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知识点题库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

A .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B . 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启动 C .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 . 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建立
—位学者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大至十七大七个报告的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以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
④报告中“理论”和“邓.小平”成为高频词汇   

A . ①②③④ B . ③②①④ C . ③②④① D . ②③①④

下图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而发行的纪念币。下列各项体现“实事求是”这一思想精髓的有

①中共八大的决策                              ②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理论          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21世纪始于1978年”,因为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文中的“一步”是指(      )

A . 结束“两个凡是” B .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C . 提出“一国两制” D .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对这次会议,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 它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 B . 它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 . 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 D .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出现了两年“徘徊”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2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汇编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而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 .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 . 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材料: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汤姆斯•墨菲率领代表团访华,与中方洽谈合作事宜。在谈判中,美方提出来一个中方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英语词汇“joint venture”并将其解释为“合资经营”。墨菲解释说:“简单地说,合资经营就是把我们的钱包放在一起,合资共同办个企业,要赚一起赚,要赔一起赔,这是一种互利的合作方式。若要再说得通俗一点,合资经营就是好比‘结婚’、建立一个共同的‘家庭’。”中方对此感到新鲜有趣和增长了知识,同时又认为,尽管对方说的有道理,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对美方提到合资经营就好比是“结婚”、“建立共同家庭”,就更不可思议。中方代表团将谈判内容上报中央后,邓.小平作了“合资经营企业可以办”的批示。197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获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1980年4月,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第一批中外合资企业,如北京航空食品公司、北京长城饭店公司。

——摘编自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中方代表最初认为美方“合资经营”的提议不可能实现。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创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广大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带来这一变化的改革政策是(   )

A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 建立人民公社 C . 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 . 实行对外开放
能反映中国已然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一组事物或现象的是(  )

A . 两单一星、“三下乡”活动、义务教育、股票 B . 上山下乡、扫盲教育、“双百”方针、互联网 C . 科教兴国、城镇化、载人航天、流行服饰 D . 股份制企业、样板戏、装修热、“教育大革命”
报纸是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下面报纸所反映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

A . 开始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 B . 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要增强企业活力 C . 标志着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D .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1990年11月2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同年12月19日正式营业。它的出现(    )
A . 说明我国国企改革颇见成效 B . 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C . 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D . 是亚洲金融风暴冲击的结果
材料从1958年直到“文革”时期,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也严加限制。

     “文革”结束后的几年,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农转非”(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政策。比如,允许城市职工在农村的年迈父母、病残或家庭有困难的下乡知识青年等“农转非”。

    1984年10月,国务院出台政策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和家属,公安部门应准予在集镇落户。

    1997年全国各类流动人口达1.1亿。1998年7月,国务院对户口管理作了“四项改革”:对要求随父母在城市落户的未成年人、已在投靠的配偶所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公民、需到城市投靠子女的公民、在城市投资及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直系亲属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均可准予在城市落户。

——摘编自李平《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迁》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9年以来我国户籍管理政策的变化趋势,并分析指出导致变化的体制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我国户籍管理制度调整的积极意义。
下表是1960年和1978年世界各国GDP总值与中国的对比(各国倍数以中国当年GDP总值为基数)

1960年

1978年

中国

597亿美元

2164.6亿美元

美国

9.1倍

10.6倍

日本

0.74倍

4.6倍

西德

1.21倍

3.4倍

法国

1.05倍

2.3倍

由此表可以推知(  )

A .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B . 法德和解促进了经济迅速发展 C . 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D . “左”的思想阻碍中国经济发展
20世纪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在“变”中发展,这一时期,带“新”的词汇频繁出现。以下三“新”就是其中的代表

材料一:美国之“新”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罗斯福新政

材料二:苏俄之“新”

1921年10月14日,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建设社会主义“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

——新经济政策

材料三:中国之“新”——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措施的作用。
  2. (2) 材料二中列宁提出“国家建设要关注农民利益”的观点,结合俄国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时期的相关措施,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该观点。
  3. (3) 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呈现出不断发展深化的趋势。依据材料三所提示的时间节点和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
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古今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都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1924年孙中山《建国纲领》

材料三:农民占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在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四:在罗斯福实行“新政”时期,1933年成立的田纳西流域工程管理局,利用美国政府提供的投资,招收大批失业工人,兴建水坝、水电站,发展航运,结果建成了大型的水电站和完整的航运系统,下图是正在建设中田纳西河流域16座水坝中的一座——瓦茨沙洲水坝。

  1. (1) 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施与内容是什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4. (4) 扩大就业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材料四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哪一方面的主要内容?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发展。
  1. (1) 1956—1976年,我国经济建设出现了哪些重大失误?
  2. (2) 这一时期,为纠正经济领域的“左”倾错误,党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3. (3)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经济发展做出了什么重要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推行怎样的经济政策?
  4. (4) 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实行“又好又快”发展,反映了我国坚持怎样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
1981年11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者的关系是主要方面和从属方面的关系,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上述结论(    )
A . 总结了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的基本经验 B . 确定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标准 C . 反映了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 D . 巩固了经济特区逐步对外开放的主要成果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常见人名

古代中国

福、禄、贵、寿、荣、千秋、延年、延龄、松龄、安、宁、和、顺、富、仁、义、信、忠、孝、德、修、文、武、贤等;

20世纪50年代到

60年代中期

建国、建军、和平、爱华、国华、建民、国强、新民、新华、抗美、保国、卫国、跃进、超英、超美、红专等;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卫东、卫红、向东、文革、红卫、卫兵武、爱武等;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波、涛、浪、飞、海、宇、彬、斌、博、璐、鑫、琳、颖、捷、睿、静、洁、莹、晨、露、晓、雪等。

——摘编自张书岩《从人名看50年的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   )

①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④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