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知识点题库

列宁领导实行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领导实行改革开放,两者本质上的共同点是(  )

A . 发展生产力 B . 允许私有制发展 C . 采用先进科技 D . 活跃市场经济
央视3套播出的《歌声飘过30年(1979—2009)百首金曲系列演唱会》很吸引眼球。下列歌曲不可能入选其中的是

A . 《我是公社小社员》 B . 《春天的故事》 C . 《走进新时代》 D . 《在希望的田野上》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 . 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B . 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 . 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D . 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

A . 阶级斗争要时时进行 B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 对外开放 D . 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是因为

A . 会上确定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B . 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 . 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 . 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开放第一批经济特区
1978年10月,广东省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规划设想》的报告,提出要在三五年内把宝安、珠海两县建设成为具有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相结合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并成为吸引港澳游客的旅游区,新兴的边防城市。这—报告(      )

A . 是广东省落实中央改革开放决策的体现 B . 充分利用了广东经济领先于全国的优势 C . 揭开了广东省作为对外开放窗口的序幕 D . 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提供了借鉴
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会。对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和相关内容的理解准确的是(  )

A . 纠正“大跃进”“左”倾的错误 B . 把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C . 确立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D . 实现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1977年1月19日,中共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一九八零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国务院和各省、市、自治区要迅速把农业机械化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起来,进一步修订和落实农业机械化规划,保证在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 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B . 增强企业活力,搞活企业 C . 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 D . 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犹存
《邓.小平时代》记载:“1978年,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中,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他)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得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材料佐证当时邓.小平最具远见的是(    )

A . 促成了中美外交关系的正式建立 B . 将经济建设与发展市场相结合 C . 作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 D . 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
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 . 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 . 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
邓.小平指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这段话揭示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是(    )
A . 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 . 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C .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 . 促进了中共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
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大”(1977年)至“十七大”(2007年)七个报告的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

④报告中“理论”和“邓.小平”成为高频词汇

A . ①②③④ B . ③②①④ C . ③②④① D . ②③①④
下列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B . 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C . 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辟 D . 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了历史文物。这说明(    )
A . 我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B . 我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 C . 我国的棉布生产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D .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018年3月,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传达两会精神时强调: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新的伟大时代,我们必须以习.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取得的世人嘱目的伟大成就,是与30年来三次思想大解放密不可分的。中国改革开放经历了三次思想大解放:第一次冲破个人的崇拜,第二次冲破计划经济的崇拜,第三次冲破了所有制的崇拜。

材料二:1985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一批省属企业下放给所在地(市)领导管理,下放的企业中有南京机床厂、江南水泥厂、江苏玻璃厂等34个省属企业。

材料三:小平同志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小平同志接着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人民日报》1992年3月31日报道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三次思想解放对应的中共会议名称。
  2.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决定的目的是什么?该年前后,中国在开放领域如何一步步打开江苏大门?90年代,对外开放的什么举措进一步带动了江苏经济的发展?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谈话被称为什么?并概括该谈话的主要内容。该谈话对江苏的改革开放产生什么影响?
人口迁移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种常态。近代以来,出现了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阶段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社,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巩固呢,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社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材料二: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以上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
  2. (2) 材料二所属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为什么?
  3. (3) 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现代作家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出版于20世纪90年代,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现代中国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1975年初,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少平高考落榜,回乡生产。少平的哥哥少安一直在家劳动,这时农村生活混乱,旱灾又火上加油,村支书田福堂为加强自己的威信,组织偷挖河坝与上游抢水,不料出了人命。为了“学大寨”,他好大喜功炸山修田叫人搬家又弄得天怒人怨。生活的航道已到了非改变不可的地步。1979年春以后,孙少安进城拉砖,用赚的钱建窑烧砖,成了公社的“冒尖户”。孙少平青春的梦想和追求也激励着他到外面去“闯荡世界”,他从漂泊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最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好机遇……1982年秋,少平到了煤矿,尽心尽力干活,成了一名优秀工人。少安的砖窑也有了很大发展,他决定贷款扩建机器制砖,不料因技师根本不懂技术,砖窑蒙受很大损失,后来在朋友和县长的帮助下再度奋起……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邓.小平把人们想疯了 财富定义为人民的合法追求目标。政府给政策、给条件、给机会,于是财富以及财富所能够实现的‘幸福生活’,变成了近在眼前的甘泉,而不再是远在天边的海市蜃楼。”材料主要表明(   )
A . 政府改变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作用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顺利完成 C . 改革开放调动了人民社会生产的积极性 D . 改革开放解决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
材料:中国服务业改革起始于1978年。与农业、工业领域的改革不同的是,服务业改革是从集市贸易、个体经济等开始的,对原有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存量所有制关系等并没有造成明显的冲击。服务业领域的改革是因为就业压力与需末动力推动的,在放开所有制限制、放松行业准入等方面;并不滞后于农业、工业。在服务业改革开始启动时,思想解放已经开始,党对经济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我国服务业发展非常滞后,但从1976年开始,增长潜力逐渐显现出来。

正是源于以上认知,在1978年开始的就业压力下,政府选择服务业开始,以允许个体经济发展的形式,进行边际上的改革。从改革的具体路径看,改革伊始主要是通过放开个体经济、间接促进服务业改革,随即对服务业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探讨,针对行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改革。

﹣﹣摘编自李勇坚、夏杰长《中国服务业改革的起源与动力》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服务业改革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服务业改革的特点。