玉、张晓丽《我国突发传染病事件中的科研合作与对策浅析》

从上表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行文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科幻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创作的小说《时间机器》发表于1895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一位时间旅行者乘坐他发明的时间机器来到遥远的未来世界公元802701年。时间旅行者发现,在那个时代里地球上的人类已经分为两个种族:一个是生活在地面的“地面人”,他们的智力已经严重退化,只具有相当于儿童的智力;而另一个则是生活在地下的“地下人”,他们智慧发达,惧怕亮,只能生活在地面以下。可描写的“地下人”偷走了时间旅行者的机器,经历了一番历险之后,时间机器失而复得。时间行者继续他的旅行,看到了几千万年之后的巨蟹、巨蝶、大海、日食等一些复古图景。他终于在生命垂危之际回到了“现在”,将旅行的经历告诉朋友。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铁路在全球的扩张达到顶峰,其后公路交通开始发展,投向的资金开始往柏油马路转移。这种现象是由于(   )
A .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 . 人类隔绝的状态开始打破 C . 近代交通工具大量投入使用 D . 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加剧
1866年,清政府最早派赴欧洲考察的官员斌椿,途径英国城市曼彻斯特,印象深刻。他在《乘槎笔记》中写道:“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往织布大行(指工厂)遍览。……棉花包至此开始,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此时的曼彻斯特(   )
A . 城市规模世界之最 B . 是英国的重工业基地 C . 出现纺织垄断集团 D . 是世界棉纺工业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